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貓鬼到貓奴:中國擼貓極簡史
宣德四年(1429),“愛貓人士”朱瞻基將一幅畫賜給內閣大臣楊士奇。
在酷愛丹青的帝王中,宣德皇帝朱瞻基獨樹一幟。他是一個繪畫全才,山水、人物、花鳥無一不精。尤其難得的是,這一愛好並不影響他的主業——其在位期間,朝政清明,國力強盛,史稱“仁宣之治”。
朱瞻基賜給楊士奇的畫作,名叫《壺中富貴圖》。畫中,一隻三色貓仰望着銅壺花器中的牡丹花,寓意長壽、富貴。朱瞻基很可能是即興作畫,但楊士奇不能不“體會”皇帝的深意。
在畫面的留白處,楊士奇寫了一篇長長的跋文,先是頌揚宣宗的文治武功,說宣宗勵精圖治之餘醉心藝術,“法貞觀(唐太宗)之勵精,鑑宣和(宋徽宗)之迷惑”,繼而寫道:“君臣一德,上下相孚,朝無相鼠之刺,野無碩鼠之呼,則斯貓也。”
相鼠、碩鼠出自《詩經》,用來比喻貪婪的剝削者。楊士奇的意思是,咱們大明朝在皇帝這隻貓的監督下,沒有一隻竊食莊稼的老鼠。
明朝的皇帝們未必有當貓的自覺,但他們大都是貓奴。嘉靖皇帝朱厚熜同樣愛貓,他養過一隻微青色的小貓,名叫“霜眉”,特別黏人,皇帝要去哪,它都能預知跟隨,晚上就寢也形影不離。後來,這隻貓死了,嘉靖把它葬於萬歲山,立碑曰“虯龍冢”。有個叫袁煒的人寫青詞悼念霜眉,其中有一句“化獅作龍”深得聖心,就此受到重用。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裡,內心的孤獨卻看不見底,可愛的喵星人成爲很多人心中的“家人”和“伴侶”。那麼,在古代,貓又是如何征服中國人的呢?
明宣宗:《壺中富貴圖》。圖源:網絡
一開始,貓之所以被馴養,是因爲治鼠有功。
戰國時代,《韓非子》說:“使雞司晨,令狸執鼠,皆用其能。”《呂氏春秋》記載:“狸處堂而衆鼠散。”狸本是野貓、山貓,但這裡的表述似乎顯示當時已經有人馴養狸以捕殺老鼠了。
古人有一種祈求農事順利的祭祀儀式——八蜡。八蜡,指的是八種與農業有關的神祗,其中就有貓:“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爲其食田鼠也。”人們舉辦迎貓的祭典,祈求消滅鼠患。
大曆十三年(778),隴右節度使朱泚的下屬家中貓鼠同乳,和諧共處,朱泚將這隻貓作爲祥瑞上獻。百官稱賀,唯獨中書舍人崔祐甫提出反對意見,他說:“天生萬物,有其本性,貓捉老鼠乃其工作。而這隻貓受人養育,卻不恪守職責,與一些尸位素餐的官吏有何區別?”
崔祐甫明顯是在指桑罵槐,但由此可看出唐人對貓的看法:能捉老鼠,就是好貓;不捉老鼠,看似寬仁,其實不合天道。
柳宗元也寫過一個故事。永州某氏因爲自己是鼠年出生,不養貓,還禁止下人捕鼠,導致家中老鼠肆虐,連食物都是老鼠吃剩下的。數年之後,某氏搬家,卻苦了房子的下一任主人。那人借來五六隻貓,關上大門,用水灌滿老鼠穴,還僱人捕殺。死的老鼠堆成了山,丟在偏僻之處,數月之後臭味才散去。
【宋】佚名:《富貴花狸圖》。圖源:網絡
對於文人來說,貓還有另一個好處。老鼠不只啃食莊稼,還喜歡啃食書籍。陸游就曾多次遇過這樣的糟心事,他藏書豐富,案牘、書架、牀上都是書,然而,他總能發現書上有老鼠啃食的痕跡。在他看來,這堪比秦代焚書。後來,他求得一貓,終於消滅了鼠患。爲此,他專門寫了一首《鼠屢敗吾書偶得狸奴捕殺無虛日羣鼠幾空爲賦》,詩中說道:“賈勇遂能空鼠穴,策勳何止履胡腸。魚飱雖薄真無愧,不向花間捕蝶忙。”僅僅付出幾條小魚乾,就保護了書齋。多麼稱職的好貓。
