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抵制奧斯卡」?俄國電影界分裂的報獎論戰

俄羅斯已連續2年未推派本國電影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圖爲2018年俄羅斯總統普丁(左二)偕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中)觀看俄國電影《索比堡》(暫譯),該片曾被推派爲競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俄國代表。 圖/美聯社

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的提交時間已於美國時間10月2日截止,俄羅斯維持去年「抵制」奧斯卡的基調,今年依然沒有推派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的俄國代表,甚至表示俄國奧斯卡委員會的工作已經停擺——奧斯卡委員會早先便明言不會推派,而此決定也在報名時間截止之後,再次引起俄國電影界的意見論戰。

自去年是否提名奧斯卡獎的論爭開始後,以尼基塔・米亥科夫(Никита Михалков)爲首的一派電影界人士認爲,無需提名一部雖然代表俄國、事實上內容卻是貶抑俄國的電影,另一派則認爲無論世界局勢如何變化,都應該推派代表,且奧斯卡並沒有言明將排除俄國電影。

已移居拉脫維亞的導演維塔利・曼斯基(Vitaly Mansky)則認爲,今年俄國再度抵制奧斯卡,只是證明了俄國電影人已經認清,俄國電影沒有任何被奧斯卡選擇的可能性——作品品質足以被提名的俄國導演如今都已移居國外。

▌延伸閱讀:〈用鏡頭重新定義俄羅斯?俄國「區域電影」擺脫官方敘事的突破與挑戰〉

俄國電影人已經認清,俄國電影沒有任何被奧斯卡選擇的可能性——作品品質足以被提名的俄國導演如今都已移居國外。圖爲莫斯科一家電影院。 圖/路透社

▌徒存空殼的俄國奧斯卡委員會

事實上,俄國奧斯卡委員會停擺亦是不爭的事實,經過去年的論爭,已經有許多電影人離開委員會,原任委員會主席一職的帕維爾・丘赫萊依(Павел Чухрай)辭職表示抗議,他指出:

許多委員也秉持同樣的想法,退出委員會,其中最受矚目的是曾兩度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安德烈・薩金塞夫(Андрей Звягинцев),他不僅離開俄國奧斯卡委員會,亦同步退出俄羅斯電影協會、金鷹獎和尼卡獎的評審團,並指控委員會中多數人都是從媒體上得知俄國不派出奧斯卡代表的決定。

儘管多數委員並沒有指名道姓,但米亥科夫的影響力昭然若揭,諷刺的是米亥科夫是俄國唯三獲得奧斯卡外語片殊榮者(蘇聯時期曾獲獎二次:1964年謝爾蓋・邦達爾丘克(Сергей Бондарчук)《戰爭與和平》、1981年弗拉基米爾・緬紹夫(Владимир Меньшов)《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俄羅斯聯邦時期曾獲獎一次:1994年米亥科夫《烈日灼身》),卻亦是當代電影人中最積極支持普丁以及保守派的代表。

許多於2014年公開支持普丁「收復」克里米亞的電影人,於烏俄戰爭後一反當初的堅定支持,轉而批判普丁出兵烏克蘭的行動,而米亥科夫仍維持與普丁同一陣線。他穿梭於俄國政界與電影界,長年擔任莫斯科國際電影節與俄國電影協會主席,對俄國電影圈的影響力不言而喻。在推派俄國代表與否的爭論中,米亥科夫公開表示無需參與,並提議在歐亞國家創立類似的獎項。

由俄羅斯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一年一度頒發的尼卡獎,是俄國國內電影極高榮譽。 圖/IMDb

究竟蘇聯電影、俄國電影報名奧斯卡的意義爲何?圖爲唯三嶄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國際電影獎的俄羅斯電影。 圖/《戰爭與和平》、《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烈日灼身》

▌俄國電影界最封閉的組織

近兩年俄國抵制奧斯卡,俄國奧斯卡委員會的運作模式也受到外界關注,但這並非其第一次受到質疑。2002年俄羅斯國家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成立後,承接了選拔奧斯卡俄國電影代表的職權,至2011年俄國奧斯卡委員會決定推派米亥科夫的《烈日灼身2》,引發軒然大波——時任委員會主席緬紹夫拒絕簽署該決議,宣稱一切都取決於米亥科夫的個人權力,必須引進不依賴米亥科夫的新人進入委員會。此外,不少電影界人士更認爲當年有更值得推派的作品,如蘇古諾夫(Александр Сокуров)的《浮士德 ——魔鬼的誘惑》、薩金塞夫的《艾蓮娜》等。

