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楊子和黃聖依,到韓江筆下的消耗捆綁型愛情|二湘空間

圖源網絡

從楊子和黃聖依,到韓江筆下的消耗捆綁型愛情

文/遠岫

看到很多人在討論楊子和黃聖依,才知道芒果TV有個節目叫《再見愛人》,但芒果TV是哪裡的,我也不知道。

可能與年齡有關,也可能與閱歷有關,我現在對男女關係家長裡短雞零狗碎的話題,毫無興趣。不看綜藝,不刷短視頻,那些或譁衆取寵或故作高深的婚戀主播們十萬加的點擊量,沒有我的任何貢獻。讀哪些書、看什麼電影追什麼劇,與什麼樣的朋友聊天吃飯娛樂,全隨自己心意,我的中年生活,不求完滿,只求自在。

其實這些年,斷斷續續也看到過黃聖依被楊子PUA的消息,即便你不點開,網絡也會推送。作爲一名現代優秀女性,我以爲黃聖依能夠儘快擺脫這種困境,現在看來,她依然在固守。這回,我在微博看到最精彩的一句評論是“一個被窩睡不出兩樣人”。是的,一個人選擇受虐,自有其內在邏輯。

圖源網絡

鳳凰網讀書以楊子和黃聖依的婚姻作引子,摘錄了復旦教授沈奕斐《什麼樣的愛值得勇敢一次》一書中,所概括的現代愛情四象限理論,也就是當代愛情的四種模式。

第一種叫享樂型愛情,這種愛情有激情、很快樂,但不一定帶來個人成長。第二種叫互惠型愛情,兩個人比較互補,互相促進,但不見得充滿激情和快樂。第三種叫消耗捆綁型愛情,它會產生兩種極端表現:一是暴力捆綁,比如家庭暴力;二是精神捆綁,比如PUA。第四種叫成長治癒型愛情,她稱之爲最理想的長期愛情模式,這種愛情的典型特徵是你從對方身上學到很多,同時也特別快樂。

楊子和黃聖依,無疑屬於第三種。而消耗捆綁型愛情,往往也是以享樂型愛情的面目出現的,激情過後,兩個人對衝突、差異的處理方式,以及一方對另一方需求的漠視,直接決定了這段關係的走向。

圖源網絡

最近,趁熱讀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的代表作《素食者》,以及姊妹篇《植物妻子》。《植物妻子》中的夫妻關係,也算是從享樂型走向了消耗捆綁型。

小說中的妻子,從孩提時候起,就夢想自在地活着,自由地死去。她辭了職,計劃用自己攢下的錢,到世界各地走走,“想這樣一直走到世界盡頭,走到最遠處,走一會兒停一會兒,就這樣一直走到地球的另一端。” “死之前,要這麼做。”

但遇到丈夫後,她把自己微薄的積蓄用在了租房和結婚上,因爲“怎麼也離不開你。”新婚燕爾的時候,兩個人一到休息日就在客廳裡連續做愛,直到筋疲力盡。熱情似火的階段,彼此觀念上的巨大差異被忽略。

激情期很快過去,高樓、車流和人羣成爲不可忍受的桎梏,擁擠嘈雜憋悶,妻子感覺自己要生病,連陽臺上的花草和蔬菜,都因爲不接地氣相繼死去。丈夫的感受卻完全不同,他認爲他的婚姻生活是人生最溫馨、最安穩的一段時間,他對現狀很滿意。他不理解妻子在想什麼,也不屑於去理解,甚至對她的消瘦和怪異產生了厭惡。當妻子又一次向他傾訴鬱悶和對遠方的嚮往時,他用雙手接滿雨水澆到她的臉上以表憤怒,妻子被嚇得打了個冷顫,從此沉默。

直到一次出差回來,看到亂七八糟臭味熏天明顯反常的家,他的第一個念頭仍然是對妻子不盡職的憤怒。而此時,陽臺上的妻子,已變成一株植物,向着欄杆處,張開着雙臂。

出生在貧困村莊的妻子,目睹母親的終生辛勞與自生自滅,曾夢想改變這種被圈禁的命運。她努力過,掙扎過,遇到丈夫後有過短暫的激情,也一定有過對生活的憧憬,但丈夫無視她的痛苦,只在乎自己的感受。