有勤奮的好貓,也有疏於職守的懶貓。蘇軾寫過一首《貓犬》:“養貓以捕鼠,不可以無鼠而養不捕之貓;蓄犬以防奸,不可以無奸而蓄不吠之犬。餘謂不捕猶可也,不捕鼠而捕雞則甚矣;不吠猶可也,不吠盜而吠主則甚矣。疾視正人,必欲盡擊去之,非捕雞乎;委心權要,使天子孤立,非吠主乎?”不捉老鼠的貓,不吠小偷的狗,就像尸位素餐的官僚,都是家國之害。更有甚者,有的貓不僅不捉老鼠,還捕殺院中的小雞,簡直是害中之害。通篇在講貓犬,卻暗諷朝廷官僚。
陸游也曾寫過一首《嘲畜貓》:“甚矣翻盆暴,嗟君睡得成!但思魚饜足,不顧鼠縱橫。”大意爲:你這隻懶貓,吃飯的時候狼吞虎嚥,吃飽了就不管老鼠肆虐。
當然,這首痛罵懶貓的詩同樣是有隱喻的。陸游活在一個“猶是中原無事時”的時代,卻總是心懷熱血,想要北上抗金。然而,回首望去,同志寥寥,隻身一人無力阻止家國的沉淪。在這樣孤獨的生活中,他對貓的感情亦是複雜的,一方面要借貓罵當時的官場,另一方面則把貓當成了心中的慰藉。
衆所周知,陸游是一個貓奴,寫過太多太多關於“狸奴”的詩詞。他最有名的一首詩當屬《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鐵馬冰河入夢來”一句道出了內心無盡的悲愴。其實這是組詩的第二首,第一首是這樣寫的:“風捲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風雨大作,只有狸奴陪在身邊,不離不棄。
【宋】李迪:《狸奴戲蜻蜓圖》。圖源:網絡
宋朝時,皇帝和官僚大都愛養貓,這些貓整日無所事事,也不捕鼠。陸游在《老學庵筆記》裡記錄了一個故事,秦檜孫女封崇國夫人,養了一隻獅貓。一日,這隻貓突然跑丟,爲了找貓,秦府竟然動用官軍全城搜索,還立下了時限。時限到了,貓還沒有找到,臨安府急得把秦府周圍人家全給抓了,而且要彈劾搜貓的官兵。官兵十分惶恐,四處張貼貓圖,只要是獅貓,全都抓來。最後,臨安府尹聽了親近的勸諫,才停止行動。爲了一隻貓如此興師動衆,可見當時風氣。
這些或勤奮、或懶惰、或慰藉人心、或彰顯權貴的貓,已經超越了一個朝代的日常,而化作觀察這個朝代的一面鏡子。
貓還有另外一個形象:不仁之獸。
《埤雅》中說道:“舊傳貓旦暮目睛皆圓,及午即從斂如線,其鼻端當冷,唯夏至一日煖,蓋貓陰類也,故其應陰氣如此。”貓的瞳孔在光照下的變化以及鼻子的溫度,給人一種陰森的感覺,因此,貓自然就與詭異古怪的形象聯繫在了一起。
《太平廣記》記載,建康有個賣醋人,養了一隻貓。貓死後,賣醋人十分悲傷,坐在貓身側數日,直到貓的屍體都發臭了。賣醋人不得已將其扔入湖中,沒想到,貓一接觸水,就活了過來。賣醋人趕緊跳下水去救貓,結果自己溺死了,貓則安全登陸。後來,官吏將這隻貓作爲證物抓回,關了起來,前去衙門陳述案情。回來之後發現,貓已經咬開繩索逃走了。
在這則故事裡,貓相當高冷甚至於殘酷無情,主人如此疼愛它,卻絲毫看不見它有戀主之意。
電影《妖貓傳》裡的黑貓。圖源:影視劇照
還有關於“貓鬼”的傳說。成書於隋代的《諸病源候論》記載:“貓鬼者,雲是老狸野物之精,變爲鬼蜮,而依附於人。人畜事之,猶如事蠱,以毒害人。其病狀,心腹刺痛。食人腑臟,吐血利血而死。”古人認爲,有一種邪惡的法術:將老貓殺掉,獲得貓鬼,再於每日子時祭祀,就能致人死命,殺人後便能將死者錢財轉移過來。
隋朝發生過獨孤陀貓鬼事件。獨孤陀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獨孤信的第六子,是隋朝獨孤皇后同父異母的弟弟。他的妻子是隋朝大臣楊素同父異母的妹妹。如此關係網,可見其地位之尊貴。
