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的海淀,嶄新的人工智能全景賦能第一城|甲子光年

海淀的人工智能新事。

作者|王藝‍‍

編輯|王博‍‍‍

海淀一直是科技創新的代名詞。

的確,這裡誕生過我國第一家民營高科技企業、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從改革開放後誕生的“電子一條街”,到科創企業扎堆的“中關村科技園”,到“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再到如今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覆蓋海淀全區域的“中關村科學城”,“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看海淀”絕對不是一句誇大的話。

《人民日報》刊登《“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調查報告》,圖片來源:「甲子光年」於海淀街道攝影展拍攝

但是,如同消費者面對一個知名品牌,第一時間想到很多過往的經典產品,而忽略最新產品一樣,現在很多人提到海淀,在讚歎之餘,也會思考:海淀在科技創新方面,有什麼新舉措?

近年來,海淀區重點發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商業航天等前沿技術,其中尤以人工智能的發展最爲迅猛和亮眼。海淀區不僅積極爲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積極提供政策、資金和算力支持,更是在生態建設和樣板工程上不斷髮力,積極推動人工智能的應用落地和場景創新。

8月19日下午,在2024北京人工智能生態大會上,海淀區發佈了《中關村科學城人工智能全景賦能行動計劃(2024-2026年)》,這一計劃的內容可被概括爲“主陣地”“主平臺”和“主引擎”,海淀區要率先在全國建成首個人工智能創新街區、首個人工智能應用加速器,將中關村科學城打造成人工智能全景賦能第一城。

同時,海淀區還定下了目標,力爭到2026年,產出100個標杆行業模型產品,涌現100個示範引領典型案例,形成千家企業千億集羣,引領帶動萬億經濟發展新局面。

海淀區不僅有五道口大模型往事,還有人工智能生態新事。

1.領航者的底氣

北京西郊泉水豐富,是歷史上重要的地表水源地。海淀也因水而生,因水而聚。

歷史上,海淀是北京通往居庸關古道的必經之地,是從金中都北上的第一站。晚唐和遼金時期,燕京地區常用“澱”稱呼湖泊;到了元朝,元大都地區將寬廣的水面稱爲“海”。海淀由於有農田和水系,飲食供應方便,並且距城二十里,是商旅休息的理想地點,因此被稱爲“海店”。

而元大都修建之後,通往清河鎮的道路變得更加重要,“海店”逐漸失去了交通地位,而以水源而稱的“海淀”一名流傳了下來。

古文有云,“水主智,其性聰,其質善”。或許也正是因爲水的靈性和智性,幾百年來,海淀頗受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的喜愛。近代以來,海淀更是成爲了中國科技的搖籃。

由於衆多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在此集聚,可以說,新中國成立後,海淀就成爲了北京乃至全國的“智力中心”,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海淀更是因爲政策,成爲了高新技術發展的重要策源地——1984年,海淀區提出建設“兩區一基地”,這其中的“一區”就是智力密集的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此後,海淀區的高新技術產業開始了蓬勃發展:1988年,北京市第一個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在海淀中關村成立;1999年,國務院批覆北京市政府和科學技術部《關於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請示》,同意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2009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開始建設;2011年,《中關村科學城發展規劃》發佈,中關村科學城建設全面提速;2016年開始,中關村進入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時期,不斷吸引和集聚國際化的頂尖人才,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

中關村地區的發展,圖片來源:「甲子光年」於海淀街道攝影展拍攝

於是,在海淀這片土地上,不僅誕生了中國的互聯網,更是誕生了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第一家不覈定經營範圍的企業、第一家無形資產佔註冊資本100%的企業、第一家有限合夥投資機構……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聯想、北大方正、清華同方,到二十一世紀前兩個十年的百度、小米、美團、字節跳動、快手,再到最近幾年的商湯、曠視、寒武紀、百川智能、智譜華章、零一萬物等,一個又一個創新企業在海淀和中關村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海淀區成爲了名副其實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中關村也因此有了“中國硅谷”的稱號。

中國互聯網誕生、發展在海淀,圖片來源:「甲子光年」於中國互聯網大會拍攝

而人工智能,作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和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海淀最爲重視、也發展最好的產業之一。

早在2000—2014年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規模較小且較爲零散的時候,海淀區就已初步具備產業集聚的苗頭;2015—2016年,北京市人工智能企業數量開始井噴,圍繞海淀區向外積極拓展。互聯網週刊評選的2016“中國人工智能TOP 100”中,就有一半來自北京中關村。

