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臺灣》國民黨的角色與功能:守護和平
九合一大選開票,國民黨臺北市長候選人蔣萬安競選總部涌入許多民衆到場加油。(資料照/陳信翰攝)
近日臺灣「九合一」大選落下帷幕,國民黨大勝,而民進黨收穫自86年創黨以來的選戰最大失敗,可見「討厭民進黨」已成爲臺灣社會主流氛圍,一定程度上可以歸爲2024大選的前哨站。只要國民黨推出合適的人選,促成藍白合作之「侯柯配」或「郭柯配」,中央政府的「綠地變藍天」亦有較大勝算。
但此次地方選舉對於大陸的輿情影響,尤其是國民黨斬獲18年以來最大勝選成績,對於大陸而言的影響波及,並非「巨浪」,亦非「衝擊」,而是「漣漪」般的冷淡。對國民黨此次勝選,乃至可能的2024大選的勝選,無論民間抑或學界均保持一定的冷淡或疏離,這是對國民黨能在兩岸未來前景可能發揮的角色的一種「質疑」或者「失望」。可以理解的是,大陸政府近四十年來一直寄希望於臺灣當局,或者說,寄希望於臺灣國民黨政權謀求兩岸統一的願景與議程,已然被歷史實踐所一定程度上「證僞」。洪秀柱、張亞中等統派人物在黨內亦是「邊緣」,這樣的政黨,又有可能委以兩岸統一願景之角色?
但筆者認爲,對國民黨角色或功能之質疑,雖然夾雜四十年來國共兩黨交流歷史經驗之合理失望情緒,但何嘗又不是在根本上錯誤之預設進路:它將與具體政黨的聯結與綁定視作兩岸統一願景的支柱,這是對於一個政黨過於樂觀而附着了太多漫無邊際之價值期待的產物,是對於政黨角色之不適當的定義與定位,遑論此政黨還處於一個認同撕裂的選舉社會中與相當基本盤之另一獨派政黨糾纏競合。這種願望思維本身的是不合理的,它的善良理想超過了它所能委以之實然承載。
對於兩岸統一的歷史趨勢是明確的,只要做出中國大陸在崛起中這一基本歷史判斷引爲前提,統一的目標就是必然的;只要做出中國大陸在崛起中趨向文明化方向的判斷引爲依據,統一目標的達成便是必然的。這是歷史的力量與趨勢,不以任何人爲轉移。但歷史必然性的浩蕩洪流,亦是以太多出乎意料之偶然性所鋪就。如民國初年的宋教仁案,偶然的一聲槍響,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貫穿整個民國大陸時期的分崩離析,硝煙離亂。但這亦是必然的,在整個社會未完成起碼的組織化進程之前,任何民主設計大概率會造就秩序之混亂,何況還是「臨時約法」之行政雙頭設計;而此種必然之政治無效與權力失真狀態繫於中國共產黨以馬列主義之「階級子弟兵」取代「聖人子弟兵」加以整合成功,這又是必然。總歸來說,必然依賴於偶然,但一切亦是必然。
實際上,自二戰以來,攸關重要地緣政治價值的主權建制、重構與整合案例,無不依賴於偶然性因素,或者歸於國際體系重構之重大偶然性事件,如兩德統一依賴之「東歐劇變」,或者歸於不世出之非凡膽略與開明的領單人出現,如極富個人魅力之南非曼德拉乃至臺灣蔣經國;前者抓住歷史機遇大膽開進,後者創造歷史機遇勇敢革新。倘若世界權力格局又一次鉅變,兩岸統一可成定局;又倘若出現非凡膽略與氣魄之領導人,不拘陳規大膽邁入深水區,兩岸統一亦是希望頗大。但在偶然性之前,事件與變遷總是「平庸」的;這種「平庸」的事件變遷,可以歸之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階段」或「國統綱領之中程階段」。國民黨的角色,便存在於這一「平庸」的時期內:作爲一箇中道、理性,而尚具備大中國意識之政黨,有責任維持兩岸關係的穩定,與大陸一道「管控住」兩岸關係的大局穩定;不至於出現民進黨的激進路線使得兩岸「提前攤牌」。這是國民黨的角色與功能:守護和平,而兩岸共同等待「偶然」。
或有人說,「統一議題」於大陸而言是有時間表或路線圖的,臺灣問題久拖不決影響的是大陸政權的建制「合法性」。此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時間表也好、路線圖也罷,已有的文本宣誓是定於大陸「建國一百週年之際」,亦即2049年。但常言道,世局百年一大變,文王或也可百年一出,兩岸關係之「一百年」,一定等得到此種「偶然」,成全統一之最終「必然」。(李林傑/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學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