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賣芒果乾到舶來品

(圖/經濟學人推特)

總統蔡英文榮登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特輯封面,頻頻在選舉造勢喊出「給全世界正確訊息」才能更支持臺灣,從販售抗中保臺的「芒果乾」(亡國感)進化到上架國際支持的「舶來品」(優越感),在在凸顯一種永續執政的「臺派民主」。

所謂「臺派民主」就是基於「仇中主義」,並由對外「臺灣價值」和對內「自我認同」所共構的民主制度,卻不代表支持言論自由以及多元主義,最終導致一種世襲傳承的民主獨裁;難怪蔡總統勇於收編民主成果,大聲疾呼唯有做出正確選擇,才能讓國際對臺灣有信心。

回顧2020總統大選,民進黨大量販售「芒果乾」獲得「仇中主義」的能量,挾其香港反送中議題,也讓蔡總統以817萬高票連任;如今面對九合一大選,綠營改爲祭出「舶來品」營造「國際剿共」的氛圍,恰巧烏俄戰爭持續延燒,也讓蔡總統拚命同框澤倫斯基喊出民主同盟。

蔡總統指出今年九合一選舉是在中共二十大後的首次選舉,由於全世界在關注我們,強調臺灣位在自由民主的最前線,宣稱此次選舉結果就會影響國際如何看待臺灣;民進黨一旦遭遇挫敗彷彿也讓國家陷入存亡危機,中國就會順勢推出「一國兩制」,當民進黨集結爲「臺灣隊」,其他政黨自然師出無名。這種作爲政治選舉號召,爲了展現自由民主的堅持,劃分一種選戰場域的宰制,創立極端民粹動員的二元對立。

民進黨自1986年創黨歷經黨外運動、在野階段、執政時期甚至是政黨輪替,在國家認同與族羣對立的政治光譜中進退維谷,如今隨着省籍之間的社會隔閡與政治參與的排他性式微,轉而透過兩岸對立的政治操作與網路激化中動員性對立,塑造一種特有政黨品牌的「守護民主」。

哈佛大學教授杭亭頓在1991年出版的《第三波-20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指出:「尋求認同與重構種族身分的民族根本上就需要敵人。」民進黨深知鞏固政治地位必須致力激化對立,唯有在「中國統一」與「臺灣獨立」相互掣肘的政治路線,才能成爲孕育「臺派民主」的養分。

臺灣歷經兩次政黨輪替必須進入民主常軌,理應跳脫「臺派民主」的抹紅選舉操作,甚至在抗中保臺的「芒果乾」與國際支持的「舶來品」中失去自我主體,對所謂自我認同也不僅是建立在「一國兩制」;一旦我們被無知、理盲、卸責的政治操弄,也意味着一個以民主之名的獨裁盛世降臨。(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