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在庫爾斯克掘壕據守,要不要抄下81年前紅軍老前輩的作業?
烏軍攻入俄羅斯庫爾斯克州已經超過三週,普京總統震怒不已,嚴令俄軍調集兵力,發起反擊,儘快將烏軍逐出俄羅斯本土。然而,與克里姆林宮的指示背道而馳的是,俄軍並未發起大規模的反擊,而是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邊緣與烏軍反覆拉鋸。更令外界驚訝不已的是,俄軍還在庫爾斯克核電站所在的庫爾恰托夫市南面和西面開始挖掘戰壕,構築防禦工事,擺出一副原地固守的姿態,此舉顯然是爲了保護核電站的安全,但也透露出庫爾斯克前線的俄軍進攻力量可能並不充足。
■衛星照片顯示,俄軍在庫爾恰托夫市以南地區構築野戰防禦工事。
姑且不論烏軍是否能夠攻到庫爾斯克城下,筆者注意到一個歷史的巧合。在81年前的夏天,同樣在庫爾斯克戰場上,百萬蘇聯紅軍也曾掘壕據守,而且構建起二戰時期最大規模的野戰築壘防禦體系之一。他們的目的同樣是爲了抵禦裝甲鐵騎的衝擊,來自當時世界上最精銳的德國裝甲部隊的兇猛攻勢……
庫爾斯克突出部
1943年初,蘇聯紅軍挾斯大林格勒大勝之餘威,在東線中段和南段發起冬季反攻,然而,由於德軍的頑強抵抗,特別是曼施坦因在哈爾科夫方向的凌厲反擊,遏制了蘇軍的攻勢。儘管如此,蘇軍還是在奧廖爾以南、哈爾科夫以北製造了一個南北寬250千米、東西長160千米,以庫爾斯克爲中心的大型突出部,成爲蘇德兩軍1943年夏季戰略決戰的焦點。
■庫爾斯克突出部以及德軍“堡壘”計劃的進攻路線。
德國最高統帥部擬定了代號“堡壘”的進攻計劃,集中精銳部隊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南北兩翼展開鉗形攻勢,將突出部連根切除,如取得成功將包圍殲滅蘇軍5個集團軍,並將戰線拉平,可節約大量機動兵力用於後續行動。但是,這個計劃有個很大的缺陷,即意圖過於明顯,不具備戰略突然性。第9集團軍司令莫德爾和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對“堡壘”計劃持反對態度,但中央集團軍羣司令克盧格和南方集團軍羣司令曼施坦因則表示支持,曼施坦因還強調需要儘快進攻,但希特勒爲了讓部隊獲得更多的虎式、豹式等新型戰車,屢次推遲,進攻時間由5月延遲至7月。
■1943年3月,希特勒前往扎波羅熱的南方集團軍羣總部視察,與曼施坦因元帥會面,後者是“堡壘”行動的堅定支持者。
正如“堡壘”計劃的反對者擔憂的那樣,蘇軍大本營準確預判了德軍的戰略動向,認爲在1943年夏季德軍對庫爾斯克突出部發起進攻的可能性很高。在判明德軍企圖後,該採取何種對策,在蘇軍內部出現了分歧,斯大林和個別富於進攻精神的方面軍司令員傾向於先發制人,打亂德軍的部署,而副統帥朱可夫和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則主張先以防禦姿態消耗德軍的進攻力量,再以強大的預備隊轉入反攻,徹底粉碎德軍的戰略企圖。經過一番爭論,斯大林最終接受了朱可夫的意見,確定了在庫爾斯克戰場防守反擊的策略。
