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十年寒窗變成20年之後,結婚晚了,生育少了

“十年寒窗無人曉,一舉成名天下知”,這句話說明,古人求學時間大概是十年,之後就開始追求功名了。十年是一個人從童年走向成年的漫長過程。走向社會需要的基礎文化知識,以及很多素質和技能,十年的磨鍊基本上就足夠了。

本文分析我國出生率下降與學制的關係問題,供參考。

建國初期,我們實行的是九年義務教育,那個時候上學比較晚。高中畢業十七八歲,少數人上大學,或者參軍,或接父母班工作,大部分人都開始操辦婚事了。有的學校加了一年學前班,加在一起也正好十年。

計劃生育時期,爲達到晚婚晚育目的,小學、初中和高中都延長了一年,達到了12年。

聞初三和高三基本上都是複習,新內容不多。後來聽說小學六年級也是複習鞏固爲主,這就有點浪費生命了。

現在計劃生育的方向已經變了,限制生育變成了鼓勵生育,這樣的話,爲達到晚婚晚育而延長的學制已經失去了意義,該恢復了。

學制延長了3年之後,限制生育的效果並不好,怎麼辦?繼續延長——上大學。對,讓年輕人都去上大學,不給他結婚的機會。

上大學曾經是很光榮的事,金榜題名,以後可以光宗耀祖。即便沒有像古代一樣升官發財,提升學歷總不是壞事。

本科4年,研究生3年,等到博士畢業時,在學校總共待了二十年左右。參加工作時,三十而立了,準備結婚時,三十來歲了。

婚姻法不是規定男22女20可以結婚嗎?這個年齡正在上大學,如何結婚?和誰結婚?婚房在哪?延長的學制硬是把婚姻法規定的年齡後推了10年,真正達到了晚婚晚育目的。

二十年的學校教育學了很多高精尖知識,但是,如何做妻子,如何做丈夫,如何承擔家庭責任,這些重要的知識卻沒有學習。還有很多重要的社會知識,卻只出現在圖書館、雜誌以及網絡上,沒有出現在課本上。

根據現在網絡上的現象來看,現在的很多年輕人早已沒有了傳統的婚戀觀念。女性更注重自我價值的體現,而對於生兒育女,相夫教子比較淡漠,由此導致不婚者增加,丁克者增加。

任何大齡男女都沒有決定一輩子單身,只要找到合適的,就會結婚,問題是,沒有合適的。

爲何有人選擇丁克?總有原因,要麼生活壓力,要麼生育痛苦,要麼被一些觀念影響,真正的原因及解決方法有待專家研究。

求學前十年,學的都是基礎知識和技能,經歷了兒童到成人的成長。而後十年都處於成人期,個性越來越成熟,思想越來越獨立,並且逐漸適應了單身生活。兩個不同環境成長起來的獨立個體要一塊生活,難度是很大的,這或許是當今離婚率高的原因之一。

18歲是兒童和成人的分界線。18歲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憲法);18歲之後要承擔民事和刑事責任(民法、刑法);18歲之後不再享受兒童權益(未成年保護法),唯有婚姻法把建國初期的18歲改成了20,然後,教育年限把20推到了30,這是違背規律的。

最佳結婚年齡是20還是30?最佳生育年齡是20還是30?結婚年齡與離婚率有沒有關係?這些都有待專家研究。

晚婚等於晚育,婚姻磨合度小,離婚率高,也會影響出生率。如果在個性尚未成熟時進行磨合,雙方適應的是婚姻生活,或許離婚率會下降,個人見解。

網上經常見到這樣的信息,女孩子早戀早孕,甚至有的是在廁所產子,有的是其他什麼地方。經歷過撕心裂肺痛苦的女性有一個疑問:爲何她們生孩子那麼容易,而我要經歷鬼門關?什麼開幾指、側切、或者挨一刀?

樹上的果子熟了之後故意推延幾天再採摘,會是什麼情況,要麼枯萎,要麼爛掉。

自然界哺乳動物千萬種,它們沒有雙手,生產不都是自行完成嗎?如果它們在X成熟之後拖延一兩年再讓其交配如何?好像不合適。

高等動物X成熟之後不許談戀愛,關到圍牆內學習,等“果實”枯萎之後,放出來。一個聲音大叫着:結婚吧,國家需要孩子!

建議開設一門課程,家庭組建與責任,讓年輕人學習相關知識,樹立正確的婚育觀念。

建議縮短中小學教育年限,恢復九年義務教育。讓大部分年輕人按規定年齡結婚,不要違背婚姻法。

建議增加‬生育‬津貼‬,或者‬補助‬,獎金之類‬,別‬每月‬幾百元‬不疼不癢‬,加‬個‬零,至18歲,會‬‬有效果‬‬‬。

總之,國家‬經濟‬建設‬需要‬人‬,國防‬需要‬人‬,而‬生養‬孩子‬有‬多麼‬辛苦‬大家‬都‬知道‬,如果‬有‬兩個‬孩子‬,‬母親‬基本上‬就‬不能‬正常‬上班‬了,沒有經濟來源怎麼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