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症下藥 農村問題纔有解
▲勞動人口老化,是各地農村所面臨最大的挑戰。(Photo by 4-6/Flickr)
文/蒔緣
那日回孃家,順道造訪附近幾個社區總體營造景點,以及很熱門的大村鄉雙心池塘。雙心池塘的涼亭,有位小姐在這裡賣米、賣玄米茶。但這裡的遊客不多,會買產品的人更少,擺攤根本不符合經濟效益,我頗爲懷疑爲何她願意在此擺攤?與她聊天后,才發現原來她並不是在賣自家的農特產品,她是位正職公務人員,是公部門派她來做定點宣導。
那是宣導什麼呢?推廣「日曬米,就像香菇一樣香,一樣好吃」的概念。我笑笑的問她:「宣導的目的是要鼓勵農民種米、曬米,還是要鼓勵民衆買米、吃米?」她說:「目標是要替農村解決人力與行銷的問題。」我再問她:「宣導期多久?」她說:「還不知道,但我在這裡駐點超過3個月了」。
聽完她的敘述,雖說政策是爲了自己的故鄉而努力,但我實在是比不出贊。因爲派一個專職人員每天到這鄉下水溝邊、涼亭裡賣米、賣茶,望藉此解決農村人力外流、人力老化,以及產品滯銷問題,然對從小生長在鄉村的我來說,只覺得政府並未正視問題之所在:青壯人力外流,與社會型態改變、經濟物流資訊化有關。除非大力輔導農村轉型,並有良好的行銷管道與配套措施,吸引年輕一代返鄉接續家裡農產事業,否則日趨老化的人力,沒有很大的產能,就算再怎麼宣傳這裡的米有多好,也無濟於事。
尤其不可抗拒的少子化,是助長鄉村人口急速老化的重要因素,如果政府再提不出解決人口問題的有效政策,僅着墨於鄉村農作產能,那真的只是浪費人力。此外,現今農村處處可見現代化別墅矗立田中央,是早期合法農舍的違法翻版;爾後大家注重休閒育樂,使得農地與農舍紛紛轉型做爲民宿、改建成爲庭園咖啡,導致真正投入農作物種植的土地相對減少。
不僅如此,農業社會時期的鄉村,有許多空地、廟埕可以當曬穀、曬菜場,近來許多農民透過政府補助進行社區總體營造,不僅大大削減「稻埕」面積,有些農民甚至覺得將空地改爲收費停車場還比較輕鬆好賺。如此現象即使再怎麼用力宣導日曬米的好處,也都弱可遭譏。
事實上高職教育的沒落、紮實的五專教育不被重視,導致農事專業人才、農具製造沒了着落;兵期縮短、兵源短缺,阿兵哥助割的溫馨畫面也不再與金黃稻穗輝映。特別是無法抗拒的地震、颱風、洪水等天然災害,成爲「靠天吃飯」農家的無奈,更不用提近年工業社會的「毒」害,讓天候異常、土地惡化,導致農民所付出的勞力,無法與農作物的收成數與品質相對應,如此誰還願意當農夫?
耕種人力減少、耕地面積縮小、後端處理農作條件緊縮、作物行銷管道與利潤不足等影響農村產能與管銷的因素不勝枚舉,若政府能盡力解決這些問題,是不是比多派一個人力當銷售員要來得好?
●作者蒔緣,自由寫作者。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本報保留刪修權。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