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車?王海曝董宇輝虛假宣傳後續:直播回放被扒出,當地農民發聲

前言

電商火爆的這幾年,不管是大主播還是小網紅都順着互聯網這個風口賺到了錢,現在這個直播行業顯然也已經成爲了一個主流行業。

作爲電商的頭部主播,董宇輝大家肯定都不會陌生,幾個月前剛脫離出公司自己單幹,但是依然有一些“鐵粉”跟着他來到了現在的直播間。

董宇輝在東方甄選期間直播

然而,就在最近這幾天,突然冒出一個博主打假董宇輝的貨,難道繼東北雨姐之後,董宇輝也要塌房了?

直播間裡的“土豆刺客”:董宇輝和他的“助農”生意經

一場秋雨一場涼,承德圍場的土豆地裡,本該是收穫的喜悅,卻被一股莫名的寒意籠罩。

直播間裡,那個叫董宇輝的年輕人,正聲情並茂地講述着圍場土豆的故事,他用他那標誌性的詩意語言,把圍場土豆描繪得如同人間美味,讓人垂涎欲滴。

董宇輝直播

董宇輝的直播間,一向以“文化人”的人設著稱,他總能將產品與詩情畫意聯繫在一起,再加上他那富有感染力的語言,總能打動直播間裡的“粉絲”們。

“不用農藥化肥,純天然綠色食品,吃着放心!”董宇輝一邊說着,一邊指着屏幕上滾動着的產品鏈接。

鏈接裡,醒目的“圍場土豆”幾個字,5斤裝,售價22.9元,平均每斤4.58元。

董宇輝賣的土豆詳情頁

然而,這場看似皆大歡喜的“助農”帶貨,卻在幾天後,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導火索,是職業打假人王海的一條微博。

“4毛多收貨賣4塊多,這也叫助農?”王海在微博上,直指董宇輝直播間售賣的“圍場土豆”存在虛假宣傳,聲稱其爲“假有機”土豆,並列舉了直播間售出的土豆總量遠超供應商認證的有機土豆產量的“證據”。

王海爆料截圖

王海的微博,就像一顆石子,投入了平靜的湖面,激起了千層浪。

“董宇輝,翻車了?”一時間,質疑聲、嘲諷聲,充斥着整個網絡,董宇輝和他的“與輝同行”,被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有機”or“普通”?一場關於“土豆”的羅生門

“土豆風波”一出,立即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廣泛關注。網友們紛紛化身“鍵盤偵探”,深扒董宇輝直播間帶貨的種種細節。

董宇輝直播(圖片來源於北京商報)

有人翻出了董宇輝直播時的錄屏,試圖從中找到他宣傳“有機土豆”的證據。

然而,在長達數小時的直播回放中,董宇輝雖然多次強調了圍場土豆“不用農藥化肥”,但卻從未明確說過這些土豆是“有機的”。

也有人將矛頭指向了爲董宇輝直播間供貨的商家——圍場縣鑫達商貿有限公司,認爲是他們在產品信息上動了手腳,誤導了董宇輝和消費者。

董宇輝直播間土豆鏈接詳情頁

面對質疑,董宇輝和“與輝同行”團隊迅速做出了迴應,稱在直播間從未說過這些土豆是有機的,圍場縣鑫達商貿有限公司也發佈聲明,否認了虛假宣傳的指控。

他們銷售的土豆分爲兩種,一種是普通土豆,另一種是獲得了有機認證的土豆,兩種土豆在產品鏈接和包裝上都有明確標識,不存在誤導消費者的情況。

爲了平息輿論,圍場縣市場監督管理局介入了調查。

信息來源:藍鯨新聞2024-10-23王海稱董宇輝帶貨“土豆刺客”,土豆商家迴應:從未宣傳過是有機產品

經過調查,官方認定“與輝同行”直播間並未售賣過有機土豆,且商家已下架更正產品信息,情節較輕,未予立案。

官方的迴應,並沒有讓這場“土豆風波”就此平息,反而引發了更大的爭議。

還有網友指出,即使沒有明確宣傳爲“有機”,但直播間利用信息差,引導消費者誤認爲是“有機”土豆,從而高價售賣,是否也涉嫌虛假宣傳?

網友評論

“土豆風波”,變成了一場各執一詞的羅生門,真相究竟如何,似乎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4毛”與“4塊”的距離:誰動了農民的“奶酪”?

“土豆風波”持續發酵,爭議的焦點,從“有機”與否,逐漸轉向了另一個更加尖銳的問題:價格。4毛錢一斤收購,4塊錢一斤售賣,中間的利潤,究竟去了哪裡?

這個問題,像一根刺,紮在了很多網友的心頭,也讓“助農”的初衷,變得更加耐人尋味起來。

網友評論

王海在微博上,曬出了一張與當地土豆種植戶的聊天記錄。聊天記錄顯示,當地土豆收購價格,僅爲每斤4毛錢左右,而董宇輝直播間售賣的價格,卻是收購價格的十倍。

“董宇輝打着‘助農’的旗號,賺取暴利,真正受益的,並不是農民!”王海在微博上,毫不客氣地指責道。

“土豆風波”的背後,折射出的是“助農”模式中,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信息不對稱。

王海打假文章截圖(圖片來源於北京商報)

農民作爲農產品的生產者,往往處於信息鏈的末端,對市場行情缺乏瞭解,議價能力較弱。而中間商則利用信息優勢,低價收購,高價售賣,賺取了高額利潤。

“助農”的初衷,是爲了幫助農民增收,但現實中,卻往往事與願違。

“土豆風波”,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助農”模式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也引發了人們對“助農”模式的反思:如何才能真正幫助農民增收?

“助農”的生意經:流量與情懷,如何走得更遠?

在流量爲王的時代,“助農”似乎也成了一種生意。商家需要流量,主播需要流量,平臺也需要流量。

董宇輝

然而,當“助農”與“流量”綁定在一起,就很容易變了味。

一些商家,爲了追求流量,不惜誇大產品功效,將普通的農產品包裝成“有機”、“綠色”、“無公害”產品,誤導消費者。

一些主播,爲了吸引眼球,博取流量,在直播間裡大肆渲染“助農”的情懷,卻對產品質量缺乏嚴格的把關,甚至淪爲虛假宣傳的幫兇。

而消費者,則被各種信息和情緒裹挾,很難分辨真僞,往往在衝動消費之後,才發現自己被“割了韭菜”。

董宇輝當天直播截圖

“助農”的初衷,是爲了幫助農民增收,但現實中,卻經常走偏了方向。如何才能讓“助農”迴歸初心,走得更遠?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結語

“土豆風波”只是一個縮影,它折射出的是“助農”模式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和挑戰,董宇輝團隊能夠走到今天肯定是有過人之處,所以他更應該珍惜自己的羽毛。

但是也讓消費者明白一個道理,互聯網並不是萬能的,無論是在挑選商品還是在辨別信息的時候,都必須擦亮眼睛,不能隨便聽信別人的話,做好自己的主纔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