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偉分享 | 學以致用​:嘗試在KIMI上問如何上“匆匆”

受邀在7月27日昆明的“中小學名師培養與成長專題論壇”上交流,下午我講“教師思維改善與專業成長”,上午我聽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張廣錄老師講“生成式AI賦能教師專業成長”,聽到了很多好東西。一方面對浦東人工智能運用於課堂有了濃厚的探究興趣,計劃下學期抽出時間去現場學習一下(已向王麗琴老師表達意願),另一方面是將張老師分享的東西用一用。

張老師認爲: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回答是提問人的鏡式反應,你問的質量決定答的質量,你問的精準他就答得很精準;問的時候,可以參考這樣一些角度:角色定位,背景說明、期待目標、任務限制、目標文章。

學以致用,今早起來,就KIMI平臺,我做了這樣一些設問:

我的第一問:“我是一位新任教師,需要在學校的新教師展示課上執教《匆匆》第二課時,請提供一篇參賽的教學設計。”

KIMI迴應: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著名散文,以其深刻的情感和優美的語言,表達了對時間流逝的感慨。以下是一篇針對《匆匆》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草案,您可以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和學生特點進行調整和補充。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導入(5分鐘)

新課呈現(15分鐘)

深入理解(15分鐘)

拓展應用(15分鐘)

總結反饋(5分鐘)

作業佈置

教學反思

這份教學設計只是一個大致的框架,您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自己的教學風格進行調整。希望對您的教學有所幫助!

我的第二問:“我是一位有經驗的正高級特級教師,要在名師展示課上執教《匆匆》第二課時。請設計和提供一份教學設計。”

KIMI迴應:

作爲一位經驗豐富的正高級特級教師,您的教學設計應該體現出深厚的教學功底和對教材的深刻理解。以下是一份針對《匆匆》第二課時的高級教學設計草案,您可以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和學生特點進行調整和補充。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導入(5分鐘)

新課呈現(20分鐘)

深入分析(20分鐘)

拓展應用(15分鐘)

總結反饋(5分鐘)

作業佈置

教學反思

這份教學設計旨在通過深入的文學分析和創造性表達,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希望這份設計能夠爲您的名師展示課提供一些啓發和幫助。

