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補習靠自己拼上臺大、美國博士》博士媽媽Elisa: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 才能走得長遠
照片提供:Elisa
「學習,是我最擅長的事!」說着這句話的Elisa很有自信,但她也絕對有資格這麼說。
Elisa的成長過程中,因熱愛學習,讓她會說中、英、法、日等四國語言,擁臺大經濟學士、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經濟學博士學歷,曾在政大任教,還會拉小提琴、繪畫、袖珍藝術等。在她身上,理性與感性見不到衝突,是個懂得享受生活,又不斷自我成長的女性。
她同時也是個七歲孩子的媽,去年跟着丈夫到美國定居。因着特殊的成長經歷,以及對教育、教養很有想法,她開始在臉書經營「博士媽媽Elisa聊教育」粉專,發文常常都得到不小的迴響,發人省思。
三歲到美國,九歲回臺灣,靠自學維持英語能力
Elisa三歲隨家人移居美國,直到小學三年級纔回到臺灣。回國後,她面臨了語言和文化的雙重挑戰。儘管她語言天賦好,在三歲時臺語和中文就說得很好,但到了美國上學後,英語逐漸成爲她的強勢語言,對中文則是越來越抗拒,落後許多。
「我回臺灣念三年級下學期,但我中文程度大概只有二年級左右,考試回答錯,常常不是因爲概念不理解,而是看不懂中文的意思。國語作業別人寫半小時,我卻要花兩小時!」爲了幫她追上進度,Elisa的父母每天輪流分科陪讀,追了一年多,在五年級時,成績從20多名躍升到前10後,父母才放手。「那大概是我一生中,讀書最痛苦的一年。」Elisa苦笑的說。
但熱愛英語的Elisa,回臺灣後完全沒有機會接觸英語,所以她主動爲自己創造英語環境。每天堅持自言自語、看英文卡通、國家地理頻道、聽空中英語,就是爲了不讓自己的優勢流失。對於學語言,她坦承沒有訣竅,「如果你能做到10幾年,每天聽、讀30分鐘的英文,不可能不好。」這份堅持,爲她日後的學習之路奠定了穩固基礎。
公認最快樂的高三考生!沒有補習,專心自己的讀書計劃
Elisa在沒有補習的情況下,靠着自律與堅持,從景美女中考上臺大,讓父母與同學都感到非常驚訝。
她的學習方法強調理解與自主安排,「當時有許多同學每天花很多時間在應付補習班的功課跟考試,造成學習疲勞。而我不用補習,反而可以專心讀書!」高三雖然每天都有考試,她仍能按自己的節奏學習,甚至常常超前進度,不爲考試而讀書,而是爲了真正掌握知識。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Elisa 始終相信,快樂學習是關鍵,「還記得高三的時候,好多人問我:『爲什麼你每天看起來都好開心?都沒有考生的樣子。』我快樂並不是因爲我很享受考試,而是我把考試當作是驗收我讀懂了多少,針對錯的去搞懂它,成績並不能定義『我』。」
能有這樣的學習心態,Elisa坦言,父母的身教影響頗深。「陪讀那一年,拿到考卷時,他們從來不會『放大』成績單上的分數,而是着重在『訂正』,找出錯誤的原因,哪裡弱就補強哪裡,時候到了就果斷放手,讓我自主管理。」
比起成績,Elisa的父母更重視生活中的態度和能力培養,而他們也熱愛閱讀跟學習,直到現在6、70歲仍是如此,這種持續不斷的自我提升成爲Elisa和弟弟的榜樣,更讓她理解到學習的重要性,並且形成了強烈的自律與學習動力。最終,她以穩健的步伐考上臺大經濟系,後來又到美國直攻博士學位。
36歲靠學日文度過低潮,Elisa堅信:人要有讓自己「快樂」起來的能力
取得美國博士學位後,Elisa回臺灣在政大一面做學術工作、一面任教,看似順遂的日子,卻在36歲時,學術瓶頸、家庭壓力接踵而至,讓她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方向。「那是我第一次嚐到,人生不是努力就可以。」