2017年,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發布了北京首個人工智能政策——《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人工智能產業創新政策》;2018年11月,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發布了北京智源行動計劃,和海淀區政府共同推動成立了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2019年5月,海淀區發佈了《關於加快中關村科學城人工智能創新引領發展的十五條措施》,旨在強化原始創新能力提升,集中支持關鍵技術源頭創新,鼓勵發展早期和長期投資;同年,海淀區人工智能產業集羣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並在2023年獲評優秀等級。截至2022年底,海淀區人工智能產業以1.41萬件授權發明專利居於榜首,佔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授權發明專利的64.89%。

而在大模型時代到來之後,海淀更是發揮“敢爲人先、先行先試”的精神,緊跟時代潮流和科技發展趨勢,在人工智能領域進行了更爲全面深入的佈局:2023年6月,海淀區政府印發《關於加快中關村科學城人工智能大模型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通知,在大模型軟硬件技術體系、公共算力、數據要素供給、人才引育與國際合作、產業重塑等五個方面給予了支持;2023年9月,海淀區發佈了《中關村科學城通用人工智能創新引領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指出要加強人工智能原始創新和前沿研究、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創新體系發展、構建通用人工智能活躍創新生態。

2024年,海淀積極打造全國人工智能產業高地——海淀區委書記張革親自帶隊走訪了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和北京郵電大學等高校,簽署了多起合作備忘錄;海淀還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數據開放共享監管沙箱試點,以中關村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及科學城北區重點產業園區爲載體打造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此外,在今年的中關村論壇上,海淀率先發布了全球首個人工智能街區的概念,在53平方公里的城市空間內按照“三橫、兩縱、一帶”的格局規劃了人工智能街區,全力建設集成通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城市智能體,並且率先在五道口和大鐘寺兩個街區打造了智能體樣板間。

在北京人工智能生態大會的現場,海淀區委書記張革表示:“海淀區是北京國際科創中心核心區,是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自主創新主陣地。教育、科技、人才資源高度密集是鮮明的特點和獨特的優勢。區域內聚集了37所高校,12個新型研發機構,52個全國重點實驗室,106個國家科研機構,超1300家人工智能企業,匯聚了1.23萬名人工智能的學者和產業者,101位AI 2000全球頂尖學者,其中有人工智能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14家,新型研發機構3家,獲批人工智能本科專業的高校有21所。原始創新基礎雄厚,人才智力資源集中,研發突破能力強勁,產品迭代升級活躍,成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最佳之地。”

作爲國內人工智能領域創新基礎最好、人才資源最集中、研發實力最強、產品迭代最活躍的地區,發展人工智能,不僅是海淀區的核心使命和責任擔當,更是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引領未來科技發展的重要引擎。

2.先行者的實踐

“十四五”規劃提出,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數字經濟要發揮重要作用。而在發展數字經濟的過程中,人工智能起到了重要的“領頭羊”作用。

儘管人工智能可極大促進數字經濟的發展,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仍然面臨着“落地難”的問題:

首先是缺乏數據,深度學習需要大量數據進行訓練,以達到最佳擬合度。雖然理論上通過大量數據訓練的算法沒問題,但在實際應用中,機器訓練的高成本已成爲業界共識。公開信息顯示,準備訓練數據就佔據了AI項目開發的80%工作量,而獲取足量可標註的訓練數據又成本高昂;此外,由於信息安全和工作量等因素,許多定製化的AI項目難以獲取足夠的標註數據,特別是在某些垂直應用場景中,數據稀缺,導致無法進行有效的模型訓練,降低數據準備成本成爲AI商業落地最需要解決的難題。

其次是模型性能不足。速度不僅是決定模型訓練時間長短的關鍵因素,也是影響模型實時性能的關鍵因素。在一些需要實時響應的場景中,如自動駕駛、智能客服等,如果模型推理速度不夠快,將無法滿足實際應用的需求。這對算力和模型的迭代優化提出了要求。

