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中俄羅斯被動局面的警示:盲目的樂觀主義,害苦了俄羅斯
近期網上有這樣一個傳言:俄羅斯總統在聖誕節當天喝了些酒,在克里姆林宮的電影院裡,傳出了長達幾分鐘的哭泣聲。
雖然這個消息經過了很多人的背書,都認爲言之鑿鑿,但個人總覺得不太可信。倒不是普氏的硬漢形象多麼深入我心,而是覺得到了他那樣高度的人,不該也不會如此失態,況且他的人不還在莫斯科嘛,“莫斯科從來不相信眼淚”嘛。
然而“俄烏衝突”延續至今,俄羅斯各個方面都不怎麼順利,卻已經是擺在檯面上的事實。
相信很多細心的朋友已經發現了,最近一些原本挺俄的專家,也開始悄悄改變口風,給自己預留“料事如神”的後路了。
其實關於“俄烏衝突”,我本人一開始是有些傾向於俄羅斯能迅速達成戰爭目的的,只不過這個判斷持續的時間很短:三天而已。
在本人看來,烏克蘭跟俄羅斯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對手,在俄羅斯先手突襲的情況下,烏克蘭根本沒有能力支撐比三天更久的時間。
然而現實很打臉:烏克蘭撐過了那艱難的三天,還把基輔附近的俄軍擊退了。
在救援界有這樣一個說法:黃金72小時。
意思是在突發性的災難當中,前72個小時是救援最寶貴的時機,在這個階段獲救的人也是最多的。沒想到在“俄烏衝突”中,這個“黃金72小時”的定律同樣適用。
由於已經太久沒有經歷過大規模的戰爭,前72個小時烏克蘭方面無論宣傳的有多到位,肯定還是會有準備不足和人心慌亂的情況出現。
這72個小時無疑是俄軍攻城略地的最佳時機,如果他們的進攻夠快夠猛烈夠堅決,烏克蘭總統就算不出逃外國,恐怕也只能當俘虜了!
可是如果過了這72個小時的黃金進攻時期的話,不但烏克蘭的軍心民心會逐漸安定下來,認清戰爭已經發生的事實。歐美方面也會因爲烏克蘭政府表現出來的抵抗能力,給予他們更多的支持。
說的簡單明瞭一點:大規模突然襲擊你都打不下來的地方,等人家反應過來獲取更多支持之後,你還能指望從正面進攻中獲勝嗎?
如果這一次“俄烏衝突”中,俄羅斯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基輔。不管烏克蘭總統是出逃還是做了俘虜,俄羅斯只要扶持一個親俄政府上臺,然後撤走大隊人馬,留下一些精兵幫助新政府訓練治安部隊,就可以打完收工。
那麼無論美西方怎麼評價,鼓動,怎麼暗中使勁,都只能接受這個現實,這一場“特別軍事行動”無疑是成功了。
現實是殘酷的,俄軍久攻不下烏克蘭,反而讓烏克蘭總統的聲望越來越高。
烏克蘭總統比俄羅斯總統年輕,又是不被大家看好的“喜劇演員”出身,這本來是他的短處。但是隨着衝突的拖延,烏克蘭總統這些“短處”正在慢慢地轉變成優勢,而烏克蘭也越來越像一個泥淖,拖着普氏和俄羅斯不斷地往下沉。
在“俄烏衝突”開始之前,大多數人相信俄羅斯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軍事強國,而烏克蘭能躋身“二流”之中就算不錯了。
可是衝突持續到現在,再提俄羅斯“世界第二軍事強國”的稱號,幾乎可以說是當面罵人了。
網上很多人說俄羅斯不是在跟烏克蘭戰鬥,而是在跟整個北約和美西方戰鬥。
可那又如何呢?難道這些不是在衝突開始之前,就應該想到的嗎?
難道憑藉一句“不是俄軍無能,而是烏軍太狡猾”,會讓局面更好嗎?會讓俄羅斯顯得更光榮正確嗎?
鄧公在1984年談國際爭端的時候曾經說:只有用和平談判的新辦法來解決國際爭端,纔是順應了和平與發展這兩個已成爲世界主題的潮流;如果還用武裝衝突的老辦法來解決矛盾,就要付出慘重代價。即便某一方一時有所得,實際上也是得不償失:既失去民心,又錯過了和平發展高新科技和經濟的大好時機。
如今回想鄧公這番話,再看如今的俄烏局勢,真是令人不禁佩服地五體投地!
