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不出修課人數?AI聯盟25校需求各異 學界籲增加、延伸應用型課程
教育部推動「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供學生跨校學習,標榜學生都擁有學習人工智慧課程的機會。記者侯永全/攝影
教育部推動「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供學生跨校學習,標榜學生都擁有學習人工智慧課程的機會。但學界評析,聯盟25校包括公私立大專校院,學生程度、需求都不一致,高難度課程不見得符合需求,則自然催不出修課人數,也建議未來可延伸較多應用型課程,才能將AI跨域人才的餅做大。
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本學期開設五門課程,但經查數間學校修課狀況並非理想。學界人士指出,開課學校爲清大、臺大,如此一開始就先定下了較高的門檻,但聯盟不止包括公立大專校院,還有私立大學、科大等,學生能力參差、學習目標也不同,加上高門檻,學校便很難將名額用盡。
東吳大學校長詹乾隆表示,五門課很難爲25所聯盟學校量身訂做,本學期多是學生已先具備程式語言、微積分等基礎纔去修讀聯盟課程,整體而言,都不是爲初學者而設計。但只要有學生青睞,課程應能向下延伸各領域的應用面、開得更多,讓更多領域學生也能嘗試。
升學輔導平臺大學問執行長魏佳卉則表示,「聯盟立意良善,但要大家一起大拜拜則不容易。」如文法商相關科系學生,在意的是如何學習用AI跑數據,除非是想轉職當工程師,否則學會擅用AI工具,纔是其他領域多數學生的目標。
魏佳卉也舉例,如臺灣設計研究院近期調查,國內七大類設計師,逾半數都在使用AI工具,用以協力平面和數位設計;甚至律師也能請AI協助寫狀紙,但如同知道機器的使用方式,卻不一定要知道如何製造該機器或其原理。律師最終還是要應用法學知識上法庭辯護,本業還是在法律領域,應用課程較能協助將餅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