■庫爾斯克戰役期間,作爲大本營代表的朱可夫與草原方面軍司令員科涅夫上將一起研究戰況。
值得注意的是,蘇軍的防守策略是在兵力佔優的情況下制定的。戰爭進入第三個年頭,蘇聯超強的動員能力開始顯現出效果,兵力大爲充實,僅在突出部內部擔任防守的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就擁有133萬人,在其背後擔任預備隊的草原方面軍則有57萬人,總兵力超過190萬人,而德軍預計投入進攻的兵力爲78萬人,不及蘇軍的一半。佔據兵力優勢的蘇軍主動採取防守態勢,是因爲前兩年的戰事表明,即使蘇軍兵力佔優往往也難以阻擋德軍的強力突擊,這一現實迫使蘇軍必須對德軍進攻保持謹慎態度,而讓德軍建立了心理優勢,虎式等新型戰車的登場進一步增強了德軍的信心。
打造金湯堡壘
在確定先守後攻的作戰方針後,蘇軍的當務之急就是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及其後方興建大規模防禦工事體系,做好抵禦德軍衝擊的萬全準備。從1943年4月開始,整個庫爾斯克地區就變成了一個超大型建築工地,到處都是揮鍬掄鎬的忙碌身影、滿天飛揚的泥土灰塵,還有堆積如山的建築材料。蘇聯工程兵中將普利亞斯金後來寫道:“1943年3、4月間,在庫爾斯克最常用的軍語要算是工程作業、障礙物、地雷、掩體”。前線後方25千米內的所有居民都被疏散,另有30萬平民被動員起來參與防禦工事的修建,多數是婦女和老人。
■在1943年春季,蘇軍在庫爾斯克地區大興土木,修建大規模野戰築壘地域。
根據蘇軍的防禦規劃,在突出部內部設置了六道防禦地帶,就像捲心菜一樣將德軍的終極目標庫爾斯克層層包裹其中,縱深達130~150千米。前三道防禦地帶是蘇軍的主要防禦陣地,也是防線中最爲堅固的部分,重兵佈防,縱深達40千米。每道防禦地帶由五條或五條以上的平行塹壕構成,各條塹壕間以交通壕連通,密如蛛網,數量龐大的步兵掩體、機槍掩體、火炮掩體、觀察哨、指揮所以及供坦克使用的半埋式射擊掩體點綴在塹壕網之中,地雷、反坦克壕溝、帶刺鐵絲網和各類障礙物進一步強化了防禦強度。後三道防禦地帶是預備防禦陣地,工事數量和密度都不及前沿防線,只以少量兵力駐守或無人防守,主要用於一線陣地被突破時作爲二道防線繼續抵抗。除了突出部內部的六道防禦地帶之外,在突出部後方展開的草原方面軍還構築了兩道南北走向的防禦地帶,作爲德軍切斷突出部後的防備措施,加上這兩道防線,蘇軍在庫爾斯克戰場的防禦縱深達到驚人的300千米!
■1943年6月,蘇軍工兵在前沿破壞德軍佈設的鐵絲網障礙,他們同時也爲己方防禦陣地出力甚多。
庫爾斯克野戰築壘陣地工程規模之龐大,從修築工事的數量可見一斑。據統計,防禦突出部南側的沃羅涅日方面軍在其防區內構築了83912個各類掩體、5322個指揮所和觀察哨、1755個掩蔽部,設置了593千米的鐵絲網障礙物,塹壕和交通壕的總長度達4240千米。在防禦突出部北側的中央方面軍防區內,戰壕長度更是達到了5000千米!此外,蘇軍還在突出部內修建了686座橋樑,鋪設了2000千米公路。在庫爾斯克前沿,蘇軍工兵以空前的密度埋設地雷,據統計包括503993枚反坦克地雷和439348枚反步兵地雷,平均每千米正面佈設有2500枚反坦克地雷和2200枚反步兵地雷,還有相當數量的利用炮彈改造的簡易爆炸物,其佈雷密度是莫斯科戰役時的六倍。此外,蘇軍還配置有機動設障分隊,在德軍突擊路線上進行應急佈雷設障,通常一個師配備2個工兵排,一個軍配備1個工兵連,每個連攜帶500~700枚地雷。
