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遞表港交所,微醫欲探索“醫保付費”

中國首家互聯網醫院的母體正在謀求上市。

日前,微醫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微醫”)向港交所遞交IPO申請。

微醫的“烏鎮互聯網醫院”是國內首家互聯網醫院,其此後以此拓展了互聯網問診等各項業務。

在互聯網問診之外,微醫通過AI大模型正在探索更爲多元化的商業模式——與政府部門合作,協同當地多家基層醫療機構建立數字健共體,拓展針對慢病的健康管理會員服務。

這項業務的重要盈利源自醫保節餘。

招股書顯示,在由多家醫院組成的健共體體系內,醫保局根據單人的就診費用爲微醫的健康管理會員服務制定預算,在此範圍內,微醫直接與醫保結算其會員產生的診療費用。

若預算有盈餘,微醫則可與健共體內的醫療機構分攤節餘。

這意味着,若微醫可以提高醫保基金使用效率,則其所獲得的分成也就越高。

目前這一業務已在天津落地,後續有望向更多城市拓展。

微醫的多元化業務已經給其帶來規模化的收入,但仍未實現盈利。

2021年至2023年收入分別爲9.62億元、13.68億元和18.63億元,同期淨虧損分別爲24.98億元、37.18億元和14.32億元。

歷經G輪融資後,微醫的股東陣容頗爲強大。騰訊、5Y Capital、友邦保險、紅杉資本、高盛等均參投了微醫。

當醫保成爲客戶

這不是微醫首度衝刺IPO。

早在2021年4月,微醫就曾遞表港交所,但此後便再無下文,期間還曾傳出其考慮通過SPAC的方式赴美上市,但同樣未有進展。

時隔近4年後,微醫還是選擇向港交所發起了衝刺。

與前度IPO相比,微醫的商業模式已發生變化。

2021年之前,微醫主要依靠向用戶提供“線上+線下”的診療服務獲取收入,付費方爲C端患者或企業,付費方式涵蓋自費、醫保、企業健康福利計劃、私人健康保險。

疫情期間,線上診療服務需求大增,以及收購Genea以拓展輔助生殖業務,推動了微醫收入的快速增長,2020年收入曾一度同比增長了近3倍。

但隨着疫情的結束,微醫的互聯網問診商業化前景未明。

事實上,互聯網問診業務盈利難是行業共同挑戰。例如好大夫在線堅持以互聯網問診業務創收而非賣藥,但始終未能實現盈利,最後“賣身”支付寶。

目前在問診業務之外,微醫也在另尋商業化出路——AI醫療服務。

微醫的收入分成數字醫療平臺、AI醫療服務兩大部分。

數字醫療平臺與此前業務類似,均是直接向患者提供有償的“線上+線下”診療服務,2021年至2023年分別創收6.14億元、6.36億元和8.05億元,佔比分別爲的63.9%、46.5%及43.2%。

在此之外,微醫2020年開始拓展的AI醫療服務逐漸成爲重要的收入來源,2023年實現了10.24億元的收入,同比增長了超6成。

AI醫療服務分成健康管理會員服務、雲藥房等。

健康管理會員服務逐漸扛起收入的半壁江山,2023年、2024年上半年分別創收3.54億元、10.32億元,佔比分別爲19%、56.8%。

這背後離不開天津地區的助力。

2020年,微醫和天津政府簽署《數字健康》戰略協議,由微醫牽頭與全市266家基層醫療機構組建天津數字健共體,以AI賦能當地醫療機構進行數字化改造,並以糖尿病爲切入點,在健共體內提供健康管理會員服務。

這種模式和其他AI醫療企業不同。

目前已上市的“醫療大模型第一股”訊飛醫療科技(2506.HK)主要通過與當地衛健委簽訂協議,向基層醫療機構提供AI輔助診療等服務,直接購買方是政府部門。

但微醫的付費方式是醫保基金盈餘結算。

微醫模式則在醫保固定預算內,直接與醫保結算其會員產生的診療費用。若預算有盈餘,可與健共體內的醫療機構分攤節餘。

截至2024年6月末,微醫的健康管理服務會員數已經達到90萬名,涵蓋糖尿病等多個慢病病種。

如此來看,健康管理會員服務的核心盈利點取決於微醫能夠給醫保局帶來多少節餘。

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反覆就診會給醫保基金帶來一定的壓力。但在微醫的健康管理會員服務下,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生可以利用AI輔助診療等手段爲患者提供服務,減少其前往上級醫院的次數,降低成本;同時該服務體系可以對處方進行監控,降低虛報等風險。

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合計18個月內,天津市健共體內參與健康管理會員服務的糖尿病患者人均額度平均盈餘率超過25%;2023年,微醫協助天津醫保攔截可疑訂單的金額爲1億元。

天津項目的示範效應或許正在給微醫帶來更多市場拓展的機會。

如何走出區域

健康管理會員服務業務也面臨着一定的挑戰。

一是微醫如何將該業務拓展至天津之外的城市。

對此,微醫計劃通過自身的精算模型對城市進行測算,確保拓展的新市場可以產生經濟效益,並已取得一定的突破。

2024年2月開始,微醫已陸續與貴陽市政府、銀川市政府簽署在當地建設健共體服務體系,預計將在2025年上半年與上海若干區政府簽訂相關協議。

“除上述成果外,我們仍在積極探索及洽談在直轄市及省會城市的合作機會,旨在將我們的健康管理會員服務擴展至天津以外地區。”微醫表示。

但能否大規模複製,仍需要時間的觀察。

二是該項業務的利潤率有限。

2024年上半年,健康管理會員服務業務的利潤率爲3.8%。

主因系與該業務相關的服務開支較高,2024年上半年便達到9.93億元。

目前該業務輻射範圍有限,AI應用尚未取得規模化收益;同時成本不菲,需要依靠線下的健管師和醫生對患者進行隨訪等,實現從醫院到居家的健康管理干預。

三是醫保節餘後,或促使政府在下一年度降低整體預算,可能進一步壓縮微醫的利潤空間。

“因爲醫保整體發展方向還是要提高效率。在這種情況下,例如今年給微醫的預算是10億元,結餘了2億元。那下一個年度預算會不會降低至8億元,那節餘的壓力會不會加大?這都是挑戰。”北京一位醫療行業人士指出。

儘管面臨重重挑戰,微醫所佈局的健康管理會員服務業務也在帶來更多可能性。

一方面,若微醫可以將該業務持續拓展至更多城市,不僅能帶來規模化收益實現“以量取勝”,同時也能進一步提升用戶覆蓋羣體和滲透率,爲自身拓展健康管理業務帶來機會,從而走出僅依靠醫保付費的境地。

“其實現在這個階段有點像是在獲客,就是通過和地方的合作先實現對用戶羣體的覆蓋,之後就有機會在這個體系內拓展一些個性化服務。”上海一位醫療行業人士指出。

例如微醫目前已經推出體重管理等預期會有更高毛利率的健康管理服務。

另一方面,深入佈局不同城市的健康管理會員服務業務背後,還有利於微醫進一步訓練旗下的AI醫療大模型,以提升診斷的精準度等。

目前微醫已陸續推出自研的微醫醫療大模型、微醫醫療助手大模型、微醫健康助手模型及微醫生文本生成算法,已開發AI醫生、AI藥師、AI健康管理及AI智能控制等應用。

隨着精準度的提升,微醫的AI醫療大模型能否釋放出更多潛力以探索多元化的商業模式,市場正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