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漆扇:博物館裡的新網紅,是網絡僞“非遺”嗎?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好久沒有一起見證網絡非遺的誕生了,這不就來新活了嗎!

1

“非遺漆扇”究竟是什麼東西?

起因是大運河博物館(同名的有很多館,這裡提到的是揚州館)搞了一個漆扇體驗,還整了幾個不咋熱的話題,如#在大運河博物館做到了人生漆扇#、#來大運河博物館體驗非遺手作漆扇#、#總得去大運河博物館做一把漆扇吧#,基本都掛上了“非遺”的名頭。

(短視頻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轉視頻容易讓惱羞成怒的人舉報侵權(之前《》那篇後臺就收到不少,反正就是嘴炮不行捂嘴來湊),我口頭描述一下大家立馬就能反應過來這是個什麼,以及爲啥火——弄一桶水,往水面倒不同顏色的漆,漆會浮在水面上,然後把成品白扇伸到水桶裡再撈起來,扇面上就會形成不規則的圖案……過程簡單,成果明顯,圖案唯一,掛靠非遺,簡直就是朋友圈、抖音的大殺器。

(短視頻相關圖片)

僅看文字很多人就會搶答了,這原理類似水轉印。

(水轉印工藝)

再給大家恢復一下記憶,就是早些年小火過的土耳其溼拓畫(或稱水拓畫)。土耳其溼拓畫“Ebru”是2014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特別巧合,放在今天這篇來說也特別諷刺的是,我國大運河“申遺”成功也在2014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網址:https://ich.unesco.org/en/RL/ebru-turkish-art-of-marbling-00644)

(土耳其溼拓畫,視頻/油管)

精明且躍躍欲試的小夥伴看到這裡已經明白,大可不必去到所謂到體驗店,直接在網上下單材料包在家給自己整一個,批發進貨還能直接賣票開班(關注我從來都是帶大家省錢[商家和商家擁躉除外,你們還是繼續去點舉報按鈕吧],我要麼換賽道做導購博主吧)。

(圖/某寶商品主圖)

不過原理和玩法雖然相似,但具體使用的畫材還是有所區別的。“非遺漆扇”似乎很喜歡強調自己使用的大漆(實際上是不是就不知道了),而由於之前的溼拓畫市場主要面對親子,網上賣的主打安全環保,下面放的也不是水,而是用畫粉兌的畫液,一組套件裡能兌的量有限,所以用比較淺的盤子。但如果真的使用大漆或合成大漆、腰果漆之類是無法做兒童市場的,不是有毒就是會過敏。

但從整體的精密性和複雜性來說,這個剛火起來的非遺漆扇圖案都是其中最簡單、最省顏料最省時間的,幾乎沒見過曬出來的成品裡有任何一個成圖形的。而即便是面向兒童的溼拓畫,由於是從土耳其溼拓畫移植過來的,更追求“畫”的層面,往往會將顏料鋪滿,使得效果也比較飽滿豐富。

(面向兒童的溼拓畫活動,網絡圖片)

土耳其溼拓畫所用的顏料和上面提到的有所不同,使用土礦顏料並加入牛膽汁,比較黏稠且抗水面張力,容易創作出成形的細節豐富的畫(看下面視頻過程會更明顯,這個顏料扒拉起來特別“聽話”)。

(土耳其溼拓畫,視頻/油管)

(土耳其溼拓畫)

但“非遺漆扇”使用的水比較深、顏料比較分散,宣傳推廣也更強調水墨風格和色彩搭配,幾乎放棄了主觀參與圖案設計(色彩除外),又爲了最終畫面效果的平衡性會圖案佔比或色彩佔比上留白,使之不過分脫序。比較適合作爲手工體驗的優勢也在於此,圖案效果能給人特別藝術化的感覺,普通人不用付出很多時間就能獲得很高的情感價值。而且它是做在扇子上的,作爲扇面圖案,人們也會對它的圖案要求降低,並且將成品扇本身的設計納入視覺考量之中。所以,雖然紙類材質都可以來玩,但扇子的效果就是比書籤好,異形花形的扇子效果要比常規的正圓好。

2

“非遺漆扇”是網絡假非遺嗎?

雖然這個“非遺漆扇”幾分真假的問題似乎已經擺在明面上了,如果拿來發微博、小紅書之類也夠素材了,但我覺得還是值得深挖一下,畢竟公衆號只寫六百字都對不起辛辛苦苦打開的在線編輯器。

首先是關於“非遺XX”的問題,這個之前在《》《》裡已經談到過一部分了。嚴格說來,只有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的項目纔可以冠以“非遺XX”,這個名錄又分成了好幾個級別,最低一般是縣(區)級別,所以其實是很龐大的一個“庫”,且級別越低審覈越鬆散,如果這樣都囊括不進去,幾乎就是瞎造的。並且,非遺名錄都是公開的,大家可以上各級非遺網檢索,但很多時候媒體、宣傳和網友都是基於“想當然”來冠以“非遺”之名,根本就沒有經過求證。