我的第三問:我是一位有經驗的正高級特級教師,要在名師展示課上執教《匆匆》第二課時。請設計和提供一份教學設計,注意參照陳大偉老師執教《匆匆》的教學定位和思路。在生命中留下“痕跡”——執教《匆匆》斷想 陳大偉 曾經觀察一位老師教《匆匆》,課堂上,有一個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老師,在課文裡有‘我留着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着像遊絲樣的痕跡呢’的句子,這裡的‘痕跡’是什麼意思?” 我是主張觀課議課的。什麼是“觀”呢?宋代哲學家邵雍在《觀物篇》中說:“夫所以謂之觀物者,非以目觀之也;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也;非觀之以心,而觀之以理也。”以目觀物見物之形,以心觀物體物之情,以理觀物察物之性。真正的“觀”就不只是用眼睛看,用耳朵聽,而且要用心靈感悟和體驗,用頭腦思考和判斷,佐藤學說:“必須讀懂看起來單純的事件背後所隱藏的複雜性。”讀懂課堂一方面需要發揮教學洞察力讀懂課堂上的事實和現象,另一方面,需要發揮教學想象力,就是要想一想“如果我面對這樣的情形,這樣的問題,我該怎麼辦?”可以說,觀課中的洞察力是爲了認清現在,觀課中的想象力則是爲了創造未來。這樣,當課堂上學生提出“什麼是‘痕跡’”的問題以後,我一邊是觀察執教者的教學行爲,教學效果,嘗試理解她的進行追求和動機;一邊是設想“如果在課堂上,學生也向我提出這樣的問題,我該怎麼辦”。第一節觀課,第二節我們一起議課。在議課中,我不是用“我建議你怎麼辦”去試圖改造別人,替別人的教學做主;而是以“這個地方如果我來教……”的“同在共行”的姿態交流。在我說了幾次“這個地方如果我來教……”後,授課教師(我的一位朋友,她知道我願意上課)就說:“陳教授,我知道你是能夠上課的,你說的那麼多‘假如我來教’,我覺得很有意思,我們很想看一看。乾脆給我們上一節怎麼樣?我們可以給你留一個班,你什麼時候準備好了,你就來上。”我一想有道理,我不能光說不練,也不想以後找機會再來這所學校上課。在接下來的第三節、第四節,我用兩課時的時間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了《匆匆》。第三節,我主要引導學生認識生字,熟讀課文,並就句子、情感、寫法和同學們一起進行了初步的討論,重點體會第三自然段寫法和味道。第四節開始,我請同學們仔細讀一讀課文,勾畫出自己還不理解的句子和詞語與大家交流。第一位同學提出的問題是“‘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中的‘他們’是誰”?這是一個我沒有想過的問題,而且也不好處理,我想,課堂上不僅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勇氣,而且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問題先自行思考一番的責任。於是先聽一聽他自己的意見:師:你猜想一下,認爲這裡的“他們”可能是誰?生1:我想應該是父母吧?其他同學:不對,父母知道我們何時出生,他們也不知道何時死亡。師:爲什麼說不對?生2:父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生,對我們什麼時候死,他們是不知道的。師:那你認爲這裡的‘他們’是誰?生2:可能是上帝。生3:不對,中國是閻王爺。(生笑) 師:也許吧!【反思:這裡地方用“也許”我以爲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一方面對這個問題現在一時也說不清楚,說不清楚就不說清楚,不說清楚反而有利於埋下探究的種子,說不定有學生就會想“這麼重要的問題還沒有人解決,我來想一想”,由此研究“人從哪裡來”、“人到哪裡去”、“人的生存和死亡時怎麼一回事”等問題,這可能讓有興趣的學生走上成爲哲學家、宗教家和神學家的道路。在2010年,曾經發生過多起窮兇極惡者傷害幼兒的事件。悲痛和憤怒之餘,我禁不住想,遏制惡念的力量一是法律,二是道德,三是宗教。當法律的力量和道德的力量對這些窮兇極惡之徒失去制約作用的時候,有了宗教,是不是可以多了一種制惡的力量?社會是不是可以多一種導致和諧的途徑?這樣一想,更覺出沒有簡單否定學生猜想“上帝”和“閻王爺”很有必要。】 第二位同學提出的問題就是“文章中,有兩處提到了‘痕跡’,‘痕跡’是什麼意思”。因爲早有準備,內心不慌。圍繞這個問題,後面的教學進程大致如下:師:痕跡是什麼意思呢?先請大家查一查字典,看一看是什麼意思?(生查字典並交流) 師(在教室裡走了幾步,看着腳下):下雨天在泥地裡,如果我走過,我留下的腳印就是—— 生:痕跡。【反思:當時覺得自己很不錯。後來想一想,覺得不理想。爲什麼非要自己做?完全可以讓學生用一個東西在紙上畫過,讓他們知道這也是痕跡似乎更好】 師:那文章的“痕跡”是什麼意思呢?有一位著名的相聲演員,說了一段非常有名的相聲“逗你玩”,你們知道他是誰嗎?生:知道,馬三立。師:那你們知道他爲什麼取名馬三立嗎?生:不知道。師:有一次,一位記者去採訪馬老先生,問他的名字“馬三立”是什麼意思。馬老先生說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 (板書: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說法,選這個名字,是期望自己能夠成爲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立德、立功、立言是做出大貢獻、留下大痕跡。可以說,“逗你玩”就是馬三立先生在生命活動中留下的痕跡,這也是文本中痕跡的意思。師:我們來看第一段:“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大家讀一讀,想一想這幾句說明了什麼?生(讀和交流):說明它們有再生和重複出現的本領和現象。師:燕子、楊柳、桃花可以再現和再生。想一想,人能不能夠“再生”?生:不能!師(堅定地):我認爲能!(同學們很吃驚) 師:“逗你玩”。(生哈哈大笑) 師:大家是不是以爲我在逗大家玩?我要告訴大家,老師沒有逗大家玩。你看,馬三立先生死了,他的作品留了下來,當我們聽到“逗你玩”的時候,當我們用他的語氣說“逗你玩兒”的時候,你會不會想起他?生:會!師:你看,我們這不就喚醒了他嗎?他不是就在我們心中再生和再現了嗎?想一想,我們可以怎麼再生?生:留下痕跡!師:對。可以說,留下痕跡在另外一種意義上,也就獲得了重生。現在請大家讀一讀第二自然段。生讀: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裡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師:想一想,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也就是沒有留下什麼?生:痕跡。師:在意識到過去的生命沒有留下痕跡的時候,作者的心情是什麼?生:頭涔涔而淚潸潸 師:這是心情嗎?生交流後回答:心情後悔,緊張,害怕 師:對,因爲沒有留下痕跡,作者對過去的生命感到後悔,對未來感到緊張…… 過去的已經過去了,現在我該這麼辦呢?認真讀一讀第三段,想一想作者想幹什麼?生讀並回答:想挽住過去的時光。師:能挽住嗎?生:不能。師:渴望挽住又不能挽住,這該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帶着你體會到的心情,大家再讀一讀第三自然段。(生再讀第三自然段) 師:現在來看第四自然段,這一段幾乎都是問句。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其他同學可以想一想作者的用幾個問句想說什麼?(生讀,但學生對問題一時無法回答) 師:大家可以討論討論,討論的時候要結合前面幾個自然段一起考慮。生討論並交流,師引導學生認識到:時光匆匆,是留不住的。怎麼辦呢?不能白來一遭,要爲生命留下痕跡。師:現在大家讀一讀最後一個自然段。然後想一想,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生交流後,師引導:是因爲過去沒有留下痕跡,如果留下痕跡,過去的日子就可能在回憶中被喚醒。…… (臨近下課) 師:現在大家閉上眼睛想一想,我們一起上了兩節課,度過了80分鐘,我們留下了什麼痕跡呢?如果你什麼也沒有留下,我要說,你白來了一遭。…… 後記:這一課是被那位小學教師逼上去的,現在我對這位老師的逼心懷感激。我常給老師們說:“不要只把文本當成教育學生的資源,你首先要用文本教育好自己,如果你自己被文本感動了,你就可能對文本充滿感情,你就會對用文本教育和影響學生充滿期盼,教學中也就有了渴望和激情。”在觀課和教學中我對《匆匆》有了什麼新的認識呢?過去自己讀《匆匆》,理解的是對時光逝去而無法留它的無奈,和對已逝日子的深深的留戀,心中總是免不了濃濃的惆悵和淡淡的悲愁。這次由“痕跡”入手,忽然獲得了一種新的啓示:時光過得快,留是留不住的,與其惆悵和留戀,不如“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腳印”(朱自清《毀滅》)留下痕跡。下課後,再查找相關資料,我注意到,朱自清在《給俞平伯的信》中說:“生活中的各種過程都有它獨立的意義和價值——每一剎那有每一剎那的意義與價值!每一剎那在持續的時間裡,有它相當的位置。”俞平伯曾經這樣評論:“這種意想,是把頹廢主義與實際主義合攏來,形成一種有積極意味的剎那主義。”這種剎那觀“在行爲上卻始終是積極的,肯定的,吶喊着的,掙扎着的。”這裡有對過去的惆悵,但更多的是對未來的積極主動。可以說,在時光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死,但我們又渴望“不死”和“永生”。“不死”和“永生”的一種方式就是在生命中留下“痕跡”,所謂“遺表不隨諸葛死,離騷長伴屈原生”。這樣,對於文中最後一句“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似乎也就有了答案:不復返的原因在於沒有留下痕跡。我們的童年一去不復返了嗎?沒有,我們常常憶起童年的故事,童年留下的痕跡使我們找回童年。我們的昨天不在了嗎?也不是,我已經把昨天有意義、有價值的事珍藏在自己的腦海裡。有一首《最浪漫的事》,有這樣的歌詞:“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留到以後坐着搖椅慢慢聊。”聽着熟悉的旋律,我常想當教師最值得留待以後慢慢聊的故事,那就是曾經在課堂上留下“創造和超越”的故事。我教學故我在,我創造故我在。

