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屆三中全會權威解讀|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

近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一書面世,其中,就“怎樣理解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的問題進行了權威解讀。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決定》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這是立足我國人口老齡化新形勢,對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作出的重大部署。

老齡化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的一個基本國情,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大,老齡化速度快,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重。截至2023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2.97億、佔總人口的21.1%,其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17億、佔總人口的15.4%。按國際有關標準,我國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確定爲國家戰略,老齡工作方針政策更加明確,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加快發展,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還存在老齡工作制度尚待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尚待健全、養老事業產業協同發展尚需提升等問題。必須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系列問題挑戰,以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爲重點,系統謀劃、科學施策,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需要着重把握以下3點。

第一,進一步完善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制度和服務體系。應對人口老齡化牽涉面廣,利益關係複雜,必須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完善老齡工作體系,加大制度創新、政策供給、財政投入、工作統籌力度,加快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養老服務體系、健康支撐體系。強化問題導向,深入研究養老服務供需不匹配、結構不平衡、城鄉差距較大等問題,優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培育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健全公辦養老機構運營機制,增加護理型牀位比例,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推進互助性養老服務,改善對孤寡、殘障失能等特殊困難老年人的服務,健全服務標準和綜合監管體系;針對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健康服務需求,完善老年人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等相銜接的支撐體系,提升醫養結合實效;針對一些老年人支付能力不足問題,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完善養老服務相關補貼制度。

第二,進一步推進養老產業健康發展。發展養老產業是擴大和優化養老服務供給的重要舉措。針對我國養老產業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經營主體發育不足、相關支持政策有待完善的實際,着眼於鼓勵和引導企業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完善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購買服務等措施,落實相關惠企政策。推動建設全國統一的養老服務大市場,促進相關企業規模化、連鎖化、品牌化運營,支持國內養老服務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積極開發老年生活用品市場,促進養老產業與教育培訓、健康、體育、文化、旅遊、家政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養老產業發展空間,發展銀髮經濟。強化要素保障,加強科技手段應用,完善用地用房保障,強化財稅金融支持,推進人才隊伍建設。

第三,堅持社會參與、全民行動,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必須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形成責任共擔、人人蔘與的新局面。弘揚孝親敬老傳統美德,營造孝老尊老助老良好社會氛圍,加強老年人權益保障。充分認識老年是仍然可以有作爲、有進步、有快樂的人生重要階段,制定完善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的政策措施,按照自願、彈性原則,穩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創造適合老年人的多樣化、個性化就業崗位。完善老年教育網絡,豐富老年精神文化產品供給。推進適老化改造,深入開展“智慧助老”行動,支持城鄉社區組織、社會組織爲老年人提供更多便利,促進老年友好社區、老年友好城市建設。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姜樊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