(圖/浙江非遺網 https://www.zjich.cn/index.html)

(圖/寧波非遺網 https://www.ihningbo.cn/#p1)

因爲什麼叫“非遺XX”是“想當然”而來的,所以目前網絡宣傳上對“非遺XX”這個稱呼是又濫用又狹隘化,呈現出一個很詭異的局面。

濫用在於,似乎只要跟手工沾邊,都叫“非遺XX”。這個“手工”甚至不需要很複雜,像本文提到的“非遺漆扇”僅僅是往水裡倒點漆、再從水裡撈一下也都算,實質上矮化、快餐化了“非遺”。濫用還在於,似乎只要視覺上識別不出外國元素,就會被判定爲國風,也會被冠上“非遺XX”的名號。而這個視覺上的識別標準又是遊移,像東方樹葉這種推出市場很多年的產品“忽然”被鑑定出日本元素就是標準遊移的新晉案例。

狹隘化在於大家只認識“手工”和“起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是很多樣的,由於網上比較容易“曬”的是手工、容易引起討論的是文化國籍,才演變成如今這個局面。另外需要再次強調的是,非遺不是專利,這次舉一個逆向案例,國家級非遺項目中就有很多是源自外國,如“中式服裝製作技藝”裡紅幫裁縫、奉幫裁縫做中山裝也做西裝。

(奉幫裁縫,圖/小糯米酒鬼)

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會帶有一些實物載體、場所遺址等組成部分,如果將這些剝離出來討論,就不能叫做“非遺”了。

那麼,這個“非遺漆扇”的說法就是很有問題的,一眼外行。“漆扇”是實物,不可能被稱作“非遺”,能被稱作“非遺”應該是製作或髹飾漆扇的傳統技藝或傳統美術。很顯然,這連個正經名字都沒有的“非遺漆扇”,大概率不在任何一個級別的非遺名錄裡。

此處,再拉一個諷刺進度條了,因爲揚州(這個大運河博物館所在地)漆器是很有名的,且歷史悠久,“揚州漆器髹飾技藝”是第一批(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不去救該救的、宣傳該宣傳的,到底在幹嘛呀!只能說一句:“揚州,你糊塗啊!”

(“非遺漆扇”新聞報道)

(圖/中國非遺網)

(揚州漆器廠紀錄片《欣欣向榮——舞動新國潮》畫面)

儘管“非遺漆扇”是個很不靠譜的說法,但我依然花了一些時間去尋找這究竟屬於漆藝裡哪一種,又或者說,“非遺漆扇”被定爲“非遺”的依據是什麼?然而,第一個難關卻是它究竟叫什麼名字。

我找了一些宣傳揚州這個非遺漆扇的新聞稿,發現在新聞裡相關技藝被叫做“漂漆”。提到這個詞的新聞不少,但相關文獻僅有2022年的一篇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但就“漂漆”的溯源在這篇論文裡寫得比較雜亂。總得來說,作者提出的來源可以分成兩種——

①認爲“漂漆”就是從漆器“漂霞”工藝演變而來。但僅從文字描述看,也能分辨這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工藝。

作者在論文裡是這麼描述“漂漆”的:

該技法用大漆配比稀釋劑,使用工具牽引漆顏料滴入水中,形成流水紋,再將準備好的物品傾入水面,印紋後撈出,待晾乾後可再次裝飾。——《漂漆工藝的創新實踐與應用研究》

但此文作者提到的關於“漂霞”的文章裡是這樣描述:

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宋詡《宋氏家規部》是目前已知“漂霞”工藝最早的翔實記錄:“漂霞:以彩色先描花草於漆器之上,重漆之,復磨使見也”也就是說,用漆在漆胎上畫花紋幹後,重新髹漆待幹,磨顯出埋伏於漆下的花紋。……“漂霞”是“隱漆”。“隱漆”者,漆胎起花後罩透明漆,使花紋隱在漆下,中國漆工稱“隱花”、“影花”、“沉花”、“暗花”、“漆下彩”……方以智此話雖短,卻將“漂霞”工藝用漆起花、罩透明漆再磨顯出花紋這三個中華特色的工藝關鍵凸顯了出來。——《論“漂霞”在中國漸進歷程和中華特色》

(明中期 漂霞漆香盒,圖/《論“漂霞”在中國漸進歷程和中華特色》)

(現代漂霞工藝用於漆畫,圖/《論“漂霞”在中國漸進歷程和中華特色》)

感覺除了都帶個“漂”字,其餘哪裡都不一樣啊!