KIMI的迴應是:

根據陳大偉老師的教學定位和思路,我們可以設計一份針對《匆匆》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重點在於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激發學生的思考,並在教學中留下深刻的“痕跡”。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導入(5分鐘)

新課呈現(20分鐘)

深入分析(20分鐘)

拓展應用(15分鐘)

總結反饋(5分鐘)

作業佈置

教學反思

這份教學設計旨在通過深入的文學分析和創造性表達,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同時,借鑑陳大偉老師的教學理念,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留下自己的“痕跡”,實現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希望這份設計能夠爲您的名師展示課提供一些啓發和幫助。

KIMI同時建議再問:“在教學《匆匆》時,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痕跡’的深層含義?”

問過以後,KIMI這樣迴應:

在教學《匆匆》時,引導學生理解“痕跡”的深層含義是教學的關鍵。以下是一些具體的方法和步驟,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這一概念:

1.情境導入

2.文本分析

3.字典查詢

4.實例演示

5.文學手法講解

6.角色扮演

7.創意寫作

8.反思與總結

9.課後延伸

通過這些方法,學生不僅能夠理解“痕跡”在《匆匆》中的深層含義,還能夠將這一概念與自己的生活和成長聯繫起來,形成更深刻的認識和感悟。

儘管也有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總體厲害厲害!

馬上要要在西安上課,匆匆分享。

在從貴陽飛西安的航班上,拍到一點西天的晚霞,放在這裡:

人物介紹 | PROFILE

陳大偉

教育學教授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長

中陶會新教育分會副理事長

重慶當代教育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西部名師名校網”總監

“教師培訓理論與實踐”方向國培專家

主要研究方向:教師教育與教師專業成長,課程與教學改革,觀課議課與教師幸福。現已出版《幸福教育與理想課堂八講》《觀課議課與教師成長》等26本著作,多次獲省市教學成果和社會哲學成果獎。

本文來源:本文綜合自微信公衆號成都陳大偉,作者:陳大偉,原文有刪改。分享此文,旨在傳遞更多信息,提供內容參考。若有來源標註不當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請及時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