第三是缺乏具體的行業知識。人工智能作爲一項技術,是“生產力”,需要結合具體的場景,才能發揮其最大的價值。不同行業有其特殊的知識體系和業務邏輯,在特定領域如醫藥、新能源等行業,構建專業知識圖譜和智能問答系統面臨技術挑戰,需要深度融合行業專業知識與AI技術。然而,當下技術和業務之間的壁壘仍然高築,技術人才不懂業務、業務人才不懂技術的現象普遍存在。如何將通用大模型有效地適配到特定行業,實現從技術到業務價值的轉化,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解決這些問題,除了需要學界、業界不斷努力,突破技術瓶頸、促進數據流通與信息共享外,也需要有一個“先行者”的引領。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鄔賀銓在大會上指出,“AI本身就是新質生產力的引擎,如果把數據的作用更好的發揮出來,我們可以更好的在產業上應用。但是,我們的數據量現在還不夠,開放的語料也不夠,數據基礎制度也還在在建設。在缺人才,缺技術,缺數據的情況下,有很多中小企業對AI應用還處在觀望之中,不會用AI;以及由於擔心網絡安全和泄密、擔心跨境流通數據違規、擔心AI生產線難掌控,不敢用AI;還有人覺得生存是當務之急,靠AI不能救急,不願用AI。因此,我們要營造AI生態還需要政府扶持,要加強制度跟AI平臺的建設,推動重點領域的試點和模式創新。”

在大會上,中關村科學城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海淀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唐超發佈了《中關村科學城人工智能全景賦能行動計劃(2024-2026年)》(下文簡稱《全景賦能行動計劃》),表示要加快探索人工智能和千行百業的雙向賦能路徑,率先在全國建成首個人工智能創新街區,率先在全國建成首個人工智能應用加速器,將中關村科學城打造成爲人工智能全景賦能之城。

同時,海淀區還立下了雄心壯志,表示到2026年,力爭產出100個標杆行業模型產品,涌現100個示範引領典型案例,形成千家企業千億集羣引領帶動萬億經濟發展新局面。

爲了達成這一目標,海淀區做了三個方面的計劃和部署:

一是建設創新應用加速器。海淀區表示將支持各行業優勢主體組織形成創新應用聯合體,依託聯合體建設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加速器,面向未來催生一批民生、科研和產業領域的新產品、新場景、新服務,進而提高從技術研發到產品落地和商業應用的效率和成功率。在加速器之外,海淀區還將打造未來場景共創空間、建設國際應用開源平臺、強化創新應用加速服務,並構建高效的供應鏈體系,在方方面面保障人工智能從技術嚮應用的轉化;

二是實施應用示範工程。海淀區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遴選了實踐基礎好、應用價值高、推廣潛力大、示範效應強的十大重點場景,推進應用示範工程建設。這十大重點場景包括具身智能、醫藥健康、自動駕駛、智能製造、科學研究、教育教學、政務服務、文化旅遊、智慧金融和城市運行,也就是說,海淀要在這幾個領域率先實現人工智能的應用落地,進而以點帶面、帶動人工智能在全行業的落地;

三是優化應用創新要素。圍繞制度創新、算力供給、數據要素、人才引進、專利保護這五個方面,海淀區分別推出了優化措施——不僅圍繞醫療、自動駕駛、機器人等領域,支持人工智能產業首臺(套)創新產品的應用,更是積極整合跨架構、跨服務商、跨域算力資源、構建多元異構算力的跨域調度平臺;海淀區還積極推動數據運營平臺的建設、加強人才引進和人才交流、並助力創新主體積極參與人工智能標準研製。

《全景賦能行動計劃》的發佈,意味着大模型將走出實驗室、真正實現與產業的接軌和應用的落地,也意味着越來越多行業都將受益於人工智能這一新時代的“水電煤”,實現提質增效、迸發更多的活力和創新。曾經傳統的行業或許將不再傳統,而千億市值的龍頭企業和萬億規模的產業集羣,或許也將率先誕生在海淀。

而最近,有不少海淀的企業已經在人工智能的場景應用上初露鋒芒。在大會上,中關村數字經濟產業聯盟發佈了《人工智能+場景實踐典型案例》報告。

報告列舉了京能信息、中國移動、用友網絡、廣聯達等30家公司在各個細分領域的人工智能實踐,比如京東方通過裸眼3D顯示生成平臺帶來了更生動的顯示體驗,京能信息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在智能辦公領域,中國移動推出了“看店助手智能體”,用友網絡也推出了公共資源交易行業垂類大模型。