■在戰鬥間隙,一個蘇軍文藝小組爲戰壕內的蘇軍士兵表演節目。
在兵力部署上,蘇軍在主要防禦地帶展開了37個步兵師,建立了350餘個營級防禦陣地,陣地內構建了大量營連級防禦支撐點,這些支撐點多數呈環形佈局,射界極佳,火力相互交叉,彼此掩護支援,支撐點正面寬約2500米,縱深約1500米,2~3個支撐點構成一個團級防禦陣地,正面寬約4~6千米,縱深3~4千米。每個師的平均防禦正面寬度爲14千米,縱深約5~6千米,在重點防禦地段師級防禦正面會縮減爲6~12千米,以增加兵力火力密度,而在次要防禦地段則會擴大至25千米。軍級以下各級部隊多呈梯次配置,步兵軍將兩個師配置到前沿,一個師作爲第二梯隊配置在前沿後方,步兵師的三個團也按照同樣的方式佔領陣地,以此類推。在各級防禦陣地後方還配置了大量炮兵陣地,隨時爲前沿防禦作戰提供火力支援,同時集結坦克部隊用於反衝擊。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配備的火炮和迫擊炮數量高達19794門,是當面德軍火炮數量的1.98倍,坦克數量爲3489輛,是德軍坦克數量的1.3倍。
巧設猛獸陷阱
早在1943年4月初,朱可夫就敏銳地做出預判,認爲德軍在庫爾斯克的進攻主要依靠其裝甲兵和空軍的力量,而步兵部隊的力量較以往作戰要少,因此要求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要儘可能地強化陣地的反坦克能力。事實上確實如此,德軍發動“堡壘”行動的最大本錢就是集中了東線戰場上最精銳的裝甲部隊,投入了2578輛坦克和突擊炮,加上自行火炮和自行反坦克炮,裝甲車輛總數超過3000輛。雖然數量上不及蘇軍,但質量上更勝一籌,特別是133輛虎式坦克、200輛豹式坦克和89輛“費迪南德”坦克殲擊車,憑藉強大的火力和厚重的裝甲,在蘇軍坦克面前近乎無敵的存在,而作爲主力的IV號和III號坦克多數換裝長身管坦克炮,具有在正常交戰距離上抗衡蘇軍T-34的能力,加上德軍在裝甲作戰上的豐富經驗和優良素養,堪稱當時世界上最銳利的裝甲矛頭。
■投入庫爾斯克戰役的德軍虎式重型坦克,精銳的裝甲部隊是德軍進攻的最大底氣。
在1943年夏季,蘇軍前線部隊最主要的反坦克武器仍然是威力不足的45毫米反坦克炮,性能更好的57毫米反坦克炮因爲交付延遲裝備數量很少。45毫米反坦克炮無法擊穿德軍重型裝甲車輛的正面裝甲,對付經過改進的III號和IV號坦克也很吃力,因此在防禦作戰時師屬76.2毫米野戰炮往往也要以直瞄射擊方式參與反坦克戰鬥,而這種火炮與T-70輕型坦克底盤結合而成的SU-76M自行火炮被認爲是一種優秀的火力支援平臺,並在庫爾斯克戰役中迎來首秀。在1943年蘇軍坦克部隊的中堅仍是T-34/76中型坦克,但T-34在1941年時享有的性能優勢已經蕩然無存,尤其是面對德軍重型坦克時,只能以自殺衝鋒的方式縮短交火距離,並儘可能攻擊目標脆弱的側面和尾部。蘇軍在反坦克能力上最大的缺陷是缺乏類似“鐵拳”、“巴祖卡”之類的步兵反坦克武器,14.5毫米反坦克槍依然是蘇軍步兵對抗坦克時不多的武器選擇之一,更多的時候甚至需要用炸藥包、手雷,甚至“莫洛托夫雞尾酒”與德軍坦克做近距離搏鬥。