開皇十八年(598),獨孤皇后和楊素的妻子同時病倒,醫師診斷後認爲是貓鬼病。隋文帝認爲獨孤陀與兩人皆有關係,因此最爲可疑,於是暗地裡試探他,但獨孤陀予以否認。隋文帝不相信,將其貶爲遷州刺史。獨孤陀心中有怨氣,言語不敬,隋文帝派人調查,果然查出了問題。
獨孤陀家有一個奴婢徐阿尼,她原來跟隨獨孤陀的母親,常行貓鬼之事。獨孤陀曾經回家找妻子索要美酒,妻子說沒錢買酒,於是獨孤陀對徐阿尼說:“可讓貓鬼去楊素家爲我取錢。”開皇十一年(591),獨孤陀又曾讓徐阿尼使貓鬼去皇后住所。
負責審理此案的大理丞楊遠讓徐阿尼召回貓鬼,徐阿尼便在子夜時分,放置香粥一盆,用勺子叩擊呼喚:“貓鬼快回來,不要在皇宮中逗留了。”只見徐阿尼臉色發青,身體似乎被某物所牽拽,應該是被貓鬼附身了。
隋文帝與大臣商議如何處理,有人認爲殺掉養貓鬼者就能解除詛咒,主張賜死獨孤陀。獨孤陀弟弟、獨孤皇后相繼爲其求情,他才免除一死,被貶爲平民。
此案之前,民間就已經有人告官,說其母被貓鬼所殺,當時隋文帝並未相信。此案之後,隋文帝下令將行貓鬼事者處以死刑,還專門爲其立法。然而,貓鬼之靈依然飄蕩在隋朝社會之上。大業年間,又有貓鬼案,民間相互告狀,牽連被殺者多達千餘家。
當然,此案背後有諸多疑點,似乎並不是一個迷信事件。獨孤陀既然是求財,爲何不針對一般的富貴人家?既然能用貓鬼蓄財,爲何還會窮得買不起酒?是不是隋文帝想要打壓獨孤家的勢力,而借用了貓鬼這一令人無可辯駁的巫術呢?
到了唐朝,人們依然畏懼貓鬼。《唐律疏議》繼承了隋朝法令中蓄養貓鬼的禁令,凡是蓄養貓鬼的人都會被處以絞刑,此外,蓄貓鬼者的家人即便不知情,也會被處以流刑三千里。
唐高宗時,蕭淑妃在與武則天的政治鬥爭中落敗,被囚禁,大罵道:“願阿武爲老鼠,吾作貓兒,生生扼其喉!”武后大怒,從此宮中禁止養貓。之後,武則天頻繁夢見王皇后、蕭淑妃二人披髮瀝血的樣子,只能請來巫師作法以求心安。她會擔心這個詛咒,很可能也是因爲隋朝的貓鬼事件。
隋唐過後,貓鬼的說法隨着時代的發展逐漸銷聲匿跡,人們對貓的懼怕情緒也逐漸淡化了。
養貓的風氣自宋代開始興盛,不過往上追溯,貓在唐朝就已經成爲人們家中的寵物。
第一個在史書中留名的貓奴名叫張博。他是唐德宗時期的廬州刺史,愛養貓,各種花色的都有。最名貴的七隻,他分別取名爲東守、白鳳、紫英、袪憤、錦帶、雲團、萬貫。每次回家,都會有數十隻貓出來簇擁着他,穿梭在絲織的帷幕之間,一起嬉戲。人們覺得這種行爲太過魔怔,懷疑張博是貓精所變。
到了宋代,商業繁榮,城市林立,市民文化興起。人們渴求物質和精神的享受,養貓的需求激增。清代成書的《貓苑》列舉了養貓的四個優點:保護家中衣物和書籍;只要餵魚,就能養活;冬天可以暖足;調教好了不會偷吃。在一個相對富足的社會,有貓相伴,不失爲人間樂事。
宋徽宗:《耄耋圖》。貓諧音耄,蝶諧音耋。圖源:網絡
在杭州,商賈齊聚,店肆密集,同類的店鋪往往聚集在一起,如果子行、肉行、魚行等。與貓相關的買賣非常多,有賣普通貓的,賣名種貓的,賣貓糧(小魚)的,賣貓窩的,與現代的寵物店幾無差別。
有買賣,就會有黑心商家。臨安小巷有一名叫孫三的人,以賣肉爲生,常對妻子說:“別讓外人看見咱家的貓,臨安沒有這個品種,一旦被人發現,必被人偷去。”孫三天天這樣說,鄰居們路過都聽見了,有一個人說:“估計只是虎斑,過去稀有,現在已經不稀罕了。”一日,此人突然衝進孫三家中,抱得貓兒就往外趕,衆人看見貓的毛色,全都大吃一驚。
原來,此貓全身紅色,十分奇異。
