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空守護臺灣

(圖/新華社

大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月初成功降落月球正面風暴洋北部的呂姆克山附近,這是人類月史上首次踏足的區域,也是探月工程首次採集土石往返,對月球地質科學研究具相當里程碑作用。這讓我們想到行政院長蘇貞昌去年初上任第一個簽發的公文,喊「不只要接地氣,還要上太空」。兩年過去了,臺灣如今是否還在神遊太空?

大陸科技發展奠基早年海外返國、被前總理周恩來稱爲「三錢」的飛彈之父錢偉長力學之父錢學森原子彈之父錢三強,率科技團隊旰食宵衣的研究成果,另外因文革時期大批高科技人才設備移往「大三線」陝甘寧川等邊區,「兩彈一星」藏於深山溝壑內,也才能倖免紅衛兵批鬥和破壞。

航天航太必須經年累積,才能層層夯實。1992年大陸首次將「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後,隔年,大陸首任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提出了「中國是有條件做月球探測的」,但招致科學界嗤之以鼻。這個夢想經十數年發酵論證後,2007年11月5日曆經13天飛行、跨越206萬公里後,「嫦娥一號」成功抵月球表面,「撞向月球」完成任務,揭開了探月「探」、「登」、「駐」三部曲的序幕

嫦娥五號完成任務前後,大陸已展開太空站實質建設,等待時機成熟,就能實現太空人登月,並嘗試駐紮太空基地站。所謂十年磨一劍,得投入多少高端人才的時間精力及政府的全心支持,才能畢其功於一役。

去年初蘇貞昌上臺簽發第一個公文,準備投入250億新臺幣進行第三期太空科技發展計劃,盼透過計劃達成「尖端技術養成」、「太空人才培育」及「太空產業擴散效益」三大目標。蘇揆喊出不只要接地氣,還要能上太空,綠營在美智庫研討時甚至提出「臺美合作登月」、「培訓臺灣太空人」等計劃。

歐陽自遠曾透露,發射嫦娥探月一次成本約14億人民幣,似乎沒想像昂貴。但重點是要有相對的環境及高科技團隊,培養過程才最昂貴。猶記2008年歐陽自遠訪臺曾說,希望臺灣優秀人才加入探月團隊,建立起兩岸四地聯合實驗室,只要臺灣有需要,大陸可無償提供探月工程所有資料。如果利用巨人肩膀探月,取長補短,臺灣對天空的探索今天恐怕更不一樣了。

只可惜如今執政黨「逢中必反」,臺灣也只能看着對岸不斷精進科技而浩嘆。試想,如果換個姿態,臺灣不就可自己上太空拍高雄臺南夜景,也不用欽羨感謝日籍太空人野口聰一拍出美美照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