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怪物》不是神作,但足夠深刻!

-我們轉世重生了嗎?

-我覺得沒有。

——《怪物》

文丨舊故麻袋

聽聞《怪物》劇情犀利是在2023年年中,那會正值端午檔,《消失的她》熱度和口碑如日中天,我也沉浸其中。某天與朋友聊起,親測無雷,推薦去看,結果朋友興致不高,稱自己在等是枝裕和的新作片源,好奇問起,他倒是來了興致,與我科普起了《怪物》這部電影。

朋友愛慘了是枝裕和,只要是是枝裕和導演的電影,朋友都會興致盎然等第一手片源,“熟肉”沒有便刷“生肉”版本,待有了“熟肉”,就再刷一遍,樂此不疲,這次也不例外,甚至比此前更爲興奮,因爲這次的作品有那麼一點點“不一樣”。

我繼續追問“哪裡不一樣”,他卻沒了答案,只是寥寥說了句:到時候看了就知道了。真是,吊足了我的胃口。

之後我也開始等,開始盼,看着《怪物》先後提名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亞洲電影節“最佳導演”、英國獨立電影“最佳外國獨立電影”,更確定了這是部必追不可的作品。

所以毫無意外,《怪物》成了我2024年刷的第一部新電影。

《怪物》是一部包裹着“童話”外衣的成人電影,老陳看完電影甚是難受,不知是臺詞翻譯不當,還是我之前給的預熱先入爲主,他無法接受兩個男孩子只是要好而已,爲何一定被蓋以“同性”色彩,他表示小孩子摟摟抱抱再正常不過了,爲何一定要如此偏頗的給予標籤。

這或許是很多普通觀衆的想法,因爲導演給的線索和寓意太隱秘了,點到爲止,其餘的都交給觀衆去探討,包括結尾的處理,兩個孩子是在臺風之夜遇難了,還是隻是鑽過暴風雨迎來了晴天,需要看觀衆自己如何理解,願意相信童話,還是相信世間的殘酷。

話說回來,我對這部電影出如此關注,雖說是被朋友給吊起了胃口,但更多的還是出於私心,強大的陣容卡司,讓我不關注都難啊!

是枝裕和導演,阪元裕二編劇,安藤櫻、瑛太主演,阪本龍一配樂遺作。BUFF疊滿了,是擺明了會爆火的電影,俗稱:影界“顯眼包”!

看完電影你會發現,《怪物》這部作品雖是是枝裕和導演的,可事實上又不那麼“是枝裕和”,它和之前的作品有所不同,無論是《海街日記》還是《如父如子》亦或是《步履不停》、《小偷家族》,是枝裕和導演的作品都是風格鮮明的細膩寫實風,他擅長用碎片化的生活細節去詮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問題,到最後揭露當下社會的問題,令人印象深刻。

但《怪物》卻從一開始就向你展示了一個“他人即地獄”的世界,這個世界是被規訓的,是被模式化的,一旦發現羣體中有某些個體與衆不同,羣體便會出現“攻擊性”,用強烈且強硬的態度去粉飾一切的問題。

電影從大火焚燒開始,到颱風暴雨結束,用三段不同的視角,帶領觀衆去感受一場人性的暴風雨。不同視角下,每個人看待事情的片面,導致了簡單的事情變得複雜,到底誰纔是“怪物”?誰纔是那個“豬腦子”?到真相揭曉的那一刻,有痛徹心扉的徹骨之寒。

故事的設計有些取巧,沒有邊界感的母親、窒息的單親家庭、暴露在陽光下的校園霸凌、敷衍了事的學校校長、少年無知的發泄釀成大禍、老師無法自證清白只能走向死亡邊緣……每個點都精準踩在了社會問題的G點上,單拎出來,都是熱議話題。

男孩麥野湊和媽媽早織相依爲命,父親的去世給這個家蒙上了一絲陰鬱,母親儘自己所能撫養湊長大,卻控制慾極強,總愛在孩子面前嘮叨,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兌現對亡夫的承諾,她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孩子好。

