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評估馬後炮 程序不透明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指出,萊克多巴胺不論對豬或人體都有害,堅決反對進口,呼籲改善冷鏈販售系統及拍賣制度。(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中央社)

蔡政府明年1月開放萊豬進口,國內毒物專家點出政府在萊豬政策上矛盾之處。專家表示,若萊劑安全,教育部、國防部就不會不準吃,農委會也不會禁止豬農用,全球迄今不會只有20幾個國家準用。法律專家更指出,政府找人進行風險評估,直到宣佈開放報告才公開,程序不透明,公民參與不足;有學生指出,政府公開的報告僅有摘要,而且只有20幾頁,未清楚將風險告知大衆。

臺灣毒物學學會理事長李志恆表示,萊克多巴胺由美國開發,原用於製作藥品,但因安全疑慮,藥品查驗登記沒通過,轉爲給動物的添加物。萊豬開放有幾個矛盾之處,首先是各部會立足點不一,負責爲安全把關的衛福部、農委會認爲安全,反而是教育部、國防部爲學生和國軍着想,不開放食用。

李志恆進一步指出,假如萊克多巴胺真的好,能節省飼料,爲什麼只准進口豬隻可驗出,國內養豬養牛戶不能用來減少成本?如果沒有爭議,那麼很多國家都會上市使用,但以歐盟爲主的160個國家沒有準許,只有原開發的美國和20幾個國家使用。

輔大餐旅系講師、食藥局前技正文長安表示,政府2019年進行萊豬風險評估,今年8月28日宣佈萊豬解禁,8月31日公佈風險評估報告,9月4日召開安全諮議委員會,9月7日殘留標準就出來,過程相當緊湊,急着想上路。

交大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倪貴榮說,萊豬是食安問題,須講求科學證據,先前政府找人進行風險評估報告,學界有所耳聞,但對於誰來做、有沒有獨立性、背後和美國有沒有關聯都不清楚。政府宣佈開放了才把報告公開,民衆無從得知足夠的資訊,甚至無法參與決策,此事應該回歸評估機制,用更長的時間形成共識,而不只是爲了政治背書。

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系教授鄭津津表示,決策形成的第1步是程序透明,第2步是資訊揭露,第3步是公衆參與,第4步是提出公衆意見,第5步是公開民衆意見,第6步是政府迴應。在萊豬的開放上,科學依據不夠明確,公民未充分參與、資訊掌握也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決策當然不會令人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