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天塌了,大衆集團不管德國死活,堅持“在中國,爲中國”

前言

德國大衆汽車最新一年的淨利潤,下降了60%之多,如此關鍵的時候,大衆只能選擇斷臂求生。

不過,讓德國政府沒想到,大衆要捨棄不是外國工廠,而是德國本地工廠,最少有上萬德國人因此失業。

另一邊,德國大衆汽車集團加速“在中國,爲中國”創新,這是怎麼回事?

德國大衆

2024年11月,大衆集團CEO奧博穆表示,爲了解決大衆集團數十年結構問題,將進行不可避免的成本削弱。其中,德國本土的運營成本和歐洲市場的疲軟,是拖垮大衆集團的主要因素。

根據德國大衆集團的財報顯示,由於汽車銷量下跌和重組費用增加,大衆今年第三季度的利潤同比下降64%,只有15.8億歐元。

在歐洲,新的環保法規和更高的技術標準,使得每輛汽車的生產成本增加1000歐元左右。並且北美消費者對SUV和卡車的喜愛程度較高,使大衆不得不增加在這些細分市場的投入,都提高了成本。

還有全球供應鏈不穩定因素,尤其是半導體短缺的問題,同樣使得大衆的生產計劃受到影響,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成本。

在此情景下,大衆集團的戰略重心,只能是通過一系列的節約措施,來應對利潤下降的局面。作爲計劃的一部分,大衆集團計劃關閉至少三家德國本土工廠,並進行大規模的員工裁員。

屆時,將會有數萬名德國員工面臨失業的風險。目前德國大衆汽車的本地員工數量爲12萬人,有將近一半的人在沃爾夫斯堡的總部和主工廠工作。

這也是大衆集團自創立以來,首次關閉本土工廠。同時,大衆還宣佈將結束一項持續了30多年的保護協議,當初簽訂這個協議的人,一直到2029年都不會被裁員。如果終止了這項協議,大衆集團最早可以在2025年中旬開始裁員。

此消息公佈後,德國大衆汽車勞資委員會主席達妮埃拉·卡瓦洛,向數百名大衆員工發出警告,暗示他們十家德國本土工廠沒有一家是安全的,呼籲他們跟自己抵制裁員計劃。

但2024年上半年,大衆電車的全球銷量僅爲20萬輛,遠遠低於其他車企,同時大衆的收入也受到影響,所以關閉大衆汽車工廠,成爲大衆集團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通過減少生產設施,大衆集團可以降低固定資產的折舊和維修費用、減少人員開支,從而改善財務狀況。

雖然關閉工廠是一個痛苦的選擇,但卻是公司在當下形勢最好的一個抉擇,關閉工廠可以減少一大部分固定成本,爲公司的發展爭取到寶貴時間。

並且,德國大衆在關閉德國工廠的同時,也在和中國建立合作,加大對中國工廠的投入。

中國的大衆集團

2023年7月,大衆集團宣佈在中國合肥投資23億歐元,建設新能源汽車研發中心。從2023年到2024年,中國新增了5座大衆工廠,創造了兩萬多個就業機會。

相反,德國大衆本土卻在一步步裁員,甚至還有了關閉工廠的想法。大衆給出的解釋很直接,就是因爲德國生產一輛汽車的成本是中國的2.5倍。

相比之下,中國擁有更低的生產成本,還有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汽車和完善的供應鏈。使德國人不免擔心起來,他們引以爲傲的汽車工業會不會就此沒落。

這樣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因爲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量佔據全球的60%,而德國卻還在主推傳統燃油車。

大衆在中國市場上的表現,也證明了這一點,因爲他們在中國賣出的新能源汽車數量,是德國的四倍。

到了2024年5月,大衆在中國設立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正式投入運營,專門研究自動駕駛技術,總投資高達15億歐元。

2024年7月份,大衆宣佈要在中國推出專門爲中國消費者創立的品牌,還要建立獨立的供應鏈。

這意味着以後所有在中國生產的大衆汽車,全身上下都將是中國零件,這下德國零件供應商可極壞了,可能有不少德國企業會因此倒閉。

除了投資外,德國的人才也在流失,2024年下半年,大衆在中國的研發中心,員工工資比德國總部高出30%,不少德國工程師紛紛來到中國工作。

面對這樣的情況,雖然的國內有不少反對的聲音,但是大衆高管卻堅決的表示,企業必去前往有競爭力的地方發展,如果不在中國加大柚子,大衆必然會在全球競爭中落後。

到時候可不僅是裁員這個簡單了,說不準整個集團都會受到影響。

截止到2024年11月,大衆在中國的投資已經超過了在德國本土的投資,公司還公開表示,未來五年將會把中國當作重要戰略市場,德國本土的優勢將不再。

大衆這次在中國和德國之間的選擇,折射出的是全球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德國引以爲豪的工業優勢正在被新時代的浪潮沖刷,而中國則憑藉着市場規模和產業升級,正在重塑全球產業鏈。

結語

可以看出,雖然大衆有撤梯子的嫌疑,甚至會開一個壞頭,讓德國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但問題並非完全出在大衆這裡。德國需要好好反思一下,爲什麼自家的企業,在海外可以蓬勃發展,在自己家裡卻步履維艱。

大衆在中國市場的這一波操作,可以說是既賺足了眼球,也賺足了錢。但未來呢,它能否在中國市場持續保持領先?還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