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1000 多款車的數據,看新車生命週期如何壓縮
文丨趙宇
製圖丨黃幀昕
編輯丨黃俊杰
數據支持丨汽車之家研究院
2017 年是中國汽車銷量的最高峰,已經開始出現技術公司顛覆汽車行業的討論。常見的對比是,手機廠商每年一換代,快速迭代。而汽車品牌兩三年一改款、五六年才換代,生命週期太長,發展太慢。
更早的時候,頭部車企推出的經典款車型,比如甲殼蟲、卡羅拉,甚至可以連續暢銷幾十年,全生命週期累計銷量達到數千萬輛。
當新能源車普及、價格戰打到第 20 個月,汽車產品更新換代的規則被改寫。一款全新車型的研發週期被縮短到 12-15 個月,而有的車型改款快進到一年兩次。
我們分析了汽車之家研究院提供的過去 9 年 1088 款車的數據,發現 2022-2023 這兩年發佈的新能源車,有超過 80% 的型號月銷量始終超不過 5000 輛,40% 的型號甚至到不了 1000 輛,有的直接停產,不到兩年走完生命週期。
2023 年,中國市場發佈了 126 款新車型(不包括改款),其中 44% 的新車在發佈後的月銷量始終低於 1000 輛,只有 23 款月銷量到過 5000 輛、7 款到過 10000 輛。
相比之下,2016 年發佈的新車型數量雖然是去年的八成,但只有 24% 的新車在發佈後的月銷量始終低於 1000 輛,有 45 款月銷量到過 5000 輛、22 款到過 10000 輛。
新車成功率降低,還賣得動的老車就格外珍貴。儘管極氪 CEO 安聰慧自己也說,“實際上我們也認識到今天的情況(迭代速度太快)”,但極氪還是在今年兩次更新極氪 001,以保持銷量,於是消費者看到了 “三代車型同年銷售”,老車主去極氪總部拉橫幅。
汽車是產業鏈條最複雜、平均單價最高的消費產品,是相當比例的人一輩子在購房以外最大的開支。當汽車的更新節奏從耐用品變成消費電子,一連串的影響隨之而來。
新車數量連年增長,賣得好的卻越來越少
汽車之家研究院數據顯示,從 2016 年到 2023 年,不含進口車,中國市場累計發佈了 1028 款全新車型。從 2019 年開始,每年新發布的電動車數量超越燃油車,此後這個趨勢保持至今。
在 2016 年發佈的新車型中,單月最高銷量達到過 5000 輛的車型數量,約佔當年新發布車型總量的 43%。隨着時間推移,新車型想要達到單月最高 5000 以上的銷量,變得越來越難——2019 年以後,只有 21% 左右的新車型最高月銷量達到過 5000 輛,其中只有 11% 左右的新車型最高月銷量能夠過萬。
如果以 10 萬元爲一個價格段,每個價格段裡生命週期長、累計銷量高且至今仍能保持較高生命力的車型都只有少數幾款。
在 10 萬元以下市場,生命週期內銷量表現最好的車型主要來自比亞迪和廣汽埃安,其中還有像 AION Y、秦 PLUS 這樣網約車購買佔比一度較高的車型——發售初期曾超過五成,但現在更多被買爲家用。10 萬至 20 萬元市場的新能源市場被比亞迪統治,宋 PLUS、元 PLUS、漢、海豹等車型的銷量排在前列。
20 萬至 30 萬元市場屬於特斯拉 Model 3 和 Model Y ,這兩款車分別於 2016 年和 2019 年發佈,至今沒有外觀升級,但幾乎沒有被超越。推動電動車革命的特斯拉已經成功將自己塑造爲新能源品牌。汽車產業諮詢機構傑蘭路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雖然購買比亞迪的人比購買特斯拉的人更多,但接受調研的新能源車主裡有 43.7% 認同特斯拉品牌。一位汽車行業人士認爲,其他車企需要說服消費者購買產品,“但 Model Y 不需要理由,因爲它是特斯拉。”
而在 30 萬元以上市場,除了大幅降價使得銷量反彈的寶馬 i3,主要是理想 L9、L7 和問界 M9 三款高端車型比較突出。
此前,頭部車企的低價車型更容易穿越週期。在燃油車中,代表車型是大衆朗逸、日產軒逸,這兩款車在中國市場都已經連續銷售 15 年以上,雖然受到新能源浪潮的衝擊,但它們在降價之後至今仍有 2.3 萬輛以上的月銷量。
在新能源車中,代表車型是特斯拉 Model Y、比亞迪秦 PLUS,這兩款車從 2021 年量產至今,都已經進入產品生命週期中的成熟期,目前的月銷量在 4 萬輛左右。
新能源轉型後的佔位期結束,接下來每個細分車型都難逃價格戰