圖源:中數聯盟《人工智能+場景實踐典型案例》報告

“這些優秀案例企業作爲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開拓者和技術賦能的佼佼者,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與應用示範,不僅解決了行業痛點,提升了生產效率與服務質量,還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協同發展,爲人工智能產業的繁榮注入了強勁動力。”在發佈報告時,中數聯盟輪值理事長、華爲北京總經理張東亞表示。

在政策環境、技術創新與應用示範之外,要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協同也不可或缺。

政策環境爲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穩定的制度保障;技術創新則是推動人工智能不斷進步的核心動力;而產業協同則有助於形成強大的產業鏈,實現技術與市場的深度融合。只有構建起這樣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體系,人工智能才能真正發揮出其巨大的潛力,爲社會進步和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在政策環境的支持下,海淀不少企業都開啓了人工智能產業生態的共建:

華爲成立了北京昇騰創新中心,已經聯合200多家企業夥伴,圍繞8大行業、孵化了350多個行業場景解決方案;智譜華章CEO張鵬也介紹,智譜AI不僅在華爲昇騰平臺上訓練出了更高性能的CodeGeeX4模型,對比同等規模參數的模型實現了20%訓練效率的提升,更是和昇騰合作,聯合打造了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臺。

圖源:北京人工智能生態大會 「甲子光年」拍攝

在華爲與智譜共建的這套生態體系下,一些人工智能的產業實踐正在生根發芽: 比如中國工商銀行構建了以智能中樞爲基礎、靈活組裝知識檢索、數據分析、文檔編寫、智能搜索等專項核心能力的“1+X”金融行業大模型,京東集團將AI大模型應用於數字城市的構建上,爲城市的軌道交通運營等提供服務;崑崙智算推出了崑崙訓推融合一體機和AI Lab體驗社區;清昴智能推出了面向基座模型的AI模型推理優化工具鏈MLGuider,該工具鏈基於模型、分佈式、編譯聯合優化,可以提升GPU對目標負載的計算效率和通信效率。

此外,中國移動研究院、百川智能、第四範式、螞蟻集團旗下數字螞力也在大會上分享了自己的人工智能應用落地實踐。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案例報告中的企業,海淀區的幾家明星科技企業,在此次大會上也有新動作:

以潞晨科技爲例,他們與華爲攜手合作,共同推出了潞晨昇騰超級工作站LLM Studio,該工作站包含潞晨昇騰訓推一體機和潞晨昇騰辦公一體機兩部分:潞晨昇騰訊推一體機以其無縫遷移的特性,顯著提升了大模型的訓練效率,降低了企業的AI大模型部署門檻;潞晨昇騰辦公一體機則提供0門檻的遷移方案,實現了企業從其他硬件過渡到昇騰平臺的無縫銜接,讓企業能夠更加輕鬆的擁抱AI,加速數字化轉型的步伐,顯著降低了遷移的經濟和技術成本。

中科聞歌發佈了其最新成果——優雅大模型3.0,該模型具備15種以上圖、視頻編目和高階語義檢索能力,準確率達 90%以上。模型多智能體總參數超過 40B,全面賦能包括素材清洗、故事文案生成、文生數字人、視頻生成、智能運鏡、智能剪輯以及專業化成片等內容創作的各個環節,可將專業化視頻內容創作的成本降低80%,實現了多模態大模型的無中生有、有中生優、視頻創作全鏈路應用。

針對日益猖獗的AI換臉、AI詐騙、AI造假等問題,瑞萊智慧同樣發佈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內容檢測一體機,這是全國首個用於識別AIGC合成內容的一體機,可以鑑別文生圖、文生視頻僞造的圖像視頻。採取軟硬件協同優化的方式,能夠短時間處理大量文件信息,可以滿足監管機構和媒體等特定羣體對真假信息鑑別的需求。

無論是潞晨科技、中科聞歌、瑞萊智慧,還是華爲、京東、中國移動、百川智能,這些企業通過不斷探索與嘗試,爲後來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可借鑑的路徑,有效降低了後續跟進者的試錯成本,加速了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業的滲透與應用進程。

3.創新者的破局

如果說2023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關鍵詞是“百模大戰”,那麼2024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關鍵詞一定是“應用落地”。