②認爲漂漆是“變塗”工藝中稀釋劑起紋的方法發展而來。

這個盤起來就比較曲折,因爲“變塗”本來就是中國漆藝(早期表述爲“犀皮”,後期多認爲是“彰髹”)傳入日本後的發展產物,這個又算是變塗技法裡利用稀釋劑起紋的一種。但稀釋劑起紋一般表述是“兌入稀釋劑的推光漆,稀釋一種或數種色漆,在漆地上即興潑灑,流動出自然形態,加上人爲自由發揮,形成意象圖形”。只有在一些出版年份比較近的書籍裡提到了類似水轉印的方式,並將它也算在稀釋劑起紋下。這個分支已經細得不能再細了,岔開得不能再開了。

(圖/《漆藝教程》)

作者把這些混在一起說的原因,大概在於“犀皮”“彰髹”“變塗”“漂霞”這幾個詞所對應的工藝並不唯一,且存在着一些模糊地帶。而很多時候,概念越是不夠清晰明確,越存在着可以“做文章”的空間。

除此之外,在這些漆藝書籍裡都出現了一個名詞“漂流漆”,指的是用稀釋劑調配後的漆。如果我們只使用“漂漆”這個詞,百度到的新聞和曬圖幾乎沒有早於2022年的,而使用“漂流漆”去檢索的話,就會發現2021年就有好幾條使用這個手法與扇子結合的手工玩法在博物館出現了,並且當時已經有了“非遺漆扇”的說法。

(提到“漂流漆”的小紅書)

所以我覺得“漂流漆”更可能是傳播過程中對“漂流漆”的縮寫。只不過對於不明來由的人來說,聽起來不明覺厲的“漂漆”要遠比聽起來有具體想象的“漂流漆”要高級很多。

此外,類似水轉印的漂流漆做出來的效果,有時候真的很像犀皮,至於哪個更省時省力也顯而易見。

(漂流漆擺件、串珠,圖/某寶)

(犀皮掛件、串珠,圖/揚州漆器廠)

3

同遺不同藝,非遺界的燃冬?

如果我們不被所謂“非遺漆扇”的名頭所困,僅僅從自己觀察到的工藝去尋找它的來處,就會發現更多有意思的東西……比如燃冬一般“二藝爭一遺”的戲碼,就很精彩。

因爲目前“非遺漆扇”從名字上是往漆藝上靠的,非遺相關的背書也往漆藝上扒拉。但前面提到過,其實這種玩法更早一次走紅是因爲土耳其溼拓畫的申遺成功,而土耳其溼拓畫也有一個關於“源自中國”的故事。但溼拓畫的非遺背書就跟漆藝無關了,畢竟當時也無法預見到如今這局面啊,溼拓畫的非遺背書、歷史溯源是“流沙箋”,這是跟造紙或印刷有關的非遺。

(相關文獻)

這就造成了一個很奇特的局面,類似的玩法如果泡的是一張紙(包括書籤、信紙等),這個非遺源頭是造紙或印刷相關的“流沙箋”,如果改泡扇子了,這個非遺源頭就成了漆藝相關的“漂霞”。“流沙箋”和“漂霞”情況很相似,屬於溯源時找到的一個“祖宗”,但礙於文獻記載有限,不同學者的理解也有不同。並且根據學者們的不同理解所能找到的對應食物也很少,這其實也很好理解,如果是主流的話不用等到一個外國非遺來帶火。

目前新聞上看到的“流沙箋”體驗活動,套用的還是溼拓畫那套,畢竟是比較簡單也比較現成,還往往會將非遺傳承人擡出來。現在局面就是,造紙的、做漆器的(可能還有別的)非遺傳承人都在靠同一套東西“吃飯”,並且宣傳口號上都覺得自己是在傳承、發揚、創新。

(相關新聞圖片)

不過這個混亂的局面裡,還可以有更多參與者,因爲以浮水作爲染色轉印媒介實在是沒什麼很大的門檻。甚至於類似的創意每隔一陣子就會刷新出一些新玩法來,前陣子就流行過使用馬克筆在光滑表面繪製圖案再浮於水面的玩法,這個圖案也可以轉到其他物體上實現類似轉印的效果。

(漂浮筆商品圖)

土耳其溼拓畫那會兒還帶熱過日本的“墨流”,使用的是墨汁,國內在這個基礎上開發出了“水影畫”。不過可能由於用色單一或發展方向不是走業餘體驗這個路線,現在提到的就比較少了。尤其是水影畫,可能是參考當時正熱的沙畫,也做類似的表演。

(墨流玩法,視頻/油管)

(水影畫表演)

要麼就是將定義擴大化,不論是“墨流”還是“水影畫”,又或者“溼拓畫”,大家都搞得差不多。

(不同名稱但相似玩法)

也就是說,對於這些東西,大家能統一的意見只有①相似的手工體驗玩法,②起源於中國的非遺項目,但要在具象化、明晰化一些,就無能無力,也不願意使力了。用極爲不客氣的話來說,全程只寫了四個字——非遺,打錢!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如無另外標註,文章爲 春梅狐狸 原創,如有疏漏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並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狸 傳統服飾

臉着地的藏狐,故紙堆裡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