每當技術轉型推動市場變革,都會給新來者成長空間,新能源車也一樣。2019 年底理想 ONE 開始量產時,增程式車型不被外界看好,六座 SUV 也幾乎不存在。很多從業者、投資人都認爲電動化是大趨勢,沒道理去賣一款要燒油的新能源車。但兩年後,理想 ONE 已經成爲首款 30 萬元以上月銷過萬的國產車型。
憑藉精準定位,理想在兩年半時間裡賺取利潤、擴產開門店、研發新車型。直到 2022 年三季度,理想 ONE 開始量產近三年時,才遇到第一個具備足夠實力的競品問界 M7。
類似的,比亞迪騰勢 D9 在 2022 年 5 月上市,這款形似豐田埃爾法,但成交價便宜一大半的新能源 MPV 很快就能每月賣掉 10000 輛,帶動了國產 MPV 風潮。
直到今年 4 月,別克 GL8 插混版上市,騰勢 D9 纔算是遇到有威脅的對手。但此時,騰勢這個新品牌已經有了快一年的積累,銷量沒有受很大影響。
小鵬 G6 一度看上去會複製類似的成功。2020 年,特斯拉 Model Y 在中國開賣幾個月後,小鵬開始研發小鵬 G6——一款中型純電 SUV 直接挑戰它。
Model Y 是中國市場賣得最好的電動車。2023 年 6 月,小鵬 G6 發佈,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說這是小鵬在低谷之後拿來 “揚眉吐氣” 的武器,“目標是兩個月幹到 25 萬級電動 SUV 市場銷量冠軍,至少月銷過萬纔是一款稱得上成功的產品。”
相比 Model Y,G6 的空間更大、續航更長、充電更快,價格還低了 20%。爲了做到這些,G6 調整了前後立柱的位置,以同樣車身尺寸提供更大的乘坐空間,且採用了當時少見的 800V 高壓平臺、搭配碳化硅元件以提高充電速度、續航里程。
上市當晚,小鵬 G6 的銷量表現也確實達到了預期:預售訂單達 3.5 萬個,“賣爆了” 在小鵬銷售人員的工作羣裡刷屏。到第 5 個月,小鵬 G6 月銷量衝到了 8750 輛,在即將實現銷量破萬的時候,消費者就離開了,兩個月內跌到不足 2000 輛。2024 年上半年,G6 平均月銷 2560 輛。一位經歷滑坡過程的經銷商人士回憶說,消費者好像一下子就消失了。
小鵬 G6 沒有足夠的時間在中型純電 SUV 品類站穩,因爲各家車企都看到了做 Model Y 平替的機會。在小鵬 G6 上市不到半年內,騰勢 N7、智己 LS6、極越 01、昊鉑 HT 等其他國產競品車型也陸續上市。至於不直接對標 Model Y,但與小鵬 G6 競爭的車型就更多了,20 萬出頭的新能源 SUV 很快成爲最殘酷的戰場。
中國汽車市場持續進行的價格戰也決定,小鵬 G6 會遭遇激烈的競爭。2023 年小鵬 G6 上市時,特斯拉已經是一家年銷量超過百萬輛的成熟車企,對於任意一款量產車型都有利潤率下限要求,但是很多國產車企仍處在捨棄利潤衝刺銷量的階段,他們大多傾向於定出一個儘可能低的價格。
在小鵬 G6 上市前夕,G6 的車型營銷負責人黃泓霖曾收到競爭對手發來的信息,“無論 G6 定價多少,我們肯定便宜兩萬塊。”
不同品牌以不同方式追逐生命週期
在 2021 年後,比亞迪新車型的成功率陡然提升,一些老車型也在這一年改款後重煥新生。根本原因還在技術。2021 年初,比亞迪第四代 DM 技術量產,將插混車型的純電續航里程提高到 100 公里以上,消費者日常上下班通勤基本就不需要燒油了,日常用車成本大幅減少。與此同時,比亞迪採取激進的定價策略,把新能源車的價格拉至同級別燃油車價格,且綜合油耗只有後者的一半左右。
比亞迪旗下產品序列已經全面覆蓋中國售價 20 萬元以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幾乎所有級別、價位。去年以來,比亞迪還推出 “冠軍版”“榮耀版” 的年度改款,通過增配降價的方式增強王朝系列(秦漢唐元等)、海洋系列(宋、海鷗、海豹、驅逐艦等)的競爭力。
相對於比亞迪的低價優勢,華爲智選業務的合作車型則是越貴越強。問界(AITO 汽車)目前有 3 款車型在售,表現最好的是最貴的問界 M9,起售價 47 萬元,在今年初量產後快速上量,近 4 個月的平均銷量超過 1.6 萬輛,是這個價格段的第一名。問界 M7 在發佈之初的銷量平平,直到去年 9 月改款趕上華爲 Mate 60 系列手機發布,銷量快速攀升。問界 M5 在發佈後的月銷量曾短時衝高至近萬輛,但又迅速回落。智界 S7 則銷量一直較低。
