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民衆退休準備指數降至歷史新低 年輕人儲蓄整體不足
調查顯示,大陸民衆退休準備指數降至歷史最低值,年輕人儲蓄整體不足。(示意圖/達志影像)
大陸青年羣體的個人稅前年收入。(界面新聞)
據界面新聞報導,近日,同方全球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聯合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保險和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共同發佈了《2023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中國大陸在個人養老金制度推出一年之際,一項貫穿11年的連續調研報告指出,中國大陸人整體退休準備依然不足,且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未能得到有效提升。
報導稱,2023中國大陸居民退休準備指數爲「5.53 /10 」。這項指數不僅明顯低於2022年的5.7,也觸及歷史最低值。
清華經管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秉正對報告進行解讀。他表示,今年中國大陸居民退休準備指數下降,整體來看,主要是由於經濟恢復不及預期,受訪者對未來不確定性增加,另外,受收入下降等因素影響,個人退休計劃需要重新制定。
六項細分指標均出現降低
陳秉正表示,在構成指數的「退休責任意識」、「財務規劃認知水平」、「財務問題理解能力」、「退休計劃完善度」、「退休儲蓄充分度」,以及「取得期望收入的信心」6項指標上,2023年均有一定下降。其中「退休計劃完善度」下降最多,從2022年的4.19下降到2023年的3.84。
他表示,在構成指數的6項指標中,前3項指標均表明,受訪者退休準備意識並不弱,且大多都超過了6分,主要差距則是在後3項退休準備行動指標上。這意味着中國大陸居民在退休計劃的完善度、退休儲蓄的充分度,以及預期收入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此外,報告還指出,在人羣及地域方面的細化分析表明,低、中等及中上收入組人羣的退休準備指數分別下降了0.17、0.24、0.25個百分點,下降較爲明顯;中低及高收入組人羣的退休指數變化不大。從地域上來看,去年退休準備指數較高的省份退休準備指數均有明顯的下降,整體上不同省份之間的差異在逐漸縮小。
「相對來說,高準備指數人羣特徵是:男性、臨近退休、已婚且養育兩個子女、身心健康、學歷高、在國有企業及外商/港澳臺商工作、高個人收入與家庭收入。」陳秉正補充說。
居民對個人養老金制度持觀望態度
正值養老「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試點一週年之際,該報告針對個人養老金制度詢問了受訪者對政策的瞭解程度、支持態度、預期支取模式等多項問題。
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9月,僅有6.85%的受訪者建立了個人養老金帳戶;在2023年前建立帳戶的人數佔比約爲1.39%,與同期公開數據全國平均比例1.67%相近。具體到存入個人養老金帳戶的金額方面,開設帳戶的受訪者的月存款金額中位數爲500元,均值爲483元;總體分佈呈現偏向兩端的特點,即200元以內和900元以上人數佔比較大,選擇投入中間區段金額的受訪者佔比較小,體現出「保守觀望」和「頂額投入」的分化趨勢。
調研報告還顯示,中國大陸居民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缺乏認識,僅21.21%的受訪者對個人養老金制度比較瞭解或完全瞭解,42.91%的受訪者一般瞭解,有10.76%的受訪者完全不瞭解。在支持程度上,居民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總體持觀望態度,51.15%的受訪者對該制度的設立保持中立,34.03%的受訪者持明確支持態度,僅不到15%的受訪者明確反對新制度。
陳秉正結合調研結果稱,實際開戶的數據充分說明個人養老金政策仍處在起步階段,政策發揮常態效果還有賴於後續宣傳擴大和參與率提升。
青年羣體儲蓄水平整體不足
青年羣體是今年報告的一個重點關注對象。樂觀的是,絕大多數年輕受訪者都意識到自己需要更多的儲蓄來應對未來的養老需求,但現實情況則是,青年羣體的儲蓄水平整體不足。
陳秉正也解釋了背後的原因,青年羣體的整體收入水平相對較低,他們需要將相當大一部分有限的收入用於維持目前的生活質量,造成大多數年輕人只是將相對較小的一部分收入儲蓄起來以備未來養老之需。
報告建議,青年羣體應在關注自身職業發展的同時,做好退休規劃和資產配置;重視身體和心理健康,保持積極樂觀心態;認識到國家面臨的養老與財政壓力,提高生育責任意識,注意利用好國家和社會未來爲適齡青年可能創造的有利於生育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