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安十二時辰 看唐代祆教
劇中祆教場景,祭司沒帶口罩,普通教徒卻帶口罩。(取自澎湃新聞網)
大陸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特別的祆教場景,祆教源自西亞今伊朗,中國多稱爲祆教或拜火教,傳爲瑣羅亞斯德(不詳-西元前583年)創立,又名「瑣羅亞斯德教」,波斯曾立爲國教,影響深遠。中亞粟特地區早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就已經接受此教教義,廣爲流傳。
粟特人極善經商,漢唐時期便往來中國,從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西北長城烽燧下發現寫於西晉永嘉五年(311年)左右,帶有祆神名的一組粟特文信札可知,早在西元4世紀初葉的西晉末年,中亞的粟特人就將祆教帶入中國。
澎湃新聞報導指出,該劇場景所刻畫的羽翼法拉瓦哈形像,在唐代是否有引入,很成問題。另一個問題則是祆教舉行的祭祀儀式,並非所有教徒都必須佩戴口罩,口罩只是少數專門負責祀火之神職人員的佩品。如日本美秀美術館藏北朝粟特人石屏上祆教儀式與撒馬爾罕壁畫中祆教祭司專用口罩的場景可作爲參考。
此外,在劇中頻頻立功的細犬,是一種形體修長苗條,行動矯健且嗅覺靈敏的獵犬,在唐代貴族壁畫中常能見到。粟特人重視胡犬,除狩獵因素外,不得不提及祆教信仰中的犬神文化。
祆教葬俗的核心,有「犬視」儀式,死者需由犬來看護、引導,完成葬禮,據說當今祆教徒仍有此禮。犬視葬俗隨粟特人的東進,在中國頗有發現。今如日本美秀博物館藏北朝粟特人石棺屏風、山東青州北齊石屏、西安北周史君墓石槨、太原隋代虞弘墓石槨等,多處葬儀圖像中均有細犬之出現,可爲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