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臺灣》那些年我所領略的臺灣(下)

排隊也是臺灣做得非常好的地方。(資料圖片)

基於以上的信念,在臺灣的時候,會有以下的現象需要特別留意:其一,跟臺灣人聊天,談到「臺灣同胞」、「兩岸一家親」、「我們中國人」等語句,藍營人士會接受,但如果說給綠營人士聽,場面會比較尷尬,尤其對着一羣臺灣年輕人講。其二,即便一個極端的臺獨分子,跟你來往時也會非常禮貌。在他的社交平臺上可能天天諷刺中國,但不一定針對個體或普通人民。所以也不用在意對方持有的觀點,大方交流就行。

其三,臺灣社會的抗議活動真的很多,不過並不會太亂。大家已經形成了一種表達訴求的成熟方式,比如先申請街道使用權,在規定的時間內喊一喊,喊完就散場,不衝突也不留下垃圾。最有趣的現象是,支持統一的一羣人和支持獨立的一羣人,會隔着一條街互相喊話,喊完大家各自回家做飯。五星旗和臺獨旗同時飄揚,畫面錯亂而又和諧。

簡而言之一句話,臺灣這個社會什麼話都能講,聽到了「奇怪」的話,習慣就好,不必害怕任何實質性的攻擊或傷害。

臺灣人的社會面貌

臺灣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破破舊舊。臺灣最大的城市臺北,號稱是國際化大都市,沒有多少高樓大廈,有的只是低矮老房子,還有很多違章加蓋的鐵皮屋。整個臺北最高的樓是101大樓,有趣的是,從臺北的任何一個地方,幾乎都能看到這棟大樓,就足以說明,臺北的房子有多麼低矮,臺北的市區有多麼小。在臺北街頭,很多是陳舊的二手汽車。街頭最多的是機車,就是小型摩托車,紅燈一過,大量機車有如過江之鯽呼嘯而過,成爲街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但慢慢地,可以感受到臺灣社會人情的溫暖。不僅僅是軟綿綿的臺灣腔讓人聽了沒有那麼兇巴巴的感覺,還在於每個陌生人營造的一種熱情、禮讓、謙和的感覺。「你好」、「謝謝」、「抱歉」,是隨時可以聽到的詞語,只要有人際的互動,那就一定會用到這些禮貌詞語。

最值得一提的是臺北的捷運,方便之極超乎想象,基本半小時車程就可以到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臺灣坐火車很流行區間車,也就是現在大陸推行的城際列車,隨時刷悠遊卡隨時走,不限定座位,班次也很頻繁。

從整個社會來說,臺灣的生活節奏比較慢,呈現出一種小確幸的感覺,而臺灣普通人也給人「傻白甜」的單純感。臺灣年輕人談論最多的是社會事件、旅行見聞、生活感受等等,雖然臺北的房價也接近上海,但臺灣年輕人好像並沒有特別爲之所困。大學生延畢、出國交換在這裡也很普遍,我曾認識一位大五的延畢生,突然發現自己喜歡醫學,於是重新去考大學。

臺灣社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弱勢羣體非常尊重和關注。除了多如牛毛的社會團體不斷組織關懷弱勢的活動和捐贈,還有每個個體對弱勢羣體的幫助。在街頭,殘障人士出行,若是上公車,司機甚至還會幫忙擡輪椅。一些社會組織還會幫助一些智力缺陷人士培訓再就業,做一些簡單手工品出售。

另外想提的是,在臺灣見到名人的機會非常多,影視明星、文化名人,甚至是馬英九、蔡英文這類政治人物,也能透過他們頻繁的公開行程見到面。

人人平等的社會觀念

其實臺灣社會一切現象的原因,可以大概總結爲人人平等的社會觀念。其背後,是每個人的想法和行爲方式都會被尊重,人們比較容易接受別人的不同,若是帶着奇怪的眼光看待不同的人事物則被認爲欠缺禮貌,人們也不會要求別人跟自己保持一致。

