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新生老房子再添生力軍 延續在地人文故事

臺北市新生老屋8日再增加大稻埕「稻舍」及「貝殼好室」,副市長蔡炳坤(左二)在稻舍體驗碾米。(張立勳攝)

臺北市新生老屋再添生力軍,位在大稻埕街區的「稻舍」及「貝殼好室」8日對外開放,2棟超過百年的老房子透過北市文化局老房子文化運動計劃,媒合民間單位進駐,活化老屋再利用,副市長蔡炳坤也宣佈,年底前將有22處老房子開放。

大稻埕是臺北歷史悠久的老街區,具有不同城市風貌,延續清末、日據及戰後各樣的建築型態,蔡炳坤今受邀爲「稻舍」及「貝殼好室」剪綵,他表示,老房子運動接下來還有陽明山草山行館、原臺北刑務所官舍、賴氏祖厝在年底前營運,累計22處對外開放,讓歷史成爲市民生活一部分。

蔡炳坤指出,北市文化資產是全臺灣最多,至天已有513處,其中102處、將近5分之1就在大稻埕,「稻舍」及「貝殼好室」原本是都市再生前進基地推動計劃,接續加入老房子文化運動重新修復。

文化局指出,「稻舍」所在的老房子,昔日是「益興碾米工廠」,2年前被登錄文歷史建築,後轉爲商業及住宅,營運團隊斥資近200萬元,改造成米食文化餐館。此外,「貝殼好室」在2005年被指定爲歷史建築,橫跨清代、日據及近期不同階段的增建形式,如今成爲新創集資計劃展示及活動外,也作爲共同工作合作空間,乘載着百年曆史老屋,成爲創意源源不絕的創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