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語種+”提升全球話語能力
今天,上海外國語大學將成立語言科學研究院,這是整合原有的語料庫和語言研究院而成立的。不僅如此,這更是一個集數據科學、腦科學、語言學於一體的跨學科交叉研究機構。
就在幾天前,上外在原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等基礎上,升級正式組建中文學院。新時代背景下,上外以“新文科”建設賦能跨學科知識創新與交叉融合。
這些不僅僅是上外迎來建校75週年的新舉措,也是上外不斷順應開放新形勢和人工智能時代調整的一個縮影。校長李巖鬆表示,上外深入推進“多語種+”辦學理念,以“跨、通、融”爲重點探索教學改革,努力培養“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的卓越人才。
搭建平臺加強文明交流互鑑
如今圓夢外交官事業的明聖博,回望在上外的學習時光不禁感嘆:語言並不是專業學習的終點,更重要的是用語言作爲橋樑可以獲得相關國家或地區的知識。上外開設的關於阿拉伯的國情、國家政治外交、中阿交流史等專業課程,幫助他掌握了對象國的社會、人文、政治、經濟各個方面的基礎知識。
上外不僅致力於培養具有全球話語能力的卓越人才,更積極推動中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上外是“中阿大學聯盟交流機制”中方秘書處所在單位以及中阿高校“10+10”合作中的“文明對話領域”牽頭高校。近年來,中阿改革發展研究中心累計爲570名阿拉伯國家政府官員、智庫學者、媒體人士提供培訓,同時打造三大人才培養項目,包括“中阿漢語翻譯聯合培養項目”、“中國學”碩博士阿拉伯國家項目、“阿拉伯國家研究特色研究生項目”,累計培養中阿青年學生92名。
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中阿改革發展研究中心理事長尹冬梅表示,青年是構建中阿命運共同體的新生主力,上外致力於加強中阿青年對話和合作搭建平臺,深化人民相互理解、加強文明交流互鑑,助力中阿命運共同體建設跑出加速度。
探索“外語+X”學科交叉融合
上外區域國別研究專業(歐亞文明研究班)的首屆學生馬真驊,在畢業後,以項目助理的身份成了國際移民組織烏茲別克斯坦辦公室的一員。在歐亞班,大量的閱讀和高強度的學術訓練幫助馬真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知識結構,田野調查等各類學術活動大大開闊了她的眼界,她說感覺到自己的人生“逐漸走到了離夢想更近的軌道上”。
區域國別研究是上外整合“多語種+”、人類學、歷史學及地理學的一門交叉學科。融匯全校語言資源,上外“多語種+”拓展課已累計運行6年,開設10期課程,涵蓋14個語種,累計75門次,培養本、研學生共1841人次。其中百餘名同學分別完成了2種及以上不同語言的學習,輻射覆旦、交大、北師大等高校學生200餘人次。今年,上外獲批區域國別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
如今,上外不斷推進“新文科”系列改革,探索“外語+X”學科交叉融合模式。目前,上外總計6個項目入選首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涵蓋外國語言文學類、工商管理類、新聞傳播類等傳統專業和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等新設專業。比如,語言數據科學與應用項目融合了語言學和數據科學,有機結合了信息技術與語言學、翻譯學研究。
同時,上外搭建國際田野調查、多語種全球觀察報道等各類海外實踐平臺,助力培養“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的“多語種+”卓越人才。
推進“人工智能+”教學改革
數智時代,以傳統文科爲特色的上外,如何融合“智能化”?
上外國際教育學院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探索並實踐了創新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自主開發的MEAIITLR智能教學平臺,設計了基於學習者畫像與學習分析的個性化學習路徑,開發了全過程、個性化的教學測評方法,並建設了支持混合式教學的支撐平臺與環境。
除了在教學手段上應用人工智能,上外將自身的語言特色和人工智能相結合,開發具有上外特色的“人工智能+”課程。新成立的語言科學研究院就是一個典型,它不僅整合原有的語料庫和語言研究院,更是一個融合數據科學、腦科學、語言學的跨學科研究機構。
今年,上外逐步增加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類課程,探索外語類高校“人工智能+”教學改革。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上外開設AI相關課程27門次,選課人數498人次。上外持續推動人工智能等數智類課程建設,2024年在校級課程建設中設立專項,4門課程獲評上海市AI+本科重點課程。
未來,上外將依靠“跨、通、融”和數智驅動,推進教育教學綜合改革,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實現建設國別區域全球知識領域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外國語大學目標。(記者 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