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1世紀了還有“定向中專生”:是花錢買官,還是家族勢力作祟
你看,21世紀了,咱們已經進入了“全民卷學歷”的時代。碩士、博士一大把,但偏偏就有一羣中專生“逆襲”,直接被“定向”到公職高位。這是什麼邏輯?難道是我們唸書多了,反倒成了“智商稅”?江西的“定向中專生”現象引起的爭議,正揭開了這個話題背後的一角:這真的是培養人才,還是變相的“花錢買官”或者“拼爹遊戲”?
“定向生”政策,其實最早是爲了解決80年代鄉村“人才荒”。當時村裡缺醫少教、基礎設施差,爲了填補鄉鎮幹部缺口,國家設立了“定向生”制度,給定向的中專生分配到基層工作。然而那時的背景和今天完全不一樣。如今鄉鎮選拔人才的門檻早已不是“中專”這個起點了,要進入體制內工作,起碼得本科、研究生打底,這不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硬門檻”嗎?但這一批中專生卻被“破格”錄用、提拔,一路綠燈,幾乎從未受到“學歷門檻”的阻攔。讓辛辛苦苦考編的高學歷年輕人看了,只怕忍不住懷疑:這是定向培養,還是“內定輸送”?
更讓人納悶的,是這些定向生的提拔速度。定向生入職後沒幾年,不少人直接成了鄉鎮領導。別說在這競爭激烈的公務員體系內“脫穎而出”,就是單純拼爹拼關係也沒這麼快的速度。這裡頭的“晉升通道”到底有多特殊,是不是也該亮亮家底了?
公衆對這類提拔的質疑,不僅是學歷的問題,更是因爲這事兒透露出了一種不公平的味道。國家在公務員體系的透明化、規範化上下了多大功夫?考試、政審、面試、體檢層層把關,目的就是確保進入體制的人員素質過硬、來路光明,杜絕“走後門”。但是這個“定向中專生”通道的存在,等於讓一羣人可以“抄近道”,繞過各種“艱難險阻”,一步跨進領導崗位。這種特權渠道的存在,真的合理嗎?
質疑還不止於此。很多人關心的是,中專學歷的這些定向生,是否真的有能力勝任鄉鎮工作。現在的鄉鎮工作可不是隨便“走個過場”就行。農村經濟振興、脫貧鞏固、防災防疫,這些都是實際且複雜的挑戰,需要專業的管理能力和服務意識。基層幹部的任何決策,可能都會直接影響老百姓的生活。如果只是因爲家裡背景硬、上位順利,專業能力欠缺,能不能把工作幹好?這種情況一旦發生,最終吃虧的,還是老百姓。
定向生制度的初衷是好的,它本該是培養鄉鎮“土生土長”的基層幹部,爲鄉村發展“造血”。但在今天這個高學歷成爲主流的環境裡,如果“定向中專生”成了“提拔捷徑”,甚至被一些人視作家庭“後備人選”的保送渠道,那麼,這樣的政策是否還應該存在呢?
“定向生”制度或許可以保留,但必須嚴格規範。定向生也要經過公開考試、選拔,既然要在體制內做幹部,那就是公職身份,必須向全社會負責。不能讓“定向”變成“欽定”,更不能淪爲某些家庭“代際接力”的籌碼。
這麼說吧,公平透明的選拔制度是現代社會的基石,也是民衆信任政府的基礎。選拔幹部,拼的應該是能力,而不是“關係戶”。如果一箇中專學歷的人真有能力勝任工作,當然要支持,學歷也不該是唯一標準,但既然進入體制內,就該按照大家都認同的規則來。否則,整個系統的公信力又該如何維繫?那些認真學習、努力備考的年輕人,誰來替他們說句話?
那麼最後小編想問:在這個講究公開公平的時代,定向生的特殊通道是否已經變味了?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