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學者談中德關係:“合作仍是兩國行業往來主旋律”丨世界觀
(原標題:德國學者談中德關係:“合作仍是兩國行業往來主旋律”丨世界觀)
德國能源專家:期待德中兩國在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加強合作(來源:視頻綜合)
中新網4月19日電(薛凌橋 孟湘君)近日,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之旅引發國際關注。圍繞中德關係發展及兩國合作前景,德國智庫能源觀察學會主席漢斯-約瑟夫·費爾(Hans-Josef Fell)接受中國新聞網專訪時表示,“德企將繼續投資蓬勃廣袤的中國市場,也期待中國企業未來能加大對歐投資。”
費爾主要就德中兩國如何加強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車生產等領域合作,分享了自己的觀點。他指出,在全球氣溫升高的背景下,德中兩國應當共同致力於推動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並通過分享新能源技術,合作生產“最優質的汽車”。
實地考察
稱讚中國脫碳成果顯著
“當前,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國。中國的零碳可再生能源科技以及其他一些技術的發展,對世界非常重要。”談及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的發展,費爾稱讚了中國在脫碳進程中取得的成就。
費爾指出,當下,全球氣溫正在快速升高。環境的惡化也正在反噬人類自身。因此,全球各國應當共商環境問題解決之道,減緩氣候變化。德中兩國應據此展開合作,推動全球溫室氣體減排。
他強調,實現可再生能源應用對保護全球環境來說至關重要。作爲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國,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的發展值得期待。費爾相信,中國的製造業轉型將幫助世界實現淨零排放。
近年來,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啓動“加速跑”。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達15.16億千瓦,在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中的比重接近40%。
在採訪中,費爾還分享了自己實地走訪中國多地的故事。在沙漠戈壁灘,他親眼看到了中國開展大規模綠化行動的成果,並將其評價爲“實現零碳排放的典型案例”。
在2023年底於阿聯酋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上,締約方達成了到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增至3倍的目標。對此,費爾認爲,德中兩國可藉此機遇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綠色交通等產業。他還呼籲運用新能源技術,賦能經濟加速發展,實現指數級增長。
關注能源合作
“合作仍是兩國行業往來主旋律”
“合作仍是兩國行業往來的主旋律”,在費爾看來,除了德中兩國一直以來合作的汽車製造,新能源技術和電池技術也是兩國未來合作發展的新方向。他還表達了對德中兩國深化產業合作、加強技術交流的期待。
費爾認爲,新能源行業可能成爲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點。他注意到,當前全球光伏產業近90%的產能都來自中國。費爾指出,世界需要這一新技術,歐洲也不例外。世界各地都應當發展光伏電池等新能源技術,德中兩國更應加大在新能源領域的投資力度。
費爾談到,德國擁有完善的汽車工業體系,在傳統汽車製造領域經驗豐富,在汽車驅動系統、輪胎和其他部件方面具有優勢。而在中國,電動汽車等清潔能源汽車技術也在快速發展。他進一步表示,如果能將中國實現零排放方面的技術經驗,同德國、美國汽車製造商的豐富經驗相結合,那麼大家將能合作生產出“最優質的汽車”。
爲實現兩國汽車行業合作共贏,費爾建議中國汽車製造商在德國開設工廠,德國汽車製造商也廣泛運用中國的新技術。他表示,德國大衆集團和梅賽德斯-奔馳集團就有德中技術合作的成功範例。而通過牽手中國電池製造商,部分德企也開始在德國當地合作生產汽車電池。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6日會見朔爾茨時指出,中德產業鏈供應鏈深度互嵌,兩國市場高度依存。中德互利合作不是“風險”,而是雙方關係穩定的保障、開創未來的機遇。無論是機械製造、汽車等傳統領域,還是綠色轉型、數字化、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兩國都有合作共贏的巨大潛力亟待挖掘。
“就全球事務而言,德中兩國可以成爲非常好的合作伙伴,更多地尋求合作之道。”費爾最後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