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缺工時代 日本研究「慣老闆」、血汗企業難以生存
臺灣缺工嚴重,包括營造業、服務業、旅宿業、客運業等,都出現人力不足的情況。記者陳正興/攝影
臺灣缺工嚴重,同樣有高齡化、少子化問題的日本,也有嚴重的缺工問題。但缺工問題能靠引進外國人力解決嗎?商周出版社引進根據日本Recruit Works研究院報告完成的話題新書「大缺工:身兼多職、技能失傳、倒店危機,如何因應數十萬人才缺口?」報告指出,缺工只是表象,反映出來的深層問題是產業結構發展失衡,以及工作型態亟需轉型,光靠找新的勞力來源並不足以應付。而「慣老闆」與黑心企業若不改善讓員工身心俱疲的工作方式與業務,在「大缺工時代」將無法找到足夠人力。
臺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指出,日本比臺灣更早面對高齡化和少子化,書中提到的許多日本缺工問題,臺灣未來也會面臨。日本七年前曾出版一本話題作「絕望工廠 日本:外國留學生與實習生的現代奴工實錄」,指出日本大量招攬外國學生,其實是讓他們晚上到便利商店等缺工產業工作,讓日本年輕人都不想做的苦勞,由外籍留學生、實習生來扛,正是臺灣近年發生的亂象。
日本跟臺灣一樣,在營造業、物流業、餐飲業、教師、長照業出現人力不足。Recruit Works研究院針對缺工問題進行調查,去年發表「未來預測二〇四〇年一一勞動力供給受限的社會即將到來」 的報告 ,估計2040年,日本勞動力將短缺1100萬人,震驚日本社會。「大缺工」一書由Recruit Works研究員根據報告撰寫成書,可以給臺灣社會作爲參考。
當人力不足時,政府往往會討論三個方案:銀髮族、女性和國際勞工。但「大缺工」認爲,許多缺工的行業都是因爲有太多冗贅業務,如護理業和和教師有太多雜務,因此無法吸引年輕人加入,必須從產業結構上做根本改革。Recruit Works研究院曾做企業員工調查,發現百分之十五到十六左右的業務是多餘的。如果一週工時是四十小時,便有六到七小時浪費在沒有意義的工作之中。如果能減少這些冗贅業務,便能減少人力需求。
AI可以協助人類減少冗贅業務、彌補勞動力不足嗎?此一報告認爲答案是肯定的,但使用者必須改變想法,從「沒有人,所以改由機械負責」改成「在機械的輔助之 下,人類可否進一步發揮潛力。」去年日本五家便利超商與目本經濟產業省發表宣言,希望在二○二五年之前,所有便利超商品都能貼上無線射頻識別,以利推動無人結帳系統,此一系統使超商減少三分之一的人力需求。但這不代表便利商店不需要人類員工,而是希望透過AI減少的勞務,讓超商員工節省勞力做其他無法被機器取代的工作。
「大缺工」也指出,在勞動力缺乏的年代,勞工和僱主的角色可能會產生微妙的翻轉。企業爲了爭取年輕人加入,必須提高薪資和減少無謂的工作、提供職場支持;此外還必須創新工作方式,包括增加遠距工作等適合新世代價值的工作形式。企業必須明白,「黑心企業」在勞動力短缺的年代將無法生存,也不能再以傳統企業的思維對待員工。而政府必須協助企業進行「冗贅改革」,打造同時兼顧生活和工作的職場。
孫友聯認同「大缺工」的論述,認爲缺工的根本問題在於僱主不肯改變職場生態,包括提高薪資和減少冗贅業務。他以護理產業爲例,臺灣有卅萬人領護理師證照,卻只有十九萬人執業,「缺工」的關鍵不在於高齡化或少子化,而是職場無法吸引人才,旅宿業的缺工也是如此。他認爲政府應該要有更堅定的薪資政策,如引進國外勞工也必須「同工同酬」,在這樣的基礎下,才能知道產業需要引進外籍勞工是缺乏本國人力、還是老闆想省錢請廉價移工?
孫友聯表示,廿年前找不到正職的「派遣員工」在日本出現許多問題,但隨着缺工嚴重、許多行業連正職都找不到人,派遣業已不再是社會問題。臺灣有一段時間曾流行批判職場新人的「草莓族」,如今聽到的都是批評企業主的「慣老闆」,此一反轉象徵職場生態的轉變。在「大缺工」的「事求人」而非「人求事」的時代,企業主的心態必須調整、打造能吸引年輕世代的職場環境。政府也必須徹底檢討移工政策,才能吸引國際人才的加入;否則在各國搶爭國際勞工的情況下,低薪過勞的移工政策又如何找到長久的補充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