縱觀中國的大模型和具身智能企業,2024上半年的成果可謂“百花齊放”:百度的文心大模型在能源、汽車、政務、交通、金融等十餘個行業率先實現了落地;科大訊飛將大模型“搬上”了智能硬件,訊飛學習機、智能辦公本、翻譯機等產品的銷量高速增長;通義大模型正在落地西安的機場、礦區和景區,企業培訓、數字營銷、跨境電商等場景都在基於通義大模型實現提效;微億智造的AI外觀質檢機器已經在工廠替換了2000多名質檢工人,在效率不比人差的同時,還能24小時運轉……

儘管已經有企業在探索人工智能的落地實踐,但這多是智能化投入時間長、資金實力強的大企業。這些企業不僅有較強的數字化基礎,而且算力儲備充足、訓練數據完備、算法人才充裕,模型廠商也願意爲這些少數頭部企業提供貼身駐場的定製化服務。

然而,市場上存在的更多是體量較小、智能化投入晚、起步慢、資金實力有限的中小企業,儘管它們也有做數字化轉型的需求,但是由於控制成本、精力有限等原因的限制,導致模型廠商無暇顧及他們的需求。

缺算力、缺數據、缺算法人才的中小企業,真的就沒辦法搭上人工智能和大模型這趟列車了嗎?

並非如此。中小企業不僅是創新和活力之源,更是我國民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所需要的,只是一個幫助他們做數字化轉型和大模型落地的第三方。在美國,這個第三方往往是企業,而在中國,這個第三方是政府。

爲了幫助中小企業在內的千行百業都能落地大模型、順利進行數字化轉型,海淀區在產業政策、關鍵要素供給、空間、資本、人才等方面共同發力,試圖打造一個創新、開放、共享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

在產業政策上,海淀區在2024年4月發佈了《海淀區支持科技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科技中小企業15條”),在技術創新、知識產權、企業落地、全球化、降低融資貸款成本等各方面給予了扶持,自2024年起,將每年設置專項資金,支持不少於500家中小企業,帶動新增落地企業不少於100家,並根據實施情況不斷調整優化。同時,海淀還提出了到2026年新增培育單項冠軍、隱形冠軍、獨角獸和上市企業3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500家,形成具有海淀特色的中小企業梯度集羣,引導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的目標;

在關鍵要素供給上,算力方面,海淀區正在積極打造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臺,已向多家區內重點創新主體提供算力服務,計劃到年底部署10000P算力;數據方面,海淀區正在積極推動北京人工智能模型語料中心建 設,現在已經有超過140個高質量數據集向大模型企業提供,同時還正在積極推 進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建設;

在空間上,海淀區規劃了以中關村知春路、學院路以及周邊39平方公里爲核心區和引領區的中關村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首批打造了五道口、北大西門、中關村西區、清華科技園4個特色產業園,建築面積達67萬平方米,主要聚焦核心技術研發、創新人才培養,完善創新生態等多個方面;目前,海淀坐擁108家國家級衆創空間、24家國家級科技型企業孵化器、各類創業孵化機構總數達179家。其中的9家孵化器,獲評北京首批標杆範例;

在資本上,在今年1月總規模爲100億的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的基礎上,海淀區還推動設立了50億元規模以人工智能爲重點的科技成長二期基金,聚焦人工智能領域加大投資力度。

“目前,海淀區有人工智能企業大概1300家,覆蓋了從算力層、工具層、模型層、應用層,整個產業鏈的環節,在海淀區通過國家網信辦備案的57款大模型中,有43款大模型是屬於垂類大模型,涉及到醫療、教育、交通等多個領域。海淀區還圍繞着優勢領域,積極佈局人工智能的應用,已經開放了在教育、醫療、政務、文旅等多個公共領域的應用場景,並且發佈了《具身智能、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動方案》。此外,海淀區還與駐區的18家央企和大模型企業深度對接,推動大模型應用賦能產業升級。” 在大會上,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海淀區副區長唐超表示。

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在海淀區政府打造的創新生態下,即使是資源匱乏的中小企業,也能順利搭上人工智能的快車,實現數字化轉型與行業的提質增效。

新技術在催生新的產業變遷的同時,也會構建一個新的價值鏈,人工智能產業同樣如此,從單點爆發到各行業的全方位突破,人工智能所創造的價值將是指數級的。從全國第一個AI大模型聚集區,到如今的“人工智能創新街區”、“人工智能產業高地”和“人工智能全景賦能第一城”,海淀一直在爲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築石鋪路,人工智能也成爲了海淀最亮眼的名片之一。

海淀人工智能新事,未完待續。

(封面圖來源:海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