■進行直瞄平射的蘇軍76.2毫米野戰炮,該型火炮在庫爾斯克戰役中經常執行反坦克任務。
在建立防禦陣地時,蘇軍對抗德軍坦克的第一道防線是密集的雷區、反坦克壕溝和反坦克障礙,在雷區和障礙帶後方則是精心構築是反坦克支撐點。一個典型的坦克支撐點通常會配置一個連至一個營的兵力以及一個攜帶爆破器材的工兵排,配備4~6門反坦克炮、6~9支反坦克槍、5~7挺輕重機槍,有些支撐點還會設置半埋式坦克掩體,T-34坦克只露出炮塔,作爲機動反坦克火力點。每個步兵團通常構築3~4個反坦克支撐點,每個步兵師爲9~12個。在團級以上防禦陣地後方,蘇軍還配置了反坦克預備隊,團級預備隊爲混編了反坦克炮和自動武器的步兵排,師級預備隊爲反坦克連或營,軍級預備隊爲反坦克炮兵團。一線防禦部隊還會得到坦克預備隊的加強,步兵營會配置一個坦克連,步兵團會得到一個坦克營,而步兵師將配備坦克團或旅。不過,這些支援步兵的坦克多數都會在防禦戰初期就消耗殆盡。
■守衛在戰壕內的蘇軍反坦克槍手和步槍手,這種武器已經不足以給德軍坦克構成嚴重威脅。
在反坦克武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蘇軍要對抗德軍裝甲部隊更需要依靠基層官兵的意志力和戰鬥精神。爲了讓步兵克服對坦克的心理恐懼,蘇軍在戰前普遍開展了被稱爲“熨燙”的專項訓練,即讓步兵隱蔽在戰壕內,讓坦克反覆從戰壕頂部駛過。蘇軍步兵被要求儘可能分割德軍坦克與步兵的聯繫,並用近戰武器對德軍坦克實施近距離攻擊,這種戰術對沒有自衛機槍的“費迪南德”殲擊車特別有效。蘇軍還開出懸賞,每擊毀一輛坦克將得到1000盧布的獎金,以激勵蘇軍官兵與德軍坦克展開搏鬥,這一招同樣出現在80年後的俄烏戰場上。
折斷鋼鐵矛頭
1943年7月5日凌晨,庫爾斯克戰役在蘇軍出人意料的炮火反準備中揭開了戰幕。蘇軍的炮擊打了德軍一個措手不及,被迫推遲進攻時間,但在天空泛白之際,德軍在猛烈的炮擊和空襲後開始了地面進攻。
■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步兵穿過蘇軍挖掘的反坦克壕。
在突出部北翼擔任主攻的是莫德爾指揮的第9集團軍,擁有約1100輛坦克。在進攻首日,莫德爾在20千米正面集中了400餘輛坦克和突擊炮,在炮火和空軍掩護下猛烈衝擊蘇軍第13集團軍的防禦陣地,但一頭撞進由57000枚反坦克地雷構成的雷區,德軍坦克接二連三地觸雷拋錨,隨即受到蘇軍反坦克炮的集火直射,跟進的步兵也沐浴在蘇軍機槍的火雨之下。經過火力壓制,德軍利用無線電遙控爆破車在雷區內開闢了通道,使得德軍裝甲矛頭終於刺入蘇軍的主要防禦地帶。激戰至日落時分,德軍突破了蘇軍第一道防禦陣地,推進了6~8千米,逼近第二道防禦陣地,但付出了單日傷亡7200餘人的慘痛代價。
■向蘇軍陣地開進的德軍裝甲集羣,在草原上留下深深的車轍。
7月6日,第9集團軍繼續向蘇軍縱深進攻,遭到蘇軍坦克部隊的大舉反擊,雖然憑藉虎式、“費迪南德”等重戰車的優勢擊退了蘇軍反擊,但進攻步伐也被拖住。在隨後幾天裡,德軍圍繞北線要點波內裡與蘇軍反覆拉鋸,但始終無法突破蘇軍綿密的防禦陣地,反而使本不充裕的兵力兵器嚴重消耗。戰至7月12日,喪失銳氣的德軍開始撤退,至14日德軍在突出部北面的攻勢徹底偃旗息鼓,其最大推進距離僅12千米,卻損失了647輛坦克和突擊炮。
