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澳門博物館 探索文史風貌
澳門博物館於1998年落成與開幕之後,舉辦各式展覽展示與介紹澳門歷史與文化。(李侑珊攝)
坐落在澳門著名的歷史遺蹟大炮臺之上的澳門博物館,爲展示澳門歷史及民俗的城市博物館,1998年落成與開幕之後,舉辦各式展覽展示與介紹澳門歷史與文化,包含模擬街區、克拉克瓷及民國時期文獻等重要館藏,也不定時舉辦親子工作坊,盼透過多元互動方式,加強與引導當地民衆與遊客對澳門文史的認識。
澳門博物館坐落的大炮臺,於17世紀初由耶穌會會士興建,在長達3個多世紀當中,一直是澳門防禦系統的重要核心。大炮臺過去長期被列爲軍事禁區,直到1965年軍營改建成氣象臺之後,纔開放爲旅遊區。
澳門博物館由葡萄牙建築師馬錦途設計,在1996年9月動工興建,於1998年4月18日落成開放,其所在地的大炮臺,以及毗鄰的澳門著名景點大三巴牌坊(聖保祿教堂及學院遺址)等所組成的澳門歷史城區,在2005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文化名錄。
論及澳門博物館的建築,在馬錦途的巧思下,沒有做出過多改變,讓全館能以最大限度保留大炮臺原有樣貌與地貌。而澳門博物館主要分爲3個部分,包含:澳門大炮臺的博物館展覽大樓、大炮臺南門外的大炮臺迴廊展廳和北面山丘的博物館行政大樓。
常設展則囊括澳門當代特色,以澳門前瞻爲展題,介紹當代澳門的各方面發展;澳門民間藝術則是包含民俗與傳統,並展示澳門不同的文化題材,如傳統節慶、日常生活、傳統手工藝和典型行業等,以及介紹澳門地區文明起源和沿革。
館方表示,爲加強展覽與民衆的互動,除了不定時舉辦親子工作坊,也積極推廣線上VR展覽,盼透過結合線上與線下多元互動方式,加強與引導當地民衆與遊客對澳門文史的認識。
在館內諸多館藏中,以明代萬曆至崇禎年間生產的外銷青花瓷「克拉克瓷」,爲遊客來訪必看的展品。
據館方介紹,「克拉克」一詞源於16至17世紀歐洲人對葡萄牙航海大帆船的稱呼,這種大帆船常運載中國生產的瓷器到歐洲銷售,因此歐洲人將這些瓷器稱爲「克拉克瓷」。在澳門龍嵩街及聖保祿學院遺址等多個地點出土的「克拉克瓷」碎片,代表澳門曾是東西方瓷器貿易的重要中轉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