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海上「救難神器」救人命 救援單位疾呼修法成標配

時序入夏,潛水等水上活動增溫,意外可能隨之增加,被稱爲「救難神器」的海上求救追蹤器近年漸被使用,愈來愈多救難單位、放流潛水成員佩掛,救援單位建議交通部修法,讓追蹤器成爲水域活動必備品。其功能如住家滅火器一樣,意外發生時能縮短黃金救援時間,減少憾事發生。

今年1月雲林縣林姓男子到北港溪出海口海釣,因被大風吹落海中失蹤,家屬心急如焚,林妻發文協尋,林男遺體15日後在雲嘉外海的外傘頂洲被尋獲。救難人員感嘆,「如果有配戴追蹤器,家屬就不用煎熬半月」,類似這樣的悲劇不少,能找回遺體都還算幸運,很多漂走多年未尋獲。

水上活動過程海流瞬息萬變,一旦發生意外常瞬間消失,求救追蹤器有衛定功能,各地也有潛水客因爲被海流漂走,離開預定範圍,靠追蹤器找回案例。

基隆市救難協會總教練王銘祥說,很多人一直要求開放海域、海禁,但其實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安全配備要提升,自己救自己,「短時間就可以找到人,不必每次就出動直升機。」他回憶,曾有一次搜索救難過程中,直升機就飛在漂流者的頭頂正上方,但他們將人救回後,直升機仍未看到人。

王銘祥表示,依交通部觀光署水域遊憩管理辦法,第20條目前只規定,「載客從事潛水活動的船舶,應配置具防水裝備及衛星定位功能的行動電話等通訊設備,供潛水教練配戴及聯絡通訊使用」。但實際經驗出事都是學員,建議修法應擴及學員要配備追蹤器;第二立槳、獨木舟、海釣、磯釣等水上活動項目也建議鼓勵使用。

中華民國災難救援協會監事薛永讀說,配掛海上求救追蹤器找到人機會大增,搜救時間也可縮短,建議政府單位可以整合系統或者規範,能成爲標配是最好,增加個人安全係數。

容易發生漂流全臺海域都有,包括墾丁七星巖、澎湖、東北角、北海岸、小硫球、綠島等,已有不少潛水業者會爲潛客配備追蹤。

交通部觀光署署東北角及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長遊麗玉表示,基於方便搜尋救援理由,推動以法律強制民衆從事特定類別如潛水、獨木舟等需有定位設備,會有侵害隱私權疑慮,目前無推動修法想法。

至於何提升活動安全,遊麗玉表示,是否準備GPS定位設備,由民衆自行判斷是否有活動需要,自行增添。建議多先了解環境特性,預先做好準備,比方說從中央氣象局取得海氣象資訊、注意遵守管理處設置的警告、禁止牌示等。

基隆市海洋及農漁發展科長蔡馥嚀說,水上活動多元,定位追蹤器對浮潛、立槳、獨木舟等安全多一層保障,目前多鼓勵業者讓學員佩戴使用。

潛水、立槳等水上活動如果發生意外,多數救難單位找到時已難活命,甚至連遺體也不找不回來,海上求救追蹤器近年日漸被使用,成爲保命工具之一。記者遊明煌/攝影

水上活動過程海流瞬息萬變,一旦發生意外常瞬間消失,求救追蹤器,方便立即找人。圖/王銘祥提供

基隆市救難協會總教練王銘祥說,很多人一直要求開放海域、海禁,但其實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安全配備要提升,自己救自己。記者遊明煌/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