富士康秦琪:四大策略推動全價值鏈淨零目標

10月29日,由本站財經主辦的“2024本站財經ESG趨勢論壇”在深圳國際低碳城舉行,主題爲“擁抱新時代,碳路ESG未來”。本屆論壇由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指導,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提供專業支持,論壇支持單位還包括中國標準化協會、廣州市綠色金融協會、深圳市南山區金融行業協會、Wind ESG、大灣區碳中和協會。來自政府、學界、企業界、金融機構的嘉賓出席了本次論壇,並基於ESG議題發表重要演講與深入交流。

富士康科技集團產業發展總監,集團大陸地區ESG推動負責人秦琪在論壇上表示,富士康作爲全球領先的電子製造企業,面對超大規模的運營,實現減碳目標充滿挑戰。富士康採取了四個主軸策略:願景引領、制度保障、技術驅動和持續經營。富士康通過頂層設計和內部碳定價機制推動低碳理念融入生產流程,利用AI和物聯網技術實現全生命週期的碳足跡管理,並通過ESG管理系統和數字化工具確保供應鏈符合減碳要求,提供技術支持與改進計劃。

秦琪還強調,富士康不僅致力於自身減排,還通過工業互聯網技術賦能其他行業,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並將碳足跡追蹤納入其中,助力全行業實現雙碳目標。富士康還通過發佈可持續發展報告和供應商責任報告,強化外部溝通與內部管理,增強供應鏈夥伴的信心,共同邁向2050年全價值鏈碳中和的目標。

以下爲現場實錄:

胡建宇:下一個問題想問到秦琪女士,從富士康來講是我們腦子裡是傳統制造業的企業,對於製造業企業全過程的生產的減碳是非常大的挑戰,也是非常大的任務。也想請您稍微介紹一下富士康在推進產品的設計製造的綠色轉型升級過程中,在碳足跡管理方面具體採取了哪些行動方案?請您介紹一下。

秦琪:謝謝主持人也非常感謝主辦方有機會在這裡跟在座各位做一次交流,報告富士康在節能減碳方面所做的相關行動。

其實我在很多跨行業交流中發現一個問題,在座的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富士康是電子製造業的龍頭企業,但是對於富士康本身這家企業的理解和認知還是比較模糊的,藉此機會想簡要介紹一下富士康的基本情況。

富士康有幾個特點:

首先是規模特別大,我們在全球有20多個國家,200多個生產製造基地,在季節高峰時我們員工超過100萬人。

第二是產品線特別長,可以這麼說每年全球有40%的電子產品是由富士康製造的,除了大家非常熟悉的消費電子類的產品,其實還包括了服務器、雲端網絡產品、電信設備,其實是包羅萬象。去年整體全年營收達到了1.4萬億人民幣,這是非常可觀的數字。

第三是就如主持人剛纔講到得大家對於富士康是一個傳統制造企業,即使我們是在技術上非常領先,也是持續在智能製造方面不斷投入的一家企業,我們是全球有8家世界經濟論壇認證的燈塔級世界工廠,值得一提的是剛剛頒佈的燈塔工廠中其中有一座是可持續發展燈塔工廠,就在深圳龍華的觀瀾廠區。

回到今天探討的話題,剛纔我介紹了這麼多想表達的一個理念是在富士康這樣一家規模超級龐大,全球化經營、運營的一家企業要實現減碳的目標,要實現產品碳管理的全生命週期的管理是有非常巨大的挑戰和難度的。

這些年來也做了非常多的企業實踐,總結起來就是四個主軸:願景的引領,制度的保障、技術的驅動機持續的經營。

願景引領來講,必須在集團範圍內建立非常明確和清晰目標和方向,減碳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同樣也是一把手工程,我們集團董事長劉揚偉先生提出了永續經營等於EPS+ESG的“雙E”方程式作爲企業的發展戰略,其實就是把ESG的目標和戰略放到了和經營管理同等重要的位置。集團發佈的ESG願景中在環境方面是把綠色、低碳、節能、循環經濟作爲終極的願景,我們也鄭重承諾在2050年實現全價值鏈的碳中和,也就是淨零的目標。只有在這樣的頂層規劃設計,一把手督促,確定明確的目標和方向之後在超大規模的企業裡,所有的員工才能在思想認識上統一,在行動上保持一致。

在制度上的保障,這裡的機制既包括頂層的制度設計,從集團層面的政策到具體操作層面的每一個生產流程、作業流程都要納入低碳減碳的理念。比較典型的例子是集團層面發佈了綠色產品的開發設計指引,在產品最初的設計之初就要儘量減少使用原材料,所有原料藥能夠可回收、可利用、可再生的4R原則引入到產品的生產製造設計運輸等諸多環節去。

在機制上怎麼保障,這是解決在一個大的組織裡如何有效高效運行的問題,在機制上我們進行了非常多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在集團內部選取碳排重點管理的子公司來做碳內部定價和內部交易,要把碳成本納入到具體內部部門的生產運營和投資決策中,真正在運營管理過程中通過碳付費的方式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技術驅動其實才是產品全生命週期進行碳足跡管理的非常關鍵的內容,集團在所有的生產環節都進行了非常大力度的節能減碳的技術改造。我剛纔提到的可持續發展的燈塔工廠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通過用AI的技術、用物聯網的技術和各種4IR技術來提高材料的可回收性,對於碳足跡進行實時的跟蹤管理和流程的創新,最終達成了在範圍3減排42%,範圍1和2減排24%,整體可再生原材料的利用達到了55%-75%,這也是爲什麼世界經濟論壇把它評爲可持續發展的燈塔工廠作爲行業的標杆。

