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內陸開放高地
來源:經濟日報
在地理版圖上,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承東啓西,連南接北,猶如國之“脊樑”,以全國約十分之一的國土面積,承載了約四分之一的人口數量,創造了約五分之一的經濟總量,在區域發展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是黨中央立足新發展階段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從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座談會到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從八點意見到六個方面的工作部署,時隔5年的兩場座談會,承載着黨中央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的戰略考量。
5年間,中部地區經濟總體平穩,創新發展動能不斷增強,產業結構加速升級,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發展站到了更高起點上。同時也要看到,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仍面臨困難和挑戰,需要中部地區結合自身優勢、扛起主體責任,奮勇爭先,挺起高質量發展的脊樑。
產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支撐。中部六省科教資源集聚,有8萬餘家高新技術企業、700多所高校,在校生佔全國的30%。中部地區要立足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做大做強先進製造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佈局未來產業,開闢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打造新質生產力培育和發展的關鍵戰場。一方面,通過新技術、新材料賦能,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另一方面,重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中部地區要實現崛起,一大關鍵就是真正將區位優勢轉化爲發展優勢,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內陸開放高地。強化大通道格局,進一步做好“通”“同”“統”文章,切實推進基礎設施“硬聯通”、公共服務“軟聯通”、生態環境“綠聯通”。建立健全區域內省際合作機制,提升區域協同發展水平,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推動各種生產力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更好參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中部地區還應主動融入區域重大戰略,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互促共進,共同奏響區域協調發展的“協奏曲”,讓發展的質量更高、成色更足。
新時代的中部地區,飽含着壯志雄心,孕育着無限生機。衆人拾柴火焰高,期待中部六省互通互融,相向而行,向“新”崛起。(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