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森發明《烈火戰車》的方法

《發明:詹姆斯·戴森的創造之旅》跟電影《烈火戰車》的出發點相同,全書在行雲流水的筆觸裡,閃耀著滿滿的智慧點。

古代人對於男人,對於貴族的要求很高也很清楚,那就是你得會「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這六件事情,孔子很重視,也很擅長。

一直到科舉制度的興起,射跟御,射箭跟駕駛馬車,才被排除在外。也就是說,本來動與靜兼顧的學習,被限縮到只有靜態的閱讀跟思考。

但是,歐洲從古希臘到羅馬時代到文藝復興到今天,對於動腦跟動身體的教育和要求,一直都沒有中斷。

剛出版的《發明:詹姆斯·戴森的創造之旅》,戴森創始人兼首席工程師詹姆斯·戴森自述了他超過半個世紀的思考跟實踐過程。

詹姆斯·戴森 (James Dyson 1947- )

在這本智慧光芒處處的書裡,我們可以看到動跟靜,製造與設計,生產與銷售,商業與藝術的動態平衡至爲重要,不能偏廢。

保持身心靈平衡,不能只照顧腦袋

還記得憨豆先生用一根手指,就完成了與指揮家西蒙拉特爵士,一起在倫敦奧運開幕式演出《烈火戰車》協奏曲的演出嗎?

這部電影開場的海灘奔跑畫面跟音樂,會讓所有人看過之後,久久不能遺忘。這個畫面也出現在倫敦奧運開幕的影片中,差別點是憨豆先生也加入了奔跑。

這部1981年奧斯卡最佳電影獎影片,描述1924年巴黎奧運會400米金牌得主埃裡克?利迪爾,他在劍橋大學求學過程參加訓練以及運動賽事延伸的故事。

電影裡面沒透露的是,利迪爾出生於天津,他得獎之後兩年就來中國傳教。中文名字叫李愛銳(1902—1945)的他,在今天的天津17中學教書。

《烈火戰車》的電影情節會讓我們發現,能讀書的人多了去,注重教育的人也都注重體育訓練。因爲,運動要求你得持續,你得突破,你得保持穩定。

我們不是常常講身心靈要保持平衡嗎?

可是,我們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身心靈之外的腦袋上面。

這不是細思極恐的問題,而是我們應該後怕的提醒。

別人筋疲力盡時,那就是加速機會

李愛銳出生在中國,死後也葬在中國,他說:

還記得電影《聞香識女人》,盲眼軍官的名言嗎: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今年大學跟研究所有超過一千萬名畢業生,他們也都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上面。

畢業於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的戴森,他人生十字路口的選擇,早在9歲的時候就出現了。喜歡音樂戲劇跟工藝的父親驟然去世,年輕的母親根本沒法照顧全家生計。

小戴森怎麼辦呢?他繼續求學,他繼續,跑步。因爲:

所以,位列「影響全球的30位變革者」之一的戴森很早就發現:

你得持續,得突破,你得保持穩定

運動要求你得持續,你得突破,你得保持穩定。

經歷了5,126次失敗跟4年的創造和測試之後,戴森設計的氣旋吸塵器手工原型終於成功。失敗的經歷與過程太過慘烈,他說本來這本書的原名叫做:《詹姆斯·戴森:失敗者》。

有趣的是,這本書完全沒有博取同情與肯定的情節,更多的是聚焦在喜歡長跑跟藝術的人,怎麼面對走進製造業之後的難題,並提出了影響世界的變革。

對我這個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策劃和經營多年的人來說,我覺得有三個觀念特別重要:

明確的目的性非常有必要:

+每一項設計,都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目的。

+製造業每天都在製造真正的產品。這是創意,也是產業。

銷售是高尚且令人興奮的:

大多數人並不知道他們真正想要什麼。如果知道的話,也只是道聽途說。

英國人相當鄙視推銷員和銷售藝術。這太可惜了,它可以是一份高尚且令人興奮的工作。

我從不相信「偉大的營銷活動可以取代偉大的產品」,你所說的每句話都應該是真實的。

設計和技術都要親自動手:

+發明是人類的當務之急。發明家要始終關注如何改進。

+不斷改進,永遠不要因爲一款產品銷量很好而滿足,這是至關重要的。

腦袋跟身體,保持動跟靜動態平衡

除了拳頭產品吸塵器之外,戴森公司後來又陸續推出幹手器、吹風機、無扇的空氣淨化冷暖風扇,和電動汽車等項目。

戴森不像喬布斯那樣的氣場滿滿,也不像蓋茨對世界事務永遠有看法要發表。他根本就是職人,匠人的永恆代言人,並且身體力行。

他在全書最終章說道:

歌德說:不是變,就是死。運動運動,要運轉就要動。

腦袋跟身體,動跟靜的動態平衡至爲重要,不能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