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講的有道理……
這篇文章是一個關於投資的零碎思考,希望能對你有所啓發。
最近,低空經濟特別火。我的一個炒股羣(十幾人的小羣,都是朋友,平時說話較爲隨便)裡開始熱烈討論。
什麼自動駕駛、飛行器、衛星通信、人工智能等;低空可以大規模應用於物流配送、應急救援、甚至低空旅遊等領域;可以帶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製造等多個領域融合發展。
總之,前景廣闊、未來可期。
那天剛好看完書,看到他們又像之前討論的每個熱點一樣激情澎拜。
不知道是咋了,突然,我就發了一句“所以,股票就會漲?”,頓時,大家都不說話了。
說實話,說完我有點後悔,感覺像是一瓢涼水對着別人潑,情商堪憂。
之後,趕緊補了個搞笑的表情。
炒股(買基金主要也是投股權)時間越久,對於很多事情越容易持懷疑態度。
很多很多線性思維的邏輯,聽起來非常有道理,但往深裡想,卻不一定站的住腳。
例如,大家覺得國債的違約風險很小,但歷史上很多國家的國債都違約過,其中,俄羅斯國債違約直接幹翻了長期資本。
例如,大家覺得太貴了就應該做空。
老虎基金90年代美國對衝基金的王者,它用了18年將規模由800萬美元做到200多億美元,1998年,老虎基金在最輝煌的階段,規模突破200多億。
在科網泡沫之前,老虎繼續秉持價值投資理念,對互聯網科技股進行做空,結果呢?
互聯網科技股依然不斷瘋狂上漲,加了槓桿的老虎基金遭受沉重打擊。
終於,在科網破滅的前夕,1999年四季度,老虎基金妥協了,入局了互聯網股,然而,此時距離泡沫破滅僅一步之遙。
2000年5月,老虎基金宣佈解散。
這是典型的兩頭捱打的案例。
例如,有人說通脹無牛市,加息了股市會跌,2023年美國股市依然漲勢如虹。
例如,2023年底時,有人說美國的長短期國債收益率倒掛,這會引來美國經濟的衰退,但是,2024美國經濟並沒有迎來衰退。
例如,放開疫情後,有人便提出,當下的股市站在新一輪長期牛市的起點。事實是2023年的股市繼續下跌。
例如,以前人們說,以後各國都是大力推行新能源,新能源要逐步替代舊能源,舊能源是沒有前途的,但,你看看煤炭這幾年的漲幅。
例如,中金公司每年的預測一大半都是錯的。
…… ……
實際上,股市漲跌、個股漲跌,從來不是一個維度就能推導的。
很多觀點可能既不是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而那些事後諸葛亮式的解釋可能對下一次的決策帶來誤導。
這幾年,書看得越多,越覺得,越是底層的邏輯、越是常識、越接近真相,也越容易形成信仰而堅持下去。
這有點像奧卡姆剃刀定律。
不要給我畫餅,我就看當下是不是便宜,這個邏輯是不是基於人性,客觀上能否形成了低買高賣的效果。
例如,資產配置,再進行動態再平衡,就符合低買高賣的邏輯。最典型的,簡單的五五股債然後再動態平衡。
例如,比起未來的成長預期,我更相信當下的股息率。
例如,價值因子、市值因子長期大概率獲得超額收益,而成長因子長期可能是負超額收益。
這在操作上可能思路就有所不同。例如,國信價值,我從2018年到現在還沒賣,但一個高波動的指數根本就無法拿這麼久。
例如,跌和漲的幅度都可能超出想象,參考估值,左側賣出就是很容易賣飛。
想想老虎基金和趨勢作對的下場。
這幾年,我也一直在摸索,如何採用價值右側買入+趨勢右側賣出的策略。
簡單講就是,在“便宜”的情況下(有價值),偏右側買入,希望一定程度上緩解,抄底過早。當然,很多是假突破,這隻能追求個模糊的正確。
賣出是:在結合估值的情況下,右側趨勢走壞了賣出。
有句話說的挺好的,新手死於追高,老手死於抄底。
而投資無非就是希望通過某種方法,提高獲勝的概率。
昨晚,一個靠投資實現財務自由的朋友跟我說了一段話,我聽着有點道理。但,不會以此作爲投資決策。分享給大家。
他說,你知道國家隊爲什麼拉滬深300,爲什麼拉中特估嗎?
首先,緩解財政困難。你想啊,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哪裡?以前主要靠賣地,現在這條路走不通了。
那怎麼辦?經濟不好,難道要靠稅收嗎?
財政收入一部分來自於國企的利潤分紅。這就要把國企的市值做上去,支持國企發展才能一定程度上緩解財政困難。
其次,滬深300是A股最具代表性的指數,想把股市搞活,就要形成“賺錢效應”,讓儲蓄搬家進入股市,那就必須把指數拉起來。這幾年小盤股漲得不錯,沒用啊,吸引不了場子外的資金進場。
但,國家又不希望股市波動太大,因爲,波動太大,不利與讓股市替代房市,成爲資產的蓄水池。
是的,聽着挺有道理的,但我依然會按照自己的投資策略做因子上的配置,並不會因爲他的話而增加或減少在滬深300上的配置。
That’s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