其實在衝突開始之前,俄烏本來可以用談判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且,“引而不發”很明顯更符合俄羅斯的利益。
畢竟在那個時候,很少有人懷疑俄羅斯這個“世界第二軍事強國”的實力,恐怕連烏克蘭也沒幾個人敢相信,他們竟然有在戰場上跟俄羅斯“扳手腕”的實力!
爲什麼這一場衝突中,俄軍會表現得如此拉胯?甚至各方面的準備都顯得有些捉襟見肘,存在不足?
這些問題的出現,俄羅斯內部盲目的樂觀主義和脫離實際的空想家們難辭其咎。
在俄羅斯這一次“特別軍事行動”開始之前,由於2014年克里米亞“獨立迴歸”俄羅斯的順利進行,俄羅斯國內本有很多人篤定認爲,只要俄羅斯的“王師”一開進烏克蘭,就會受到烏克蘭人的簞食壺漿,夾道歡迎。
這種聲音現在聽起來雖然有些諷刺,但是在衝突開始之前的俄羅斯非常有市場,誰不相信這種說法,誰就是“不愛”俄羅斯,就是“俄奸”。
所以這場“特別軍事行動”開始之前,很多俄羅斯高層都相信,佔領烏克蘭會像度假一樣輕鬆。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盲目的樂觀主義,害苦了俄羅斯人,烏克蘭人並沒有歡迎俄羅斯的軍隊,而是以堅決地抵抗作爲了迴應!
不管俄羅斯總統多麼英明神武,他依然擺脫不開作爲一個人的基本屬性。一個人想要了解這個世界,他就需要跟外界溝通,從外界獲取信息來作出反應。
當一個社會被盲目樂觀主義的聲音所佔據,那麼很快高層就會脫離實際。因爲高層本來就離基層有一定的距離,只能通過輿論和特定渠道來獲取信息。
當一個社會的輿論被盲目的樂觀主義佔據,那麼特定渠道被“攻陷”,也只是時間問題。
“報喜不報憂”不是哪個民族的缺點,而是普遍存在於人性中的天生弱點。盲目的樂觀主義雖然脫離實際,但它能振奮人心,它能讓聽的人都覺得開心。如果一個環境中10個人裡有5個盲目樂觀主義者,那麼這個環境脫離實際就已經非常接近了。
因爲剩下的5個人當中,至少會有3個會選擇從衆,或着當“和事佬”,剩下的2個人即使有思想、有證據、有決心去說實話,也無力逆轉局面了。
當一個羣體一旦陷入盲目樂觀主義,就很難回頭,就算知道脫離了實際,也只能繼續強行撐下去。形勢越是不利,嘴巴上就表現得越發強硬。
二戰時期的日本在這一方面,就曾經表現得極有代表性:打了敗仗不得不逃命,被稱之爲“轉進”,物資不足不得不縱兵劫掠,叫“當地調達”……
爲什麼會這樣?
當盲目樂觀主義造出來的夢境太過美好,沉浸其中的人太多的時候,誰也不會蠢到去做那個吵醒大家美夢的人。
美夢是誰製造出來的,並不重要,但吵醒大家做美夢的人,是一定要被怪罪的。
社會由我們每個人組成,但我們每個人都無可避免地要被社會操控;地位的高低只能決定被操控的程度,卻還是無法避免被操控。
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俄羅斯方面能夠拋頭露面的人,幾乎像是比賽一樣在“放狠話”,表現得一個比一個更強硬。
在很多網友看來,他們的表現是“夠霸氣”,很符合“戰鬥民族”的脾氣。然而從實際上來說,這種現象並不是什麼好現象。因爲這些人口頭強硬的同時,其實也從某種意義上影響了克里姆林宮的判斷,有意無意地“封死”了總統的退路。
在正常的情況下,作爲俄羅斯的最高統治者,是戰,是和,俄總統是可以做選擇的。然而當他的下屬一個個都殺氣騰騰,擺出“不獲全勝不罷休”的架勢時,他如果選擇軟化、和談,他本人將面臨什麼樣的後果?
在對手不犯錯的時候引誘對手誤判形勢,在對手犯了錯誤時,就迅速堵住退路,讓對手明知是錯也不能改過。這種手段其實是美國佬在國際爭端中常用的,當年小布什就是這麼引誘伊拉克領導人上當的。
美國佬這個策略最爲人詬病的一點,就是態度強硬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振奮本國的人心,但是在外交層面上卻無可避免地會給外國留下“橫行霸道”的印象,不利於獲取第三方的支持。
本輪“俄烏衝突”發展至今,烏克蘭總統其實除了死戰不退的勇氣之外,其實並沒有太多出彩的表現。
不管是他的公開演講,還是他在鏡頭前的發言,簡而言之,只有兩個字:打錢!
