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學裝置“寶庫”開門

如果說,科研是科技創新的“上半場”,是“從0到1”的過程;那麼成果轉化就是“下半場”,要實現“從1到100”。科技成果如何走出實驗室?安徽正在探索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的體系化路徑,其中,就包括舉辦原創性科技成果推介會。

10月31日,安徽省發展改革委舉辦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果推介會。這場推介會最不同尋常之處就在於,一批大科學裝置研發負責人現場發佈可轉化、可產業化的重大原創性成果,數量達23項之多,這在全國並不多見。

在這場發佈會上,科學家們鮮活地闡釋成果的市場化應用前景,坦誠地說明資金缺口,拋出合作的“橄欖枝”。而來自多家知名投資機構的投資人,在現場專心聽講、記錄,時不時還會用手機拍下PPT。

可以說,這是辦給安徽省甚至是國內外產業界和投資界的一場精心準備的盛宴,打開了投資未來、改變未來的“想象空間”。

“寶庫”開門“明星”亮相

這場推介會上,出馬的可謂是安徽乃至中國科研界的“明星陣容”。

作爲中國第二個獲批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此次對外一次性發布了23個大科學裝置的科研成果。

會上,中國科大同步輻射實驗室、中科院等離子體所、中科院強磁場中心、中國科大未來網絡實驗室、合肥航太電物理公司依次介紹了合肥同步輻射裝置、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穩態強磁場、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合肥分中心)、雷電防護與試驗重大試驗設施等大科學裝置的功能作用和公共服務能力。

每位專家發言,都能注重用相對通俗的語言介紹成果未來的市場化應用前景,還坦誠地表明項目的資金缺口,幾乎每位專家在發言最後都留下聯繫方式,並表示如果有對接投資需求,歡迎會後聯繫。

相比口才出衆、激情澎湃的創業者來說,科學家們的演示不能算“精彩”,但卻更冷靜和專業,其中的“含金量”不言自明,現場不少投資人都在認真記筆記,生怕漏下了關鍵信息。

安徽,是我國大科學裝置最集中的區域之一,建成、在建、預研謀劃裝置13個,在覈聚變能、光源、強磁場等領域形成了梯次佈局、迭代佈局的格局,並且實現戰略導向型、應用支撐型、前瞻引領型、民生改善型四類大科學裝置的全覆蓋,大科學裝置的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一座‘寶庫’,裡面蘊藏着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機遇。”談及爲什麼要舉辦這次推介會,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二級巡視員汪毅表示,這不僅僅是搭建平臺、推介成果、宣傳成效,更是推進科學中心輻射全省的一個重要舉措。要讓各市都瞭解科學中心、知道高能級科創平臺的功能作用,熟悉科學中心產出的重大成果,在規劃和計劃中佈局與科學中心相關的項目,在產業創新中尋求與科學中心對接合作的渠道。

就在半年前,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舉辦了首次推介活動,取得良好的效果,科學中心各研究機構推介的部分成果經過對接、洽談已轉化落地或達成合作。

此次推介會上,一項成果令人眼前一亮。合肥同步輻射實驗室通用技術部部長、合肥先進光源項目總工藝師潘洋介紹了同步輻射裝置衍生的幾項成果,其中的質譜成像技術可應用於醫療領域。

“成像技術相當於醫生的‘眼睛’,我們做的CT、超聲波、核磁共振等都需要用到成像。”潘洋表示,質譜成像技術相比於傳統的成像,不僅分辨率更高,還能通過掃描確定組織的差異性,排除人爲判斷的誤差。

簡而言之,就是拍片子後,不用醫生看片,系統就能自動分辨出組織的性質,比如是癌旁組織還是腫瘤組織等,能有力地提高診斷效率。

“跟投資的方向完全契合”

“科技成果最終變成產品需要很複雜的流程,很多高校科研人員都只懂得前端的科研,對後端的成果轉化路徑是不瞭解、不熟悉的。”潘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坦率地說,這個推介會就是幫大家對接資本和市場的橋樑和紐帶。

能參加這樣的成果推介會,很多投資人都表示“很興奮”。

雲岫資本高級投資經理都淑清說:“半導體、新能源、智能製造以及一些前沿科技項目,都是我們重點關注的領域,投資的方向其實是跟我們完全契合的。希望通過後續的對接,達成合作成果,讓我們參與到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中來。”

一項項原創性技術,一件件面向市場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新產品,引起與會金融機構、投資機構、科技服務機構以及相關行業企業的濃厚興趣。

經前期對接,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關鍵技術攻關、量子傳感生物磁成像儀等5個代表性項目現場簽約。

未來,這樣的開放推介活動將更多舉辦。

“將持續搭建科技與產業緊密聯繫的平臺,推動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創新成果在全省落地開花。”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工作處處長鬍先鋒表示,將積極幫助各市與科研機構搭建緊密聯繫的平臺和溝通渠道,以各種形式向市場主體常態化推介各類創新成果,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加速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讓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不僅成爲創新高地,更成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重要策源地。

來源: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