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B肝變肝癌 陳建仁籲健保擴大給付
完整的肝臟檢查,除了抽血檢驗外,腹部超音波也是不可或缺的項目。圖爲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舉辦腹部超音波檢查活動。(本報資料照片)
B肝擴大給付條件分析
臺灣約有190萬名B肝帶原者,若未積極治療,將進展爲肝硬化及肝癌。中研院士陳建仁團隊研究發現,臺灣若依肝指數、病毒量及纖維化程度不同分爲3種不同治療條件,在高診斷、治療率的前提下,15年內可防範2.75萬至4.71萬例相關死亡數,籲健保擴大給付,但若資源有限,可先以肝指數檢驗超標2次減爲1次作爲放寬第一步。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懷壹說,世界衛生組織(WHO)2016年起考慮消除B肝,並在今年發佈暫行指引,盼在2015至2030年間,減少95%發生率、65%死亡率。
過去對B肝的概念是在肝炎發作、肝纖維化等前提下給藥,即便病毒量高仍被視爲不嚴重而不治療,但後來研究顯示,癌化過程早在免疫耐受期就開始,病毒DNA多,致癌可能性就高,及早治療則有助病情進展。臺灣目前約有190萬名帶原者,若未適當治療,其中25-40%將進展爲肝硬化或肝癌。
陳建仁團隊針對3種擴大B肝抗病毒藥物治療條件進行模組分析,第1項條件爲臺灣肝臟醫學會(TASL)所建議將肝指數(ALT)檢驗超標從2次減爲1次,第2條件爲病毒量(VL)大於等於2000IU/mL且肝纖維化程度達F2或以上(F2&2K),第3則是病毒量大於等於2000IU/mL且肝指數大於1倍正常值(2K&ULN)。
模組分析發現,這3條件都可降低代償不全肝硬化、肝癌發生數及相關死亡數。若開放第1項條件,截至2035年,可防範4000例B肝相關死亡,第2條件則可防範1萬例死亡,第3種則可防範逾1.6萬例死亡。
如果加上9成診斷率、7成治療追蹤,3種情況所防範的死亡數則可增至2.75萬、3.79萬、4.71萬例,不論任何情境都符合經濟效益,但若資源有限,陳建仁認爲可將TASL的建議作爲擴大給付第一步。健保署則表示,將盡速徵詢醫學會意見,盼在有限的資源下,照顧更多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