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慢性病 罹癌風險高4倍

體重控制絕非一蹴可幾,藥物也不能用一輩子,還是得靠個人努力,平時運動不可少。圖爲民衆到新莊區國民運動中心健身房運動。(本報資料照片)

傳統觀念認爲「胖一點比較有福氣」,但隨着醫學知識進步,目前已知肥胖和13種癌症有密切關聯。醫師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病,需要長期照護,如果與理想體重相差5公斤以上,應尋求專業協助積極減重,若置之不理,等到發生心血管疾病、腦中風可就來不及了。

根據國際間定義,BMI(身體質量指數: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超過24即爲過重,BMI大於27屬於肥胖;臺灣成年人肥胖率逾2成,過重比率也不容小覷,幾乎逼近5成。

臺灣肥胖醫學會理事蕭敦仁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更是萬病之源,恐導致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肝功能異常、痛風、不孕症、退化性關節炎及睡眠呼吸中止症等,長期肥胖恐引發心臟病、腦中風。國際研究亦指出,肥胖和13種癌症有關,肥胖者罹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到4倍。

及早控制 可改善三高

國人普遍追求「瘦」,不少人經常將減重掛在嘴邊,但並非人人都能成功。蕭敦仁建議,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標準體重,以BMI值18.5到23.9爲標準,如果跟目前體重相差逾5公斤,建議可尋求醫師協助。

「體重控制是一輩子的事情。」蕭敦仁曾收治一名60歲退化性關節炎患者,BMI值爲28,由骨科轉介至肥胖科門診,後來成功減去5%到10%的體重,退化性關節炎病況也獲得顯著改善。

他提醒,三高、痛風、脂肪肝、不孕症、退化性關節炎等疾病都是可逆的,只要及早控制體重就有機會改善,別拖到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發生才後悔莫及。

BMI超過27 建議求診

中山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欣湄指出,每個人肥胖的原因和情況都不同,除了生活型態不佳,也可能和內分泌有關,曾有患者20多年來體重慢慢上升,但自覺沒有吃很多,一檢查才發現是甲狀腺問題。

她建議,如果BMI大於24就需要開始留意,一旦超過27就建議尋求醫師協助,可先至新陳代謝科或家醫科就診,找出肥胖的關鍵因素,才能對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