在這樣的原則指導下,臺灣人的消費觀,更關注自己的需求,鮮有面子消費的地方。所以可以解釋,交通基本買機車爲主,因爲更方便,其次大家也會選擇二手車,因爲更便宜。至於人與人之間互動需要非常禮貌,特別擔心冒犯到別人,可能就是大家覺得每個人都要好好地去尊重吧。

至於社會的「小確幸」、「傻白甜」,一方面原因可能是臺灣經濟基本成熟,20多年來沒有飛躍式發展,社會整體傾向於追求精神層面的東西;另一方面也是因爲社會沒有主導價值觀,每個人可以大膽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至於事事功利。至於社會對弱勢羣體從本質上的關心與尊重,則跟人人平等的觀念也離不開關係,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爲弱勢羣體,尊重他人即是尊重自己。

在臺灣,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家都很有禮貌。只要是與陌生人交談,一定會說「不好意思」、「請問」,然後在對話結束後說「謝謝」,那種臺灣腔說出來的「謝謝」,感覺非常舒服,可以想像一下。另外,在街上走也好,在購物也好,若是有人不小心碰到或撞到,對方一定會立刻道歉,所以不會擔心一天的好心情被誰破壞掉。整體的感覺就是,只要涉及到影響別人的事,一定需要先道歉,然後真誠詢問對方是否可以接受。

排隊也是臺灣做得非常好的地方。無論是買任何東西,甚至是買一杯珍珠奶茶,都可以見到一圈一圈大排長龍。大家的方式一般是,要買東西,先問隊伍在哪裡,然後自覺地排到最隊尾。當然,臺灣的店都很小,基本上都需要排隊,排隊已經成爲了一種習慣。在店裡消費,一般不會大聲呼叫服務員,而是安靜舉手,等服務員看見,然後徵求服務的固定句式是「不好意思,請問可不可以……」。同樣的,徵求其他服務,也都要說可不可以,這個比較重要,因爲要尊重服務員,有些時候他不一定有時間提供顧客所要的服務。

在捷運裡,博愛座(愛心專座)設置非常多,平時其他人不會去坐,而是讓給真正有需要的人。捷運平時人也不多,上班早高峰甚至還可以找到位子坐,出行體驗很好。

接下來要說的是臺灣獨特的「各付各」文化。關係再好的兩個朋友,單獨吃飯消費,基本都是各吃各的、各付各的。幾個人經常聚在一起吃飯,開心地吃完,然後開心地算錢,再開心地離開。臺灣人很少請客,可能會請客的場景是,和長輩一起吃飯、去朋友家裡吃飯、去朋友老家玩、有事求於人。所以和臺灣人相處,人情負擔比較少,關係也比較簡單。同樣的,碰到臺灣人,若是主動請對方吃飯,對方反而會覺得不適應。

社會參與感強

在深刻體驗過海外幾個地方的華人社會後,像是馬來西亞、新加坡、臺灣等,不禁開始思考,爲什麼同樣的民族和文化,最後的社會狀況卻不太一樣,大陸社會普遍感覺功利導向,陌生人之間的信任感較少,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比較激烈。

關於這個思考也問過臺灣人,很多人說老一輩臺灣也存在素質低下、社會浮躁的現象,當年「Made in Taiwan」是假冒僞劣的代名詞,老一輩人隨地吐痰、大聲喧譁不在少數。

社會風貌變遷的最大推動力,我比較認同的是公民意識這一說。當人民對社會的參與感變強,主人意識增強,也因此在行事爲人的過程中,會將公共環境當做自己的環境,將社會中的其他人當做共同維繫的對象。

在兩岸關係緊張的當下,特寫此文,期許幫助兩岸民衆以互相瞭解的方式構建理性交流的橋樑。(吳斌/臺灣大學畢業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