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拓展】颱風“康妮”:最冷最晚颱風、高考地理中的堰塞現象

推薦關注地理圖文

地理知識集合彙總

颱風“康妮”:最冷最晚颱風

受颱風“康妮”和冷空氣共同影響,預計10月30日至11月1日,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及東部海域有大風,局地有特大暴雨。

預計,“康妮”將於31日中午到傍晚在臺灣島東部沿海登陸(強颱風級或超強颱風級),隨後穿過臺灣島向浙閩一帶沿海靠近,逐漸轉向東北方向移動。

氣象學上將9月至11月期間形成的颱風稱爲秋颱風。從秋季開始,副熱帶高壓逐漸東退南壓,一般來說秋颱風在路徑上較夏季颱風更爲偏南。但是,當前副高偏北,使得副高能夠壓着“康妮”向我國行進。

此外,10月下旬以來,南半球的冷空氣非常活躍,導致過去10天西太平洋到南海南部的低緯地區越赤道氣流持續增強。越赤道氣流增強一方面能夠爲颱風強度的發展提供必要水汽和能量輸送,同時也給颱風提供向偏北移動的驅動力。

由於深秋海氣溫差的變化,海洋的潛熱釋放更加明顯,秋颱風往往具有更強的破壞力和更難預測的路徑。因此,對於秋颱風的防禦工作不能掉以輕心。

在自然界,由於火山熔岩流、冰漬物或山體滑坡的泥石流等原因引起的堵截山谷現象,導致原有水系被堰塞物強行堵塞。河谷被堵截後,流水在堵塞物體上方聚集,時間一長往往形成湖泊,這就是堰塞湖的來歷。

堰塞湖的堵塞物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們也會受衝刺、侵蝕、溶解、崩塌等等。一旦堰塞物承受不住湖水的強大壓力而遭受破壞,湖水便撕開堵塞物傾瀉而下,形成洪災,衝擊力極其危險,這就是堰塞湖效應。

在高考地理中,堰塞現象是一個可能涉及的重要考點。

一、堰塞現象的概念與形成原因

1. 概念

堰塞現象是指由於山體滑坡、泥石流、火山噴發、地震等自然因素導致大量土石等物質堵塞河流、湖泊等水域,形成天然壩體的現象。這些天然壩體被稱爲堰塞體。地理圖文綜合整理

2. 形成原因

(1)地質災害

①山體滑坡:在地形陡峭、地質構造不穩定的地區,強降雨、地震等因素可能引發山體滑坡。大量的土石滑入河流,堵塞河道,形成堰塞體。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引發了大量山體滑坡,形成了多個堰塞湖。

②泥石流:暴雨、冰雪融化等引發的泥石流,攜帶大量泥沙、石塊等物質,流入河流後也可能堵塞河道,形成堰塞體。

③火山噴發:火山噴發時,噴出的岩漿、火山灰等物質可能堆積在河流中,形成堰塞體。例如,冰島的一些火山噴發後,岩漿流入河流,造成河流堵塞。

④地震:地震可能導致山體崩塌、地層斷裂,土石落入河流中,形成堰塞體。地震還可能使河流改道,增加堰塞現象的發生概率。

二、堰塞現象的危害

1. 洪水威脅

堰塞體堵塞河流,使上游水位迅速上漲,形成堰塞湖。如果堰塞體不穩定或遭受暴雨等因素影響,可能發生潰壩,引發巨大的洪水災害,對下游地區造成嚴重威脅。例如,1933年四川茂縣疊溪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在兩個月後潰壩,洪水席捲下游地區,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 地質災害連鎖反應

堰塞湖的存在會改變周邊地區的水文地質條件,增加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風險。同時,堰塞體本身也可能不穩定,隨時有崩塌的危險。

3. 生態破壞

堰塞現象會破壞河流生態系統,淹沒周邊的植被和野生動物棲息地,影響生物多樣性。此外,堰塞湖的形成還可能改變河流的水質,對水生生物造成影響。

三、堰塞現象的監測與治理

1. 監測

(1)利用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等手段對堰塞體和堰塞湖進行實時監測,掌握其形態、規模、水位變化等信息。例如,通過衛星遙感圖像可以快速確定堰塞體的位置和範圍,爲後續的治理工作提供依據。

(2)安裝監測設備,如水位計、位移傳感器等,對堰塞湖的水位和堰塞體的穩定性進行實時監測。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及時發出預警,爲下游地區的人員疏散和防災減災爭取時間。

2. 治理

(1)人工開挖導流渠:在堰塞體上開挖導流渠,引導河水緩慢下泄,降低堰塞湖水位,減輕堰塞體壓力,降低潰壩風險。例如,在唐家山堰塞湖的治理中,通過開挖導流渠成功地降低了水位,避免了潰壩災害的發生

(2)爆破拆除:對於穩定性差、風險高的堰塞體,可以採用爆破的方式將其拆除,快速恢復河流暢通。但爆破需要精確計算和謹慎操作,以避免引發更大的災害。

(3)加固堰塞體:對於相對穩定的堰塞體,可以通過加固措施提高其穩定性,如堆砌沙袋、澆築混凝土等。同時,加強對堰塞體的監測和維護,確保其安全。

四、高考考查角度

1. 自然地理綜合分析

(1)考查堰塞現象形成的自然地理條件,如地形、地質、氣候等因素。要求考生分析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導致堰塞現象的發生。

(2)結合河流地貌、水循環等知識,考查堰塞現象對河流生態系統和水文特徵的影響。例如,分析堰塞湖的形成對河流流量、水位、含沙量等的影響。

2. 災害防治與應對

(1)考查對堰塞現象的監測和預警方法,以及在災害發生時應採取的應急措施。要求考生了解不同的治理方案及其優缺點,能夠根據具體情況提出合理的建議。

(2)結合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考查如何減少堰塞現象的發生風險。例如,探討合理的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等對預防堰塞現象的作用。

3. 區域地理案例分析

(1)以具體的區域爲背景,考查該地區發生的堰塞現象及其對當地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影響。要求考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該地區應對堰塞現象的策略和措施,並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2)通過對不同地區堰塞現象的比較分析,考查考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例如,比較不同地區堰塞體的形成原因、治理方法和效果,總結經驗教訓。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衆號——圖文地理

注:本文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衆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應公衆號命名規則要求,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更名爲地理圖文,譚老師講地理更名爲圖文地理。

順手點擊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點贊

這是我們堅持不斷

持續不停更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