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對抗的絕對國防圈
(圖/美國海軍)
「絕對國防圈」(Absolute Line of Defense)是日本帝國二戰中期,中途島海戰遭遇重大挫敗後,內閣研議制訂的關鍵防禦區。儘管此前日本帝國侵略擴張獲得東亞大陸、東南亞與西太平洋的廣袤區域,但此刻從資源與軍力來看,不僅擴張已至極限,且盟國在海上已轉守爲攻。爲維護本土的資源獲取、軍工生產、支援作戰與政權生存,日方認爲由千島羣島、馬紹爾羣島、索羅門羣島(包括瓜達康納爾島)、新幾內亞、(荷屬)印尼、馬來半島、緬甸到中國東南沿海、華中華北地區、滿州國至庫頁島所連成的海洋與陸地區域,是勢在必守的防線。
以西太平洋曾經或持續存在的美、日「絕對國防圈」來看,理應可推論北約是美國在歐洲的「絕對國防圈」。而且與西太平洋在「尼克森主義」後的情況不同,蘇聯的軍力重心在東歐,蘇聯瓦解後東歐諸國先後加入北約,不僅符合「柯林頓主義」(民主擴展),也似乎使美國在歐洲的「絕對國防圈」一路向東,至今已推進至俄國的陸地邊界。
俄國堅拒烏克蘭、喬治亞入約,先後引發區域戰爭。如果從美方迄未出兵喬、烏來看,兩國戰略上應非美國誓所必守的絕對國防圈。
然而即便有朝鮮擴充導彈、俄中穿越島鏈、伸入遠洋,致使美方需要提出包括彈性反應、空海一體戰、濱海作戰團等新的西太平洋防禦構想與編制,但尚未看到關於美國的條約盟友誓所必守的辯論。然烏克蘭、臺灣在美國防衛圈的角色,則討論多有。美國朝野對援助烏國應出力多少,爭論極多。
最近引起新一波關注的《外交事務》一篇題爲「臺灣謬誤:美國權力並非系於單一島嶼」的華府海軍戰爭學院學者專文,即辯稱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共軍奪取臺灣並未能真正加固臺灣爲中國向太平洋擴張的跳板。反之,沒有臺灣,共軍也已然能威脅美軍,美國與其鄰近臺灣的盟友卻能使登臺共軍易受打擊。言下之意,共軍犯臺應是政治意義大過軍事收益。
若然,當政治上的需要極大時,共軍決意進犯,將造成協防的美軍的巨大損失。是以文章建議美、臺應適用「豪豬戰略」,以攻臺損失巨大來嚇阻侵略,並便於美國有餘裕同時應對全球多處威脅。
如果對照川普總統2021年卸任前解密的「美國印太戰略架構」內容,美國核心利益是以實力保衛美國本土與繁榮;印太重要利益則是維護本土安全、確保美國優勢、同盟體系信用與有效性以及經濟和軍事力量在當地的通道不受阻礙。臺灣即便在美方的勢力範圍內,但是否是「絕對防衛圈」,答案模糊對華府仍較爲有利。
美國空軍部長曾在2021年公開擔憂美軍已無法在中國沿岸1000公里內安全飛行,似乎暗示前方防線的大約位置。同一年印太司令部則提出在第一島鏈部署陸基中程飛彈,顯示美方仍在設想如何在中國領海之外,確保所有水域的絕對優勢—回到臺海中線的美國絕對國防圈。(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