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曹汶龍陪失智母唱歌聊天 互動影片療癒人心
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圖/曹汶龍提供
神經內科權威曹汶龍從臺北三總退休後,先後移居花蓮、嘉義,母親範玉蘭一路跟着他生活。然而,母親85歲時被診斷失智,他深諳陪伴失智患者要懂得互動,陪媽媽唱歌、聊天是他的日常,3年前母親平靜地在他懷裡斷氣。母子互動過程留下許多珍貴檔案,也成爲他分享失智照顧的素材,感染力、說服力十足,印證「親情陪伴是最佳良藥」。
「紅紅的太陽下山啦,伊呀嘿呀嘿…」曹汶龍常陪媽媽唱童謠或老歌,媽媽住院時,他在牀邊說着大野狼故事,母子間也常有一些輕鬆的對話,他問母親「我是誰?」母親回「那你是誰啊?」母子常說說笑笑,曹汶龍用正向的心,接受母親返老還童的過程。
陪伴要訣 順其心避爭執
曹汶龍回顧,母親在失智症初期記憶力減退,會把錢包在衛生紙裡,也懷疑別人取走她的錢,他於是爲母親準備一個專屬五斗櫃,給一把鑰匙,讓母親心愛的物品、現金不再亂放,想查看就隨時拉開抽屜。「陪伴失智者就是適度順着病人的心,避免爭執,也給對方安定感,照顧者可用豁達的心與失智和平共處,把心態降到和失智者同樣程度,就能發現雙方笑容都變多了。」
曹汶龍是主要照顧者,曾看過有失智症長輩在3個兒子家輪流住,每個孩子家各住1個月,老人家有被丟來丟去的感覺,讓人見了有些不忍。他說,長輩要的其實不多,「看到我們笑他就笑,看到我們憂愁他也跟着憂愁」,正能量會影響家中氣氛。
曹汶龍的父親曹劍輝(左)、母親範玉蘭(右)都相當長壽。圖/曹汶龍提供
用同理心 對待診間病患
失智症是不可逆的疾病,曹汶龍說,在歐美國家,失智不是家庭問題,很多長輩很自然地被送到機構,但臺灣長輩習慣在家中安老,兒孫照顧責任加重,失智照顧消磨最大的是心力,他用同理心對待走進診間的長輩和家屬,看診時常起身關懷、親和力十足,也常在診間用手機播出長輩熟悉的歌曲,鼓舞家屬的心,解開照顧者內心深處的結。
曹汶龍在嘉義民雄打造2層樓日式建築,1樓是母親和看護的大空間,從1樓上2樓沒有樓梯,只有斜坡道,可在室內牽着母親走坡道運動,若天氣好就請看護推母親到戶外曬太陽。他固定陪母親吃早餐、晚餐,午餐時段會給看護工餐費,建議她推母親到附近超商吃便當,增加人際互動機會。
77歲的曹汶龍,病友暱稱「曹爸」,2011年接近屆齡退休時,從花蓮慈濟醫院到大林慈濟醫院接任神經科主任,發現雲嘉地區老年人口比率高,失智患者及家屬資源不足。他便爲失智症病友及家屬成立病友會、家屬支持團體,攜手醫師、護理師、營養師、社工、志工提供多元服務,讓家屬能交流照護經驗、相互扶持,在照顧路上不孤單。
醫師下鄉 成立關懷據點
2012年大林慈濟醫院成立失智症中心,曹汶龍出任主任,將失智照護理念帶入社區,爲讓失智照護模式與理念在各地遍地開花,近年陸續在嘉義、臺南、雲林、彰化、臺北等地成立14個記憶保養班(失智關懷據點),醫師下鄉的外送服務,民衆更願意把長輩帶出家門,認識、友善失智症風氣愈來愈盛。
母親罹患失智症,讓曹汶龍在行醫路上更能發揮同理心,即使已屆遲暮之年,他仍充滿再前進動力,並將他與母親生前互動影片放上社羣,分享照顧心得,故事被拍成大愛電視臺戲劇「你好,我是誰」,療愈許多失智家庭的心。
在曹汶龍悉心照料下,父母都很長壽,父親曹劍輝在85歲時得肺炎,一度病危,經搶救後回穩,在他細心照顧下又活了10年,之後經歷急性腎衰竭昏迷考驗,又搶救回來,再活6年才往生。曹汶龍說,父親的不健康餘命長達16年,在85歲前,仍可獨立自主生活。
曹汶龍悉心陪伴罹患失智症的母親範玉蘭,母子互動過程留下許多溫馨畫面。 圖/曹汶龍提供
能做利他的事 活出價值
曹汶龍分析,臺灣人健康餘命與平均餘命差距近8年,仰賴家人或照顧者照料8年,代表陷入長期失能狀態。陪伴父母從健康到衰老,曹汶龍有許多感觸,「活多久不重要,能做利他的事,活得纔有意義、纔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