華爲強在研發,通過龐大的技術團隊、產品團隊和流程管理能力確保領先,但這個模式也意味着高成本。問界、智界等產品又是華爲與外部公司合作的結果,需要分享收入。只有中高端型號才能支持如此龐大的投入。問界 M9 銷量領先於同價位的理想 L9,但問界 M7 銷量沒有超過同期的理想競爭產品(其最初對標 L8,降價後對標 L7、L6)。
理想則是自我顛覆的代表,尤其是 L 系列,從最高端的 L9 到目前的 L6,外形相似、尺寸和配置逐級縮減,這讓理想以相對較低的成本連續推出了四款產品。理想 L 系列車型的發佈節奏緊密,L9 在 2022 年 6 月發佈,3 個月後 L8 發佈,5 個月後 L7 發佈,一年兩個月後 L6 發佈。對手來不及做 “平替”,理想自己的 “平替” 就來了。
市場節奏在變,但做好一款車需要的投入沒有變
在燃油車時代,汽車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實現平臺化研發,零部件的通用化率高,車企傾向於連續發佈多款車型,只要三款車型中的一款能夠成功,就能夠收回成本甚至盈利。
進入電動車時代,多數車型沒有實現平臺化研發,研發成本更高的同時競爭更激烈,市場容錯性大幅降低。這意味着,當一款熱銷車型出現後,車企有很強的動力通過改款、降價等方式維持產品的熱度和銷量。
電動車改款頻率的增加,主要是由於汽車中硬件和軟件的加速迭代。在過去,燃油車幾乎不涉及軟件更新。發動機、變速箱等硬件往往 5 年也改不了一次。現如今,電動車搭載的智駕 / 座艙芯片、動力電池、激光雷達等硬件往往在一兩年間就會有明顯的升級,軟件的 OTA 升級就更爲頻繁,甚至軟件升級需求會倒逼車企更換硬件。
有時車企之所以要快速迭代一款車型,並不是出於技術升級的考量,而是想盡快給消費者一個買車的理由。
極氪 001 是極氪推出的首款車型,也是極氪長期以來的銷量支柱。除了 001,極氪還推出了 009、X、007 等五款車型,但除了 007 其他銷量都非常有限,甚至 007 的銷量也遠沒有到達極氪的預期。
2024 款發佈後,極氪 001 撐起了這家公司 70% 以上的銷量,帶來公司運作所必需的現金。當小米 SU7、蔚來 ET5T、智己 L6 等競品車型的智能駕駛硬件配置明顯更優的情況下,極氪需要再次補齊 001 的產品力短板。8 月 13 日,極氪推出 2025 款極氪 001,升級的地方主要是智駕芯片、自研智駕軟件方案,也造成了 “三代同堂”。
一些上游供應商已經難以適應中國車企的產品迭代速度。8 月 2 日,自動駕駛方案研發商 Mobileye 總裁兼 CEO Amnon Shashua 在業績會上說,中國汽車業非常不穩定,這導致 Mobileye 很難準確預測智駕方案的出貨量。“這種高度的波動性,已經超出我們的控制。”
一位寧德時代人士也曾告訴我們,在過去,像寶馬、大衆這樣的國際頭部主機廠要推出一款電動車型,光是動力電池的測試時間就長達兩年,但現在很多客戶都要求一年內交付。類似的,高通自動駕駛方案面對的時間要求也從兩年壓縮到一年內。
現在,一款新車型的開發週期已經從燃油車時代的 48-60 個月,縮短到電動車時代的 12-15 個月。改款時間更短,2023 年,一家國產新能源車企主銷 SUV 車型的改款,從項目立項到新車上市,一共只用了不到 5 個月。
但目前的成功產品往往都不是短時間內研發出來的。極氪 001 用了領克的設計、吉利集團歷時四年研發的浩瀚電動車平臺。
目前長生命週期的產品要麼是技術的長期積累,比亞迪、特斯拉在行業轉身前十幾年就投入新技術,華爲幾十年積累的工程力量;要麼是搶先在一個細分品類裡專注地提供獨特產品,理想的大中型家用 SUV、騰勢 D9,或者蔚來在沒人相信國產車可以賣到 30 萬以上的時候堅持做純電動 SUV。
至今,蘋果軟件、硬件、服務、芯片等每個部門的高管每年都會聚焦於一代 iPhone 的開發,這才保證了持續的成功。而很多汽車的研發週期已經短於 iPhone。但汽車的零部件數量是手機的十倍以上、軟硬件都比手機複雜得多,打磨好的產品需要時間、整合垂直供應鏈需要規模,建立軟硬件研發、供應鏈管控、市場銷售體系需要時間和資源的累積。一個極致追求效率的行業不存在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