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oitte專欄-碳效應發威!全球最大中國大陸碳市場即將上路

中國大陸被視爲全球最大的碳市場,其《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後預估2021下半年正式落地。各界最關注的指標莫過於「總量設定」與「配額發放」,而除了高碳排產業如石化、鋼鐵、營建及其供應鏈將受到直接衝擊,在中國大陸從事交易活動的企業皆可能分階段納入管制範疇。因此面對未來越趨嚴格的碳排限縮,臺灣企業可依受影響的部位進行檢視與應對:

●於中國大陸設有營運據點之企業:首先「如何達標絕對減碳」或「應採取何種抵減措施使效益最大化」是問題核心。過往企業在中國大陸設廠雖因環境法規而受約束,但未來比起裁罰,若不能妥善管理碳排放量,很可能因碳政策衍生的信用監理措施,受到更嚴厲的懲處。因此企業需加速轉型,透過積極的減碳或抵減手段(如:使用低碳原物料、採用綠電,購買碳權),在投入資源與維持市場競爭力中取得平衡。

●上下游供應商位於中國大陸之企業:臺灣企業受國際客戶要求,將ESG納入供應鏈風險管理成爲趨勢,選商制度的優化爲其首要之務。另一方面,未來若中國大陸徵收碳費或碳稅,可能造成供應商將成本轉移於產品價格,導致採購支出增加,企業應儘快評估碳風險之財務衝擊。

●終端商品出口至中國大陸之企業:爲保持區域市場公平競爭,各國也開始研究邊境碳稅的可行性,如歐盟預計於7月提出邊境碳稅草案,進口至歐盟的產品將依碳足跡課稅,美國、中國大陸也不排除跟進可能性,臺灣屬於出口導向國家,碳成本將直接影響國際貿易的損益。

勤業衆信永續發展諮詢團隊建議,爲有效迴應全球日益增強的碳監管,企業可從治理、財務及資金市場三面向強化碳管理策略:

1.治理面-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架構,透過情境分析將社會經濟情境(如碳價變動)納入評估流程,並開展明確且系統化之因應策略,以確保營運策略的韌性及靈活。

2.財務面-導入內部碳定價,將氣候變遷外部成本內部化,推動符合成本效益的轉型策略,基此強化氣候風險管理。

3.資金面-活用碳金融工具,透過碳權交易、發行綠債等方式,藉由市場運作機制,擬訂成本效率最佳之減碳策略。

隨着各國將碳目標納入施政規劃,未來對企業的碳管制將有增無減,目前臺灣的減碳政策(氣候變遷因應法)也預計接軌國際,以研擬2030碳中和的減碳路徑。而不論是哪種形式的制度,都將徹底翻轉市場遊戲規則,資本再雄厚也避不開碳效應的威力,唯有作好自身的碳管理纔是立世之本,並且在減碳的關鍵十年博取生機。(本文作者爲勤業衆信風險管理諮詢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