孫三回家之後,將妻子打了一頓,然而流言已經傳到了皇宮。有一名大宦官派人來買,孫三拒絕道:“我愛此貓如同自己的性命一般,怎能割捨?”無奈對方出價太高,竟然達到三十萬錢,孫三隻好忍痛割愛。
可是,此貓帶回去之後,顏色漸淡,半個月過後,變成白貓。大宦官趕緊派人去找孫三,孫三早已遠走高飛了。
【清】任伯年:《芭蕉狸貓圖》。圖源:網絡
養貓之風盛行之後,也衍生出諸多養貓的程序。
第一步是相貓,就是如何挑一隻好貓。方法一,提起貓懸空,四肢與貓尾巴向上縮者爲優。方法二,把貓扔向牆壁,貓的四爪足夠鋒利,能夠緊緊抓住牆壁的爲優;再看貓的肉墊是否肥厚富有彈性,若是,行走便不會發出聲音,利於捉老鼠。方法三,掰開貓嘴巴,看上顎是否多棱,還有一個口訣:“三坎捉(鼠)一季,五坎捉二季,七坎捉三季,九坎捉四季。”當然,也有從外型上作考慮的,一般而言,身要短,尾巴要粗長,鼻子要平直,腰要圓,耳要小,眼神要清澈。從毛色上看,純黃、純白、純黑的最好;花色的以黑雲蓋雪爲上,玳瑁斑(黑、黃、白三色混雜)次之。
第二步,找個良辰吉日聘貓。要想得到一隻貓,最好的方式是用貓魚、鹽等聘禮,向貓的主人換。這通常指親朋好友之間的送貓行爲。黃庭堅就寫過一首《乞貓》:“秋來鼠輩欺貓死,窺甕翻盆攪夜眠。聞道狸奴將數子,買魚穿柳聘銜蟬。”友人家的貓快生小貓了,趕緊準備好小魚乾去討一隻回來。此外,他還寫了一首《謝周文之送貓兒》:“養得狸奴立戰功,將軍細柳有家風。一簞未厭魚餐薄,四壁當令鼠穴空。”感謝朋友的貓兒,屢立戰功,刀下亡鼠無數。
第三步,將貓納入家中。一般而言,古人將貓放入桶內,還有一支筷子,算好吉位,取貓出來祭拜一番,然後把筷子插於土堆之上,這樣貓就不會在家亂尿。這種行爲頗爲離譜,實際上可能是幫貓適應家中的環境。貓到家之後,有的主人還會與貓簽訂契約,主人要提供貓食和空間,貓平時要努力工作,不得偷竊家中其它六畜和食物,不得偷跑,違犯要施以鞭刑。
養貓之後,還要注意不被他人偷走。在古代,一個人成爲小偷,往往先從盜牛或者盜貓開始。宋人岳珂的《桯史》記載了竊貓食肉之事。當時,城市居民經常發生丟貓事件,偷貓者會將貓放入水桶中,貓不喜水,身上有水就會舔舐,非要舔幹不可,所以不會叫喚。有人看見了,便會詢問毛色,看看是不是自家的貓,而偷盜者會從袖中亮出尾巴,肯定不是相似的毛色。原來,他們袖中有十餘種顏色的尾巴,專門挑不像的亮出。詢問的人雖然知道他是盜賊,但總以爲偷的是別家的貓,於是放過。這些偷貓賊會將貓賣往野味餐館,丟失的貓大都成了食材。
自宋以後,慵懶的、可愛的貓逐漸滿足了人類孤單的內心,貓的功能升級爲陪伴。但是,像宋代的蘇軾、明代的楊士奇一樣,人們依然會從這個小小的生物裡尋找時代的隱喻。
1934年冬,徐悲鴻創作了一幅畫,名爲《顢頇》,繪黑貓、白貓各一隻,黑貓警覺地看向遠處,白貓則慵懶地趴在地上閉目養神。畫上題着一首詩:“顢頇最上策,渾沌貴天成。少小嬉憨慣,安危不動心。”
諷刺意味拉滿:國難來了,不要再糊塗下去了。
徐悲鴻:《顢頇》(局部)。圖源:網絡
不管時代如何變遷,貓始終是人表達態度最好的“工具”,這到底是貓的幸或不幸?
參考文獻:
【清】黃漢:《貓苑》,崇文書局,2018年
李博昊:《宋人狸奴詩釋論》,《中華文化論壇》,2020 年第4期
陳曉玲:《中國人豢養狸奴文化史之縱觀》,《華岡史學》,2023年第10期
謝成俠:《中國養貓史略》,《農業考古》,1993年第3期
付婷:《武則天“畏貓說”再探——兼論唐代“貓”的形象》,《唐史論叢》,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