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公司集體入場,觀衆更專業:人工智能落地到各行各業|WAIC觀察

7月6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2024 WAIC)落下帷幕。今年大會展覽面積超5.2萬平方米,500餘家知名企業超1500項展品參展,50餘款新品首發首秀,均達歷史最高。據官方統計,截至7月6日下午2點,大會線下參觀人數突破30萬人次。

從界面新聞在現場的觀察來看,今年WAIC格外火爆,AI已經燃起了一把創新之火。而和往年相比,這把火更多地走向具體的場景之中,並且蔓延至各行各業。

除了往年都有的智能駕駛等展區,今年大會將“人形機器人”產品聚集在展館,成爲吸睛的主角。在諸多論壇中,AI依然是一切討論的關鍵詞,但“應用”已經成爲大咖們反覆提及的重點。參展的觀衆關注AI,但更關注大模型到底是什麼;互聯網和硬科技領域的大廠依然搭起最大的展臺,但更想要展示落地的產品。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可以被當成觀察AI行業發展的窗口和縮影。今年大會上,人工智能大步走向“應用”,階段性成果已然顯現;而在和現場的展商與觀衆深度交流之後,我們也看到一些不同於以往的改變。

展館產品更多,比過去更“落地”

每年展會必不可少的是產品展示和互動體驗,但相比往年,AI的落地展示更加實際和多元。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百度董事長李彥宏就在產業發展主論壇上李彥宏呼籲大家關注“應用”,他表示,“沒有應用,光有基礎模型,不管是開源還是閉源都一文不值。”

展商也的確是這麼做的——將應用當作比拼的重點。一位互聯網從業者在逛完展區後總結稱,今年明顯感覺廠商比去年更成熟,從展臺的設置就能看出,大家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思考的路線也更清晰。

去年WAIC已經將大模型、AI for Science、通用智能體等話題囊括其中,而到了今年,大模型和應用成爲最受人關注的兩大關鍵詞。

從觀衆的體感來看,AI產生的應用更加多元和直觀。

一位連續兩年前來觀展的科技行業從業者稱,今年最明顯的感受是,大模型的應用價值開始被廠商用更多樣的方式挖掘出來了。“作爲普通用戶,我過去對AI 1.0的感受其實是不直觀的,但是現在AI 2.0對用戶的助益是肉眼可見的,有種空中樓閣走下雲端的觀感。”

今年,WAIC選出的“鎮館之寶”也突出了應用二字:包括商湯科技首個面向消費端用戶的可控人物視頻生成大模型Vimi、阿里雲AI編程助手通義靈碼、支付寶智能助理、智譜AI基座大模型、特斯拉賽博越野旅行車、聯想YOGA Book 9i筆記本、智能飛行器等。無論是騰訊展臺的“數智人”還是螞蟻集團展臺的“AI咖啡”,各家廠商都使盡渾身解數,讓觀衆切身體會AI如何產生應用價值。

從行業的角度而言,人工智能的落地方向也更加明確。

以機器人領域爲例,去年大會展出了20多款智能機器人,今年大會展館則新設機器人專區。展區中有25款是人形機器人,包括特斯拉第二代Optimus、傅利葉展出了商業化量產的GR-1人形機器人、星動紀元全尺寸人形機器人等等。

其中的邏輯或在於,基於人形機器人的具身智能成爲AI行業關注的落地熱點。據界面記者瞭解,今年大會現場發佈的多款人形機器人原型機型中,部分已經進入小批量量產生產。

新選手來了:大模型明星公司登場

在常年參展的廠商中,螞蟻集團、阿里巴巴、騰訊、商湯和科大訊飛等公司都會搭建面積最大的展臺。今年,片區來了新鄰居——多了幾家新晉大模型廠商。

事實上,去年人工智能大會就將大模型作爲主題之一,但當時的關注度仍集中在大廠和AI公司發佈的大模型。今年,階躍星辰、MiniMax、智譜AI、百川智能、面壁智能等獨立大模型公司都搭建了不小的展臺。

這些明星公司的參與印證了過去一年AI領域的生態發展。大廠躬身入局的同時,初創大模型公司發佈的產品也吸引了外界的目光,甚至獲得了更高的關注度。就在去年下半年,上述參展廠商中的智譜AI、百川智能頻繁宣佈融資消息。