當時身陷醜聞風暴的俄國奧斯卡委員會被迫改革,委員改由俄羅斯奧斯卡獎得主、提名者,以及電影獲得A級影展主要獎項的導演和製片人組成。當年許多電影人都簽署了公開信,闡明俄羅斯國家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並不代表整個俄國電影界,奧斯卡委員會也不應隸屬於任何公共組織。

然而,俄國奧斯卡委員會仍以其「隱蔽」與「封閉」爲人所詬病,製片人亞歷山大・羅德尼揚斯基(Олександр Роднянський)曾表示:「俄羅斯奧斯卡委員會是俄羅斯電影界最封閉的組織之一」。除了改革當年所釋出的委員名單外,外界無從得知後續成員是否有變動、確切人數有多少人、遴選標準爲何,過去也曾出現少數委員攜帶大量「委任書」參與投票的情況。除了最後被推派的電影名稱之外,幾乎不會釋出任何資訊,外界僅能透過米亥科夫於電視上的評論獲得片面資訊。

在俄國電影界享有舉足輕重地位的米亥科夫。 圖/報系資料圖庫

▌奧斯卡外語片/國際影片v.s.俄國電影的意義

自2012年奧斯卡委員會推派《白虎》(暫譯,原文Белый тигр)至近期俄國最後一次推派奧斯卡國際電影代表的2021年的這10年、10部電影中,有2部被提名、3部進入短名單,比起2002至2011年的10部中僅有一部被提名的狀況有了大幅進展。

這當然無法完全歸因於改革的功勞,10年間俄國電影工業的發展亦是原因之一。若觀察這10部電影便可以發現,未進入短名單的影片幾乎都可以被歸類爲愛國主義電影,包括以二戰蘇軍英勇表現爲題材的《白虎》、《史達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索比堡》(暫譯,原文Собибор)、瀰漫懷舊氛圍的《熾愛》(Солнечный удар),僅《窒愛家鎖》(Разжимая кулаки)不屬於此類電影。

儘管提名、進入短名單與否還取決於當年度競爭電影的強度、知名度⋯⋯等各式因素,但可以確定的是,含有愛國主義思想的俄國電影基本上沒有生存空間;而俄國奧斯卡委員會10年間推派出意識形態上處於極端的電影,從愛國主義大片至批判俄國政府至深的的《纏繞之蛇》都曾經成爲代表俄國的年度之選,呈現了俄國奧斯卡委員內部的角力與評選標準不一致的狀況。

在蘇聯時期,蘇聯官方積極角逐奧斯卡外語片獎,首部獲獎的《戰爭與和平》改編托爾斯泰鉅作,斥資打造華麗場面,顯現蘇聯政府的大力支援,首次攻克頭號敵人的電影最高殿堂;第二部獲獎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是蘇聯電影大衆化、娛樂化的代表,時任蘇聯國家電影委員會主席菲利普・耶爾馬什(Филипп Ермаш)崇尚好萊塢的製作模式,鼓勵製作觀影門檻較低的電影,蘇聯電影趨向商業化,也成功讓蘇聯再次摘得外語片桂冠。

究竟蘇聯電影、俄國電影報名奧斯卡的意義爲何?是獲得另一種價值觀的肯認,還是臣服?從俄國電影界人士於政治局勢緊張之際的表態,便可發現即使冷戰已經結束30餘年,爭論依然不休。

當代獲得提名的俄國電影在風格與敘事上幾乎都可視作蘇聯藝術電影的延伸,亦繼承蘇聯電影反映社會現實的功能,與未能被提名的愛國主義商業電影成爲明顯對比。或許我們該關注的並非俄國電影何時重回奧斯卡,而是當奧斯卡外語片/國際影片的選擇一刀切下,竟很大程度貼合了當今俄國電影的兩大分歧路線——爲政府喉舌的愛國主義商業電影,以及承襲蘇聯知識份子反映時代的作者電影。

含有愛國主義思想的俄國電影,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國際電影的競爭中,基本上沒有生存空間,如《白虎》、《史達林格勒》、《索比堡》等俄國所推派角逐的電影都未能進入短名單。 圖/《白虎》、《史達林格勒》、《索比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