■在庫爾斯克戰場上被擊毀的“費迪南德”坦克殲擊車。
在突出部南翼實施突擊的德國第4裝甲集團軍和“肯普夫”戰役集羣的兵力比第9集團軍更爲強大,包括三個黨衛軍裝甲師和“大德意志”師等王牌精銳,裝備約1500輛坦克和突擊炮,對蘇軍構成了更爲嚴重的威脅。7月5日戰役首日,德軍第4裝甲集團軍在35千米正面集中了8個師,1089輛坦克和突擊炮,向蘇軍近衛第6集團軍的防線發起衝鋒,蘇軍形容德軍進攻部隊彷彿是一面“坦克牆”迎面壓過來!然而,德軍裝甲集羣很快就遇到了麻煩,被寬大密集的雷區困住,“大德意志”師甚至在10小時裡動彈不得,要知道近衛第6集團軍在前沿足足埋了9萬枚地雷,平均每輛德軍坦克能分到90枚!戰到日終時,德軍才突入蘇軍防線約6~10千米,遠低於曼施坦因的預期。
■參與南線攻勢的黨衛軍“帝國”師的虎式坦克和裝甲擲彈兵。
7月6日,南線德軍繼續猛攻,蘇軍依託防禦工事,在後方炮火支援下頑強抵抗,在個別地段甚至打退了德軍八次衝鋒,戰後德軍參戰人員回憶道:“到處是地雷。”在付出慘痛代價後,德軍在奧博揚方向取得有限進展,蘇軍雖然遲滯了德軍進攻,但沃羅涅日方面軍幾乎耗盡了所有坦克預備隊,只能請求草原方面軍的增援。7月7日至9日,德軍正面進攻奧博揚未能得手,只能從側翼迂迴,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7月12日在普羅霍羅夫卡與蘇軍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遭遇,二戰中最大的坦克戰由此爆發,結局是蘇軍坦克損失慘重,但阻止了德軍的前進腳步。7月9日,盟軍在西西里登陸,迫使希特勒從東線抽兵增援,加上莫德爾退出進攻,“堡壘”行動註定失敗。7月17日,曼施坦因也只能無奈退兵,德軍在南線攻勢中損失坦克和突擊炮965輛!
■表現普羅霍羅夫卡坦克戰的畫作,這場戰鬥被認爲是二戰中最大規模的坦克交戰。
結語
庫爾斯克戰役早已塵封於歷史中,而挫敗德軍裝甲攻勢的諸多因素中,蘇軍戰前構建的野戰築壘陣地無疑發揮了重要作用。戰後,有西方學者這樣評價蘇軍的設防能力:“對於精通野戰築壘技術的蘇聯紅軍而言,4個月的時間跟4年差不多。”換而言之,蘇軍用4個月時間構建了一般軍隊需要4年修建的防禦陣地。
■直到今天的俄烏戰場,戰壕等野戰防禦工事依然是交戰雙方中重要的防禦依託。
其實,修建野戰防禦工事算是蘇俄軍隊的看家本領,並被今日俄羅斯軍隊以及烏克蘭軍隊所繼承。如今很多人都說俄烏戰爭已經打成了一戰風格的塹壕戰,而塑造這種戰爭模式的首要因素不是“海馬斯”,也不是漫天飛舞的無人機,而是交戰雙方在烏東戰場上構築的大量防禦工事。烏軍經營多年的築壘陣地,迫使俄軍直到今天還在一個村落一個村落地啃骨頭,而俄軍在千里戰線上修建的“紹伊古”防線同樣成功挫敗了烏軍的2023年夏季大反攻!所以,我們無需嘲笑俄軍在庫爾斯克挖戰壕的舉動,因爲這種方式在當前的俄烏戰場上是真的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