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看到舊時光公交車,多少人和我一樣,小時候想做售票員
電視劇《繁花》拉開了年底追劇熱潮,文藝復興的風颳起來順理成章。
十四集是回憶寶總70年代末的青澀愛情,杜鵑演他女友,公交電車售票員。
看着這些古早時期的公交車場景,我這個85後觀衆非常激動,等我真正有意識坐上公交車的時候,已經是差不多80年代末了。不同年代的公交車外表肯定有區別,但那種感覺是一樣的,都是隻能在回憶裡打轉轉的童年記憶。
那會兒常見的公交車是中間帶「百褶裙」的長車子,司機座位旁邊有一個巨大的凸起裝置,人擠人的時候,上面也能坐幾個人,就是坐久了會燙屁股。後面慢慢這種百褶裙長車子被短車子取代了。
《繁花》服化道算是盡全力復刻舊光景了,鏡頭給到了杜鵑的售票夾。
以前公交車是分段計費的,售票夾就有各種面值的車票,每種面值顏色還不一樣。
小孩子特別喜歡看五彩繽紛的小事物,小時候特別羨慕售票員阿姨,那個售票夾就像一個寶藏盒子,最開始是木質的,後面演變成金屬的。
車票是豎着排列,每一列都要用皮筋捆好,售票員大拇指會戴一截橡膠手套,這樣撕車票就更清爽便利點。
《繁花》裡的車票,上面都有牢靠的夾子夾着,再捆個皮筋,皮筋畢竟有一天總容易崩掉。
那個年代的物件製作是細膩的,有多道流程工序的,主要功能輔助功能都要用上,各種配合。
我小時候很喜歡盯着售票員座位,感覺機關重重,桌子不大,上面基本上被售票夾佔據,像個小鍵盤那麼有氣場。
旁邊有個金屬夾子,有時候會在車票上夾一下,露出一個可愛的小缺口。
或者拿紅鉛筆,在車票上劃一道,總覺得有這些流程,這些都是孩童時期的記憶,但怎麼都抹不去。
在那個全手工年代裡,售票員真的是很辛苦的,收錢,找零,還要撕車票。
上下車還要維持秩序,我記得小時候售票員座位上,還有車門按鈕,有好幾個大按鈕威武地佇立着。那個年代的開門關門聲,也是氣場十足,聲量巨大。
旁邊車窗有小旗子、有喇叭,還有毛巾,有時候看到桌子下還有鋁飯盒,那個年代哪裡有盒飯吃,都是自己帶飯的。
《繁花》售票臺上放着水杯,外面套着一個網兜式杯套,這是冬天,大家都要喝熱水,那時候保溫杯很少見,蠻多人都是帶蓋的玻璃瓶,外面弄個自制的杯套。如今誰還會做杯套呢,都在外面買現成的吧?但現在外面賣的杯套都很輕薄,感覺不牢靠,能幹的人,會織毛衣的人,估計會自己在家做。
一般售票員都會背一個黑色皮革的包包,也有背那種黃綠色厚布包的,裡面口袋也是分層次的,一些小面值零錢放這裡,大面值紙鈔放那裡,還有各種鋼鏰兒。尤其是那種黃綠布包,感覺小口袋極多,八面玲瓏,全能幹練,這大概就是如今戶外包的雛形了。
小時候想做售票員,主要是喜歡坐車的感覺,一路可以看各種風景,小朋友都喜歡看窗外,怎麼都看不膩,畢竟外面的行人都是不一樣的。
而且覺得售票員很厲害很全能,做事麻利,說話快,行動力更快,小時候的慕強種子真的是各處發芽。
車上人不多的時候,售票員還能與乘客們聊天聊家常,這樣時間過得也快。
那會兒的人都很質樸,尤其是週末,大家都出來走人家,提着各種大包小包的上車,又或者車上遇到熟人,聊家常模式馬上開啓。
車廂裡感覺是溫暖的,路程再長也不覺得煩悶了,只要你不暈車。
當然,那個年代公交車是要擠的,純純的體力活。人滿爲患的時候,確實也是一種煎熬。
但那個年代都是這麼煎熬過來的,如今想想,也算是煎熬的快樂吧。
有多少人,小時候也想做過售票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