“如果說在故鄉不幸福,在他鄉也不幸福,那我該去哪裡?”《素食者》裡,遭遇同樣困境的英惠,選擇了死亡。

韓江 圖源網絡

《素食者》中的幾對夫妻,無論是英惠和丈夫之間,姐姐和姐夫之間,還是英惠父母之間,都屬於消耗捆綁型模式,他們甚至都不曾經歷過從享樂型的過渡。

丈夫對英惠毫無感情。他最初看上的,正是英惠的乏善可陳,這個女人從長相,到衣着,再到談吐、性格,沒有一處亮點,這讓並不優秀的他,感到放心和鬆弛。所以五年的婚姻中,他從來不用顧及英惠的感受,只需心安理得享受她生活上的照顧。當英惠不再做肉食,外出不穿內衣,他惱羞成怒,他從未嘗試過去了解妻子的內心世界,腦子裡只有自己的生活質量和顏面。妻子被送進精神病院,他便毫不留情地拋棄了她。

姐夫靠姐姐仁惠養家。他和妻子從精神上無法產生共鳴,卻享受着妻子創造的舒適生活。他以追求藝術爲名,對小姨子充滿無法遏制的慾望,並設法讓這慾望變成了現實。而仁惠,也許僅僅是因爲婆家大多是教育者和醫生,社會地位和家庭層次遠遠高於她那個粗鄙的原生家庭,她就可以忍受丈夫沒有經濟來源,和內心深處與自己的隔膜所產生的冷暴力。她努力經營着家庭和生意,營造着外人眼中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但丈夫和妹妹的交媾畫面,讓她徹底崩潰,親手打碎了自己刻意營造的“歲月靜好”。

如果我說英惠的父母是罪魁禍首,他們一定覺得無辜:那個年代的東亞家庭,有多少夫妻不是這樣的呢?丈夫充滿戾氣,說一不二,獨斷專行,家暴、酗酒,妻子隱忍、麻木,蒼老憔悴,終生勞苦。英惠姐妹在痛苦和壓抑中長大,遍體鱗傷,逃離成爲唯一的出路。

可是逃往哪裡呢?如果他們有幸獲得第四種模式——成長治癒型愛情,愛或許可以幫助她們治癒童年的創傷,讓她們有勇氣面對千瘡百孔的生活,人生還有補救的機會。或者退而求其次,哪怕是第二種模式——互惠型愛情,雖然不一定有激情,也或許如沈教授所說年齡差距較大,但兩人在日常相處中互相爲對方着想,相互鼓勵,相互發現,產生一種心靈歸屬感,也不啻爲一種救贖。

但美好的愛情,從來可遇不可求,又如鏡花水月,哪裡靠得住呢!英惠最終選擇了死亡,“融化在雨水裡……一切融化在雨水裡……我要融入土壤。只有這麼做,我才能萌芽新生。”

《素食者》由三個中篇組成:《素食者》《胎記》《樹火》。這三部中篇,分別從丈夫、姐夫、姐姐三個人的角度,敘述了英惠的三種角色:妻子、小姨子和妹妹。我在一個深秋清冷的黃昏,讀完了最後一個字,從心底深處瀰漫出的涼意,蔓延全身,讓人窒息。

“我想通過《素食者》刻畫一個誓死不願加入人類羣體的女性。”韓江在布克國際文學獎頒獎禮上的致辭中如是說。

但我想說的是,最讓我難過和悲傷的,不是英惠,而是姐姐仁惠。英惠尚且可以放下塵世所有的牽絆,無聲地向世俗宣戰、抗爭,仁惠不能。那個曾在黎明前最黑暗的瞬間,揣着一根繩子走向後山,想一了百了的仁惠,終是無法放棄對兒子的責任和牽絆,在清晨的微光中縮了回去。

《這個殺手不太冷》裡面,小馬蒂爾德問里昂:“生活是一直這麼艱辛,還是隻有童年如此?”里昂回答:“一直如此。”

英惠在絕食後大口大口吐出的鮮血,仁惠能看見。仁惠內心噴涌而出的鮮血,又有誰能看得見?她連成爲植物的資格都沒有,餘生,除了踉蹌前行,別無選擇。

作者簡介

遠岫,70後,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