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追豚地圖”到“生態指南”(縱橫)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張雙雙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11日 第 05 版)

前不久,長江江豚“追豚地圖”和“賞豚攻略”發佈,詳盡彙總了江豚觀測點位,精心規劃了5條追豚線路,還輔以人文風光講解和江豚拍照技巧,探索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科普教育新形式。

長江江豚被人們稱爲“微笑天使”,是長江現存唯一的鯨豚類動物,也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然而,由於棲息地喪失、漁業誤捕、水污染、氣候變化等原因,江豚種羣數量一度急劇下降,2013年被列爲“極度瀕危物種”。隨着長江大保護深入開展,江豚種羣數量穩步增長,2022年達到1249頭,較2017年增長了23.42%。長江沿岸居民在江邊“偶遇”江豚漸成常態,“賞豚攻略”既是滿足公衆觀測需求的實用手冊,也是一本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指南”。

“生態指南”,指向的是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走的每一步,都在朝着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的方向邁進。

近些年,長江沿江省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重要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轉折性變化,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放眼神州大地,從熱帶雨林到青藏高原,從東海之濱到西南腹地,越來越多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走進公衆視野,新物種、新記錄種不斷被發現。在長江流域珍稀野生動物攝影展上,奔跑的藏羚羊、微笑的江豚、雪中的金絲猴等珍稀野生動物都在鏡頭前留下精彩瞬間。有攝影師感慨:“鏡頭裡的‘國寶’越來越多。”

珍稀動物頻頻露面,盡顯自然之美、生態之美,也讓更多人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一直在路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推進新徵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係,我們定能建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摘編自《湖北日報》,原題爲《追豚地圖亦是生態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