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教育系統“內循環” 深圳開放社會科教資源豐富中小學課堂

中青報·中青網 記者 劉芳

“教育沒有旁觀者,今天我們做一個全新的嘗試,把社會各界的力量擰成一股繩,把各方面的資源聚集起來,實現運營需求和運營資源的有效匹配,共同構建一個協同開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教育新生態”——2月20日到22日,深圳舉辦的“科學教育•社會協同”資源對接交流活動向全社會發出倡議。

記者瞭解到,面對全球科技競爭和人才培養的新形勢,深圳率先打破教育系統“內循環”,開放了全市政府部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小學以及科技企業等90餘家單位科教資源,以科學教育爲突破口,創新打造“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多元參與”的教育資源對接新平臺,助力深圳打造“以萬物爲教材、把世界作課堂”的教育新生態。

(小標)“每週半天計劃”學校已升至100所

2024年9月,深圳就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試點開展“每週半天計劃”。記者從此次活動中獲悉,目前已經有100所學校加入該計劃試點。

深圳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副主任鍾質表示,深圳目前已經有很多學校開始實行“每週半天計劃”,“這半天去哪裡?學什麼?這與我們團屬陣地常態化開展的青少年校外實踐活動有區別。以活動中心爲例,我們以課外實踐爲主,活動主體以家長帶着孩子的親子活動和主題活動爲主,接下來要增加由學校帶領的整班制活動,就會帶來一些新的變化,不僅對我們活動舉辦單位提出了新要求,對課程的深度、廣度和組織形式都提出了新要求”。

鍾質也告訴記者,通過這次資源交流對接活動,就是爲了應對即將到來的校外課程的全市統籌和安排,“通過資源統籌,更科學、有效地整合對接,實現宮校聯動”。

(小標)114個優質校內場館資源學校“一校一館”開放共享

當天交流活動上,深圳明德實驗學校等12所中小學校長代表宣讀“一校一館”共享承諾,與全市中小學校共享優質校內場館資源。首批將有114個“一校一館”開放共享。

作爲“每週半天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圳市教育局從2024年起推進“一校一館”建設,計劃用三年時間,爲全市每個公辦中小學校(含校區)打造一個以上特色教學場館空間,面向全市師生開放共享。深圳明德實驗學校就是其中之一。

“學校不是孤島,教育沒有圍牆。‘一校一館’行動,旨在開放和共享學校的場館資源,實現互助共贏。這是學校資源的一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們城市教育的一場共同體實驗。”深圳明德實驗學校(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魯江說。

他表示,該校不僅將對外開放智能製造空間、互聯網創新空間等多個場館,還將提供航空航天等一批優質課程,確保讓學生們“學有所得”。

除此之外,深圳已有779所學校全面推行“每天一節體育課”,下一步,將通過“三個1000”建設(1000個校外基地、1000個學校場館、1000個科學小屋),讓學生打破學科壁壘,從課本走進科技前沿,推動全社會協同育人。

(小標)最好的社會科教資源向中小學生開放

此次資源對接活動,全市各單位拿出了最好的科教資源向社會開放,爲全市中小學生提供校外課堂。

深圳1800個黨羣服務中心打造的科教體驗中心,1000個文體場館、1320個公園、2500公里綠道都成爲了中小學生的校外課堂。深圳17所高等院校和近百所科研院所整合40個省級以上高水平學科、690個市級以上科研平臺、1300餘名國家級高層次人才等優質資源,打造一批面向全市中小學校的科學教育高端校外基地和優質課程體系,圍繞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前沿交叉領域,向全市中小學生共享科教資源庫,讓深圳中小學生提前觸摸到科研的“星辰大海”。

深圳市城管局垃圾分類中心主任樑治宇告訴記者,通過這次交流對接活動,城管部門將所有的資源清單都梳理了一次,可以跟更多的學校和孩子們進行直接的對接,就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好這些資源,讓深圳的每一個公園、每一個垃圾分類甚至每一棵植物都能成爲教育的場域和風景。

樑治宇告訴記者,深圳有1320個公園、2500多公里的綠道、300多公里的鯤鵬郊野徑,全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5%。“其實我們在城市裡長大的孩子,很多都感受不到鳥叫蟲鳴、聽不到風吹過的聲音,當孩子們看到深圳園博園裡的青磚綠瓦,就知道生活在古代的人住的房屋是怎樣的古建築,走出來才能知道書本中的文字現實中是什麼樣子,書本上的東西會變成你的味覺、嗅覺、視覺和觸覺 ,記憶會更深刻,理解會更深。”

深圳技術大學教務部兼招生辦主任劉宏偉告訴記者,該校之前就開設了涵蓋前沿科技、先進技術熱點的活動和講座,在中學課堂備受歡迎。這次交流活動現場帶來的炫酷賽車、先進技術產品,都是學生自己動手做的,更貼近中小學生的喜好和認知,他們之間的交流會更順暢。“之前都是點對點的交流,這次活動以後,會通過這樣的橋樑變成多對多的溝通,就會更有效率”。

“如果中小學生通過參加我們的課程、實踐活動,能讓他們在心中埋下科學的種子,我覺得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劉宏偉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