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評論 | 治理網約車“臭車”,平臺須用好經濟激勵
□蔣璟璟
進入冬季以來,不少乘客反映,乘坐網約車時打到“臭臭車”的概率越來越高了。繼去年冬天網友吐槽“打網約車就像開盲盒,有的一上車全是味”引發廣泛共鳴後,這一話題再次成爲公衆討論的焦點。對此,相關網約車平臺表示,平臺正開展“異味車”治理專項,包括上線拉黑異味車功能、對車內空氣差評率較高的司機暫停服務並進行培訓,以及對司機服務開展正向激勵考覈等,以爭取改善乘客的用車體驗。(中國之聲)
有些網約車確實自帶不可描述的氣味,若是不幸遇上,便堪稱噩夢般的行程。社交平臺上,與之相關的吐槽由來已久。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是,公衆對此類車輛的描述,呈現出明顯的“措辭升級”跡象。以往,更多是將之表述爲“有異味”,而近來“臭車”一詞,則大有後來居上、取而代之之勢。這一詞彙,言簡意賅,厭棄滿滿。從中,我們明顯能感覺到,一股忍無可忍的情緒,噴薄而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網約車的“環境衛生”問題,已然到了某個微妙的臨界點。
很多親歷者現身說法,都表達了“越來越容易打到臭車”的感慨。或許可以說,網約車的衛生狀態,在某些指標上,是呈現持續惡化跡象的。其直接後果,就是乘客“踩雷”概率越來越高,乘坐體驗越來越差。如果說,以往平臺還能對其視而不見,那麼時至今日,面對終端消費者的怨念滔天,就不得不拿出辦法、有所作爲了。最近,一些網約車平臺密集出臺的“異味車”治理辦法,就是源出於此。
事實上,但凡在用戶評價、狀況調查模塊稍作微調,平臺便很能篩出那些“臭車”,再輔之以派單環節的獎懲槓桿,理論上倒逼網約車“除異味,講衛生”應該不是件難事。作爲參照,其實網約車中的“專車”一直以來衛生狀況都是相對較好的,這正是得益於平臺更爲嚴格的標準化體系,比如說要求司機規範着裝、“一客一清潔”等等。類似的辦法,儘管未必適合直接挪用到針對“快車”的管理上。可是,其中所體現出的,對衛生的重視,理應是一視同仁的。
乾淨的、沒有異味的乘車環境,不應該是“優選服務”“增值業務”,而應當是最基本的、標配的。隨着網約車市場由增量市場進入存量市場,供給充分飽和的大背景下,那些能給顧客帶來更好乘坐體驗的車,理應得到更多正向激勵。從粗放式發展到精細化管理,從追求規模效應到強調服務制勝,這也是網約車平臺必須要經歷的轉向。應勢而變、適者生存,對網約車司機而言是這樣,對網約車平臺來說,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