儘管國內的一些專家和網友一再表示歐美早已厭倦了他的“貪得無厭”,但現實情況卻是歐美一直都在加大對烏克蘭的援助力度,一開始是給錢,慢慢地是給槍給炮又給錢,還屢次承諾:你們想打多久,就可以打多久,我們就提供多久的支持。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難道歐美那些國家的錢是大風颳來的?他們真的不知道心疼嗎?
究其根本原因,還是俄羅斯表現得太過強勢,給了烏克蘭總統“示弱”和包裝自己的機會和舞臺。
看過烏克蘭總統講話視頻的朋友應該都發現了,他從一開始就給自己和烏克蘭定了一個“爲歐洲和平而戰”的人設,而隨着俄羅斯態度進一步的強硬,現在他更是明目張膽地把“幫助烏克蘭就是維護世界和平”掛嘴皮子上了。
平心而論,他給自己和烏克蘭打造的這些“人設”,不但不太高明,甚至可以用“老套”和“俗套”來形容。
每一個弱國在對抗強國時,爲了爭取外部支持,都會說自己的存亡,將會影響區域或全局穩定,甚至關乎世界和平。
但只有烏克蘭總統說了還真有用,還真的索要來了支持,這跟是否演員出身、演技出色毫無關係,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俄羅斯上下一致,動不動就要拳打歐洲,腳踢美國的強勢態度,讓歐美人心下更願意支持烏克蘭。
實際上就現在俄軍的表現而言,打一個烏克蘭尚且如此費勁,如果歐洲那些國家和美國真的派兵參戰,俄羅斯真的有能力“單挑”他們嗎?
說到這裡,肯定會有人跳出來說:“核武”。
從現實的角度分析,如果世界真的陷入核大戰的地步,俄羅斯又能得到什麼好處呢?別動不動就拿“光腳不怕穿鞋的”來擡槓,這種“我命賤我霸道”的無賴邏輯,連現在連農村的愣頭青都不屑用了。
況且實事求是講,也許你自己真屬於“光腳”一類,但俄羅斯的高層似乎個個的皮鞋都是鋥光瓦亮。
更何況核武不是俄羅斯專有,別的國家同樣也有,精度還不比你差,攻擊別人的同時也得做好自己也被攻擊的準備。
爲了跟烏克蘭這種程度的衝突,把國家拖入核戰的地步,俄羅斯的民衆會不會答應?他們將會是什麼反應?
這個問題一直都是很多人不願意面對的。因爲一提這個,對俄羅斯就不好再表現的那麼樂觀了。
其實“俄烏衝突”對我們來說,值得警示的地方有很多。
比如在本次“俄烏衝突”開始的時候,雙方都有哪些人“拋棄”了自己的祖國?是烏克蘭人臨戰倉皇出逃的更多,還是俄羅斯人在動員令下出逃的更多?兩國國內人心向背到底如何?誰的軍隊更有意志,更有戰力?這些指標都很能說明問題,影響這此次特別行動的定性,那就是究竟誰佔着公理。
然而更加值得警示的,是我們國內一些專家和大V的反應。
從這一輪“俄烏衝突”開始,有多少專家大V和俄羅斯的一些人一樣,對俄羅斯脫離實際的盲目樂觀,認爲鋼鐵洪流所到之處,必定是望風而逃。甚至不顧我國正義的中立立場,攻擊敢於客觀分析衝突局勢的人是“立場”有問題。
這種以“立場”爲大棒宣揚盲目樂觀主義的做派,與俄羅斯國內的觀點如出一轍,毫無疑問也正是俄羅斯判斷失誤,陷入僵局的主要原因。
我們國家爲什麼一再強調實事求是?
只有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做出正確的,符合客觀發展規律的有利判斷。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都應該遵循實事求是這一基本原則,尤其是在國際關係方面。
保持客觀理性,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爲自己的祖國謀求最大的利益,這纔是一個愛國者應有的表現。
而我們的一些專家,一方面揮舞着“立場”的大棒,對客觀陳述俄軍陷入被動的網友大加污衊謾罵,煽惑大家無條件支持俄羅斯收回“故土”的正義性;可是另一方面卻又把言及遠東清朝故土的網友斥之爲“網特”,這就是一個永遠無法讓人理解的神秘邏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