作爲母親,她展現出了優秀的一面,不會在孩子面前大小聲,即便知道孩子在學校遇事了,也沒有大吼大鬧,而是心平氣和與孩子交流,情緒非常穩定。

可她也會有東亞父母普遍的共性,希望孩子可以像平凡普通的大衆一樣娶妻生子,過上平凡普通的日子……卻從未問孩子這些是不是他想要的,她的關心是不是他能承受的。

後來,母親得知孩子的異常表現是源於在學校被老師體罰,她怒氣衝衝前往學校討要說法,卻被校長和校內管事們敷衍了事,母親開始崩潰。

當事老師面對家長的質問毫不在意,一邊假惺惺擦眼淚,一邊往嘴裡塞糖,最後還質疑單親媽媽喜歡挑事。

早織以爲麥野在學校被霸凌,被老師體罰是事情的真相,可真相在老師這裡卻又是另一個版本。

在老師眼裡,麥野纔是那個校園霸凌的施暴者,學校想敷衍了事是爲了保護這個孩子,只是面對早織一而再再而三的糾纏忍無可忍,說出了他所謂的事實:你兒子是個惡霸。

老師看來,真相是麥野欺負弱小,把同學的書扔的滿地都是,還虐貓。

他還看到湊和依裡在教室中扭打在一起,湊故意將依裡關在廁所裡。

但這些看到的就是事情的真相嗎?

因單親媽媽早織的鬧騰,保利老師的生活也變成了一團亂麻。

在家長和其他老師眼裡,他品行不端,他體罰學生,辱罵學生,爲了學校的聲譽,只好引咎辭職。

可事後,老師辱罵學生“豬腦子”的事情傳開,媒體開始追蹤報道,批的保利老師體無完膚,辭職後的他百口莫辯,因爲這件事,女朋友也離他而去,生活變得一團糟,徹底社會性死亡。

他來到學校,找到湊,想讓湊來證明自己是清白的,結果湊在慌亂中摔下樓梯,同學們見狀,先入爲主的認爲是保利老師推湊下樓梯,這下更洗不清了,只好慢慢走向死亡邊緣。

誰纔是“怪物”?看完電影不難發現,片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別人眼裡的“怪物”。

單親媽媽早織是“怪物”。

丈夫去世,她活在巨大的陰影裡,用虛僞的大度強撐着生活。對兒子控制慾極強,甚至會在兒子洗澡時,毫無分寸地突然開門。

她對兒子所有的關心,都源自於生活中缺乏安全感的依賴。

保利老師是“怪物”。

單親家庭長大的他無法擁有正常的情緒表達,因女朋友曾在酒吧工作,他也一直飽受非議,生活兩點一線,有些無趣,用給小說摳錯別字寫信給出版社來找存在感和滿足感。

校長是“怪物”。

外界都稱校長的孫女過世,是她的丈夫在倒車時不小心撞到的,但事實上,真正害死自己孫女是校長自己,開車的是她,撞死孫女的也是她。

看上去慈母善目,實際上卻內心陰暗,在超市裡看到玩耍奔跑的孩子會故意伸出腳絆倒對方。

星川賴的父親是“怪物”。

他將兒子不同於常人的性取向視爲一種病,在老師來家訪時,吐槽兒子是“豬腦子”,不聽話就動輒打罵。

對於麥野湊和星川賴來說,或許自己纔是“怪物”。

因爲自己身上的“不同”,因爲自己情感的“不同”,讓他們產生自我懷疑。

可當真相鋪展開來,整部電影就像是一場巨大的謊言。

在他人眼裡,人人都是“怪物”,所以這並不是一部探究誰是“怪物”的電影,而是一部探究爲什麼人人是他人眼裡“怪物”的電影。“怪物”已不單指某個人,而是指這個趨同化的社會,慣性思維下的體制。

最後從孩子的視角看出去,這無非是一個尋找“自我存在”的認同感。他們眼裡,世界是五彩斑斕,充滿多種可能性的,拋開同性議題,活在社會規訓下的東亞青少年是痛苦,痛苦的成長。

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橋段,是校長聽到麥野湊說“對不起,我說謊了”之後,告訴他“每個人都擁有幸福的權利”,還教麥野湊用吹長號的聲音來釋放內心,引導麥野湊誠實面對自我。

這部分恰恰是和電影主題無關的,卻是最讓人感慨的,只有這樣不只是用“好聽”來定義的聲音,纔是真實的世界,纔是沒有束縛的全新世界,用盡全力吹響的長號,聲音突兀且冗長,但你無法說它與這個世界不和諧,它響即它存在。

電影最後,颱風夜的呼嘯狂風,將所有人的命運都刮到了一起,兩個孩子的出走,幡然醒悟的老師,用雨水洗刷罪孽的校長,還有爲了尋找孩子歇斯底里的單親媽媽。

結尾處,陽光亮得刺眼,兩個孩子自問自答,他們無非是想去往一個不會被外人看做是“怪物”的世界。

至於生死,在這一刻已經成了沒有必要探討的議題,我們只希望,看着兩個孩子,在陽光下,肆無忌憚的奔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