時隔大半年,大模型行業的競爭愈發激烈,廠商開啓價格戰,資本的熱情也在消退。今年人工智能大會上,MiniMax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閆俊傑在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時表示, “未來全球只會剩下5家大模型企業。”

或是這種競爭形勢,讓首次參展的大模型廠商格外努力。階躍星辰首次重點展示了面向C端(用戶)的自研大模型應用產品智能助手“躍問”和AI開放世界平臺“冒泡鴨”。百川智能將主攻的AI醫療業務作爲展臺重點,向觀衆展示如何使用AI健康顧問產品。號稱對標“OpenAI”的智譜AI,則打造了“智譜小鎮”,試圖將所有的產品能力放入展臺。

也有一些首次參展的公司,將WAIC當成最新產品的展示地,以此擴大自身在AI領域的聲量。

第一次來到WAIC的穹徹智能是一家於2023年11月成立、專注於具身智能的公司,初創團隊是非夕科技CEO王世全和上海交大教授盧策吾等。盧策吾曾是著名AI學者、斯坦福教授李飛飛教授團隊成員,今年大會他也來到了現場。從現場來看,他們所展示的能“疊衣服”的機器人吸引了衆多圍觀的羣衆,團隊工作人員持續和觀衆講解其中的原理,甚至解答“具身智能”是什麼。

對於這些做技術研發的初創公司來說,其技術能力必須落地到具體場景中,通過此類展示,才能讓外界瞭解自身業務。

來自杭州的企業小影科技成立於2021年,但今年首次參加WAIC。在參展的同時,他們在大會發布了第一個To B(企業端)產品,爲服務於出海生意的AI平臺。在此之前,公司主要做C端創作軟件。展臺工作人員稱,首次參展的他們選擇了場地不大的標展區域,雖然展臺位置不大,但前來問詢合作機會的人並不少。參展WAIC,算是公司佈局B端品牌的第一個大動作。

新選手的參與印證了人工智能領域愈發多元的生態發展趨勢,而讓更多創業公司找到機會,也是大會舉辦的意義。據官方統計,今年大會共對接132個採購團組,形成126個項目採購需求,預計意向採購金額150億元,推動24個重大產業項目簽約,預計總投資額超400億元。

體驗之外關注技術,觀衆更“專業”

當界面新聞問起現場觀衆如何使用AI時,不少人已經有了具體的答案。以往,更多觀衆只是帶着好奇,探尋AI如何進入自己的生活。而參觀人數超過30萬人次的數據,更加印證了觀衆對於AI的熱情。

和往年相比,抱着“學習”心態和有明確目標前往大會的觀衆更多了。正值暑假期間,有家長帶着孩子前來參觀,在一些公司的互動區域,工作人員爲其講解原理;此外,不少公司也組織了參觀團來到現場。

最多的還是從業者和投資人。一位AI創業公司展臺的工作人員告訴界面新聞,7月5日上午前來展臺參觀的觀衆中,80%都是投資人,詢問的問題關乎技術和應用場景。一位關注算力的投資行業人士告訴界面新聞,她關注大會的原因也是想要看一看行業如何看待熱點話題,特地報名了幾場論壇“加班”去聽。

一位參展多次的展商工作人員稱,今年來展臺的人很多,除了媒體、行業上下游人士,還有許多尋求合作的人。在多次交流中,他的感受是,經過一年的打磨,大家對於AI的理解更加深入。並且,除了體驗,不少觀衆希望交流一些技術上的細節,明顯感覺問題很專業,甚至會非常刨根問底地問大模型和技術結合的細節。

從這場大會反映出的熱情和成果來看,人工智能的狂歡已經蔓延至各行各業。仍需強調的是,在AI加速發展的同時,也有一些倫理問題值得關注,這也是今年大會重點討論的話題之一。

在今年的大會上,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首席科學家周伯文提出了探索“人工智能45度平衡律”的技術主張。他坦言,AI發展是失衡的,AI模型安全遠遠落後於性能,失衡的背後是兩者在人才密集度、商業驅動力、算力投入度上的巨大差異。長期來看,人工智能要大體上沿着45度安全與性能平衡發展,短期內可以有波動,但不能長期低於45度,也不能長期高於45度,這會阻礙技術和產業應用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