具體到產品的生產環節是通過技術改造,那產品的使用環節也是技術發力的一個重點。在這裡我也想談一下AI的技術,剛纔開場嘉賓提到AI及和ESG擁抱,但是作爲生產製造的公司來講,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我們可能優先要解決算力的問題,解決能耗的問題,這纔是ESG面向AI優先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我其實有看到一個數據,全中國的數據中心每年的能耗其實相當於2.5個三峽水電站的發電量,從這個數據來看還在持續增長。這兩年因爲算力的飆升其實服務器是富士康目前增長非常迅猛的業務板塊,特別是AI服務器的出貨量是飆升的狀態。同步的,我們也通過自主研發推出了進入式的服務器散熱的技術,比傳統的散熱技術能耗減少50%,如果在全國的數據中心使用這樣的技術,有一個估算的數據估算減碳5萬億噸,相當於種下了24億棵樹,這是技術的改變來推進碳排的路徑,推動雙碳目標實現非常好的範例。

持續精進一直是富士康在產品方面追求品質卓越的精神,秉持這種態度在推動減碳方面也一直是用持續努力的精神,2012年就已經獲得了工信部頒佈的首批碳足跡產品的認證,在過去十幾年中從來沒有間斷過努力。用一句話來講是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在這裡也和各位雙碳目標下持續努力的行業共勉。謝謝。

胡建宇:特別感謝,我對您的第三個分享特別認同,雖然很困難,但是堅持走下去一定能夠達到好的成果。不是每個企業都像您一樣有科技基礎,不是每個企業都有這麼大的投入,但是每個企業只要有願景和意願往下走這件事情一定能夠做好。請秦琪女士分享一下富士康的一些經驗。

秦琪:謝謝主持人。

確實每個行業的差異性是非常大的,作爲電子信息產業會看到一個數據,就是在產業鏈價值鏈的碳排放範圍1、範圍2的比例非常小,範圍3佔企業全價值鏈排放的95%以上,這和我們集團做全面整體的碳盤查得出的數據也是基本吻合的,95%的數據是非常驚人的,意味着我們集團實現2050年近零的目標,我們的供應商也要配合我們達成這樣的目標都是非常重要的挑戰和困難。

在我們完成碳排查之後在規劃集團未來近零規劃的路線圖,供應商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高效管理供應商一直是富士康的核心競爭力,意味着要把之前的管理要求、管理方法和管理範圍拓展到減碳的領域中,我是覺得這裡面一些傳統的方法當然是一以貫之的,比如說要嚴格准入,跟高雨女士提到一樣的狀況,我們需要供應商承諾他們也要有可持續減碳的行動方案,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對所有的廢棄物進行零填埋的舉措,同時每年需要向集團提交第三方認證的碳排的結果和成效的數據。

第二個比較有特點,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必須要進行數字化的管理,因爲在整個集團核心供應商就超過6000家,對龐大的供應商包括它們的碳足跡管理,必須要運用最先進的數字化的技術,其實集團自己也搭建了基於供應商的ESG管理系統,我們設置了近零碳、廢棄物的零填埋、綠色產品、勞工人權四大維度的20項指標,全程跟蹤供應商在各個階段來推動ESG,特別是減碳方面的成效與年終會對供應商ESG達成情況進行成效考覈。如果在ESG數據排名靠後的供應商是要採取減少採購量負向的激勵辦法,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真正保證供應上切實履行他們的承諾,推出具體有效的措施。

當然一直以來富士康的發展壯大和成長都離不開供應商夥伴的鼎力支持,而集團一直是秉持着與供應商共贏、共榮、共同發展的方針,在減碳這個問題上不僅僅給供應商壓擔子、推責任,更多的是要支持他們在減碳問題上技術賦能。因爲我們有強大的技術基礎,每年會組織大量的業務培訓、經驗交流、技術的輸出,政策的宣導,除此之外我們也會推出相應的輔導改進計劃,真正對於公衆監督或者是集團稽覈查中發現在環境方面存在問題的供應商我們會推出改善的輔導計劃,去年就幫助了30家供應商進行了相應的改進,也通過了第三方的認證,這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集團還設定了綠能投資平臺,發起了一個規模預計達到70億的綠能投資基金。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是滿足集團自身對於綠能的需求,也爲上游供應鏈通過投資的方式來獲得綠能提供的途徑和可行性,這些都是對賦能供應鏈很具體的方式。

以上三點是集團在範圍3管理方面所做的一些努力。近年來富士康也在做工業互聯網的技術賦能,不僅對於電子信息產業,也在對很多不同的行業做智能化的解決方案,我們也把碳排查系統作爲解決方案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幫助所有企業通過數位化的全流程的碳足跡的追蹤管理及產品的碳足跡認證推動行業也好,產業也好實現“雙碳”的目標。以上是富士康在範圍3管理的實踐。

我還要補充一點,我們已經連續14年推出了永續發展的報告,今年比較特殊,今年推出了首部供應商責任發展報告,通過這個方式一方面是加強對外部的共同,彰顯我們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決心和信心。另外通過外部的監督和對內的瞭解,使我們和供應鏈夥伴一起能夠非常有信心完成2050年全價值鏈的近零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