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LGBT+人權大使訪臺 參加同志遊行感受臺灣多元共融
法國「LGBT+人權大使」貝東(Jean-Marc Berthon)這兩天旋風式訪臺,除拜會政府部門、民間團體,今更走上街頭參加第22屆臺灣同志遊行,親身體驗臺灣社會的多元與包容。圖/法國在臺協會提供
法國「LGBT+人權大使」貝東(Jean-Marc Berthon)這兩天旋風式訪臺,除拜會政府部門、民間團體,今更走上街頭,親身體驗臺灣同志遊行的熱力。
貝東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看到臺灣同志遊行不只是LGBT+族羣參與,而是不分性別認同、國籍的人都來參與盛會,他從中感受到臺灣社會的包容與進步,相對於亞洲傳統價值觀與LGBT+價值觀多有衝突,臺灣的多元,證明了兩種價值能夠並存,他也相信臺灣是亞洲最保護LGBT+權益的地方。
法國在2013年通過同性婚姻法案,過程中引發社會兩極對立,但貝東說,11年後的今時今日,法國社會對同性婚姻的接受度已經來到60%,民衆逐漸將同婚視爲每天的生活狀態、所有人的共識,不會想再推翻同婚。而現在的教宗對同性婚姻更抱持開放、祝福的態度,要求主教要爲同性伴侶證婚。
這些觀念的扭轉,都仰賴法國政府制定的跨年度計劃,在學校、政府機關針對學生、公務員進行反恐同、反歧視言論的相關教育訓練,貝東強調,透過教育、文化紮根,讓人們接觸進步觀念,進而改變對LGBT+的偏見。
他進一步指,法國於1985年頒佈性別歧視法,2010年再增修條文保障性別認同。2016年在歐洲人權法庭要求下,再開放跨性別者免術換證,經數據顯示,非常少人會爲了傷害女性、爲了犯罪而刻意更換性別,因此對法國人來說,免術換證並未引發太多的負面討論,而是基於人權考量,自然而然地接受。
對於臺灣正在討論的「人工生殖法」修法,貝克說,法國已放寬醫療輔助生殖適用對象,有非常多單身女性、女同志伴侶受惠,這次他訪臺,也感受到臺灣對修法已有初步共識;他也建議臺灣制定「反歧視法」,在法國,若犯罪動機爲恐同、仇視LGBT+,刑期將加重,藉以杜絕以歧視爲出發點的犯罪行爲。
這兩日的快閃訪臺行,貝東驚訝於臺灣在人權議題上的進步,但做法卻相對溫和,不會太過激進,與法國當年推動同婚的社會氛圍截然不同。他也注意到,民主自由國家與LGBT+權益包容的地圖重疊區之高,而臺灣正處在這個地圖之上,以支持與包容的價值觀,支撐着臺灣的自由與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