「我需要找一個讓我有成就感的正面能量,學習是我的強項,所以就決定去學日文。」Elisa回憶道,眼中閃爍着堅毅的光芒。她當時早已精通第三語言法文,日文是全新領域,而她在之中重新找回了久違的熱誠,也慢慢走出低谷、找到快樂。
對Elisa來說,培養多元興趣是對抗人生低潮的秘密武器。無論是拉小提琴、畫畫,還是製作袖珍模型,每一項愛好都是她在困境中尋找快樂的方式。 她深信,「找到快樂」不是一生順遂,也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需要不斷練習的能力。「我們要學會在黑暗中爲自己點亮一盞燈,」她語重心長的說。而這份信念,她不僅用於自己的人生,更希望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兒子三歲還不太會說話,Elisa選擇相信、等待
Elisa雖然一直很不喜歡臺灣的升學體制,但她仍舊得想辦法適應它,「我覺得逃避不是一個解決學習困難的一種方式,我必須去面對。」這理念延續到她面對育兒困境時的做法。
Elisa從兒子一出生開始就跟他講英語,偶爾講點法文、日文,其他家人講中文,所以兒子從小就在一個多語言的環境下成長,很特別的是,他從不仿說,不會牙牙學語,一直到3歲都還不太會講話。但指令都聽得懂,經醫師評估也沒什麼問題,Elisa的心也放比較開。但上小班之後,老師每天叨唸孩子不開口、聽不懂他說的話,甚至還沒完全戒尿布,讓Elisa壓力山大。
她回憶,有天去接孩子放學,發現他沒穿尿布,只穿着外褲,看着兒子很沒安全感的模樣,她心裡憤怒極了。原本情緒穩定、甚少哭鬧的兒子也開始變得焦慮,在開學兩個月的一個週日晚上,崩潰哭喊:「我不要去上學!」
面對這樣的情況,Elisa沒有選擇逃避或換學校。她決定給兒子多點時間,於是幫他請了五週的假。那段時間,兒子就過着開始上學前的日常,沒想到三週後,竟奇蹟般地戒掉尿布,也突然變得很會說話,還主動提出回學校的要求。
Elisa堅信,除非遇到霸凌,否則換學校只是逃避。她認爲父母不可能永遠爲孩子篩選環境,孩子終究要學會在不舒服的環境中找到舒適。這段經歷不僅體現了Elisa的耐心和智慧,也展現了她對孩子成長的深刻理解。
透過快樂的方式學習,才能走得長遠
除了教育現場的觀察,Elisa也經常在臉書分享兒子的生活。兒子和她一樣,都很爲自己找事情做、甚至給自己「出作業」。像近期她帶着兒子回臺灣過暑假,喜歡中文勝於英文的兒子,爲了加強中文,自發性的每天用中文寫日記。很多人問她:「怎麼才讓孩子自動自發學習?」
「我一直認爲:快樂學習很重要。」 Elisa堅持每晚睡前親子共讀,即便兒子已經能自己看書,他仍然喜歡媽媽的陪讀。她相信,孩子的學習應該是輕鬆愉快的,而不是壓力重重的。所以,即使在暑假,她也不認爲「耍廢」是一種浪費時間。在她眼中,睡到自然醒、自由玩耍都是珍貴的學習機會,有空時,她會帶着兒子一起做烘焙、規劃自由行,讓生活本身成爲最好的課堂。
此外,Elisa特別注重教導孩子「好好說話」的藝術。她深知,語言不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理解他人、表達同理心的橋樑。她憶及自己在大學教書時,經常面對年輕的成人,她相信在對話中表達尊重與理解,能夠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建議,進而促進他們的成長。這樣的經驗也幫助她在教養兒子時,更加註意如何與他有效溝通,幫助他在生活中變得更好。
延伸閱讀:
補習不是萬靈丹!名師林晉如:破除4迷思,父母做對2件事,補習費纔不會白花
高職學什麼》化工羣-化工科:通行所有產業,出路廣「薪情」好;數、理、化需不錯,細心和手巧是基本要求
段考不及格很正常?前三志願的學生補愈多?前建中數學名師陳建州:理解高中生態,評估補習與否的3指標
文章授權轉載自《未來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