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周總理請不動,吃飯時毛主席作陪,大將粟裕爲他擺餐具

前言

在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人,周總理連請他三次都未請的動,吃飯時毛主席在旁作陪,就連十大將之首的粟裕更是親手爲他擺餐具,這個人究竟是誰呢?

爲何他有如此的待遇?

馬一浮

這個就是馬一浮,馬一浮是引進馬克思《資本論》德文版、英文版的中華第一人。

可以這麼說他是一個“天才”,出生在1883年的四川成都,名門望族,家中都是讀書人。

六歲隨着父母遷居到紹興老家,在他十一歲的時候,教他學習的舉人老師沒幹幾天就辭官了。

父親還以爲是馬一浮不聽話,可沒想到是老師認爲馬一浮是個神童,所以自愧不如,沒有能力做他的老師。

在他十六歲時,他力壓魯迅、周作人兄弟,成爲紹興縣試第一名。後來他更是去到上海學習英語、法語和拉丁語,結識了不少有志於西學的朋友。

他學習的知識越多越明白清朝即將走向滅亡,在1903年他作爲翻譯跟隨清政府見證了美國的繁榮。

馬一浮看着西方科學技術的成果,明白現在的中國已經落後了,想要追上美國只能改革,他在這裡閱讀了亞里士多德、斯賓塞、黑格爾等哲學家的著作,並把其中很多書籍翻譯成中文,傳入中國。

他還在這裡接觸到了馬克思理論,成爲把《資本論》引進到中國的第一人。知道國內孫中山先生髮起了辛亥革命,立刻回國支持,還宣揚西方進步思想。

馬一浮有過一段極其短暫的仕宦經歷,當時還是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對馬一浮很是重視,於是他想請馬一浮擔任教育部的秘書長,工資待遇給的很豐厚。

馬一浮對蔡元培的學問和人品也很敬重,接到邀請後,立即北上赴任,可他畢竟只是一個書生,對官場那一套應酬不來,兩週後就辭官回老家了。

後來蔡元培接任北大校長,想再次邀請他擔任教授,卻被婉拒。

就是因爲這兩週當官的經歷,讓他再也沒有接受過任何人當官的邀請,他覺得自己不合適,哪怕蔣介石來了也不例外。

拒絕入仕

馬一浮的名氣很高,就連在重慶的蔣介石都有所耳聞,1937年日寇攻陷上海,馬一浮帶着家人南渡避寇,最後來到四川的復興書院講學。

國民黨得知後,想利用他的聲望,收買人心,裝點門面,用尊孔讀經來對抗馬列主義的傳播,爲了能讓馬一浮答應他們的要求,同意給復興書院撥款。

可款項遲遲沒有到,於是馬一浮爲了解決經費問題,來到重慶,蔣介石得知後,特邀相見,老蔣就是想利用他爲自己博名聲,馬一浮自然知道,於是再三的拒絕。

還是陳布雷爲馬一浮點明,要是見不到老蔣,那經費的問題就無法解決,沒有辦法馬一浮只能去見蔣介石。

衆所周知讀書人是最“耿直”之人,說話從來不會委婉,也不會給人面子,而馬一浮面對蔣介石請教的治國之道,他直接回答:

蔣介石聽完臉都黑了,他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老蔣欺騙人民,虛僞專制,然後馬一浮接着說讓他聯合各派共同抵抗日軍的入侵。

誰都知道西安事變後,蔣介石是迫不得已才和我黨合作,現在被馬一浮直接點明,他臉色更黑了。

不過馬一浮當沒看見說完就離開了,國民黨說好的經費也沒有給到,最後還是靠他自己刻書賣字來維持生計和捐款書院。

他不僅拒絕了蔣介石,還曾三次拒絕周總理。

在新中國成立後,周總理早就聽聞馬一浮的才學,於是想要邀請他到北京一聚,只是因爲馬一浮在整理多年的著作,實在是分身乏術,所以婉拒。

周總理自然沒有生氣,還在1950年再次邀請他,可是很不巧的是馬一浮重感冒,只能再次婉拒,得知情況後的周總理還專門爲他送來了珍貴的藥材,馬一浮很感動,還寫下了一首詩贈與周總理以表感謝。

第三次周總理邀請他,他本來都準備去了,但途中出現意外,不得不再次推遲行程,周總理自然知道馬一浮不是擺架子,所以並未怪罪。

與毛主席的情誼

馬一浮從未見過毛主席,但他十分喜歡毛主席寫的《沁園春·雪》和《七律·長征》,所以在1956年全國政協召開的知識分子大會上,他和毛主席拍下合照。同時這也是馬一浮第一次見到毛主席。

之後在1957年馬一浮再次被邀請去北京開會,毛主席特意邀請他去交談,兩人好像知己,聊的很開心。

毛主席和馬一浮的第三次見面是在1964年,這次毛主席特意將他安排到自己和周總理身邊,同桌的還有陳毅、粟裕、陳叔通等,他們和馬一浮都是熟人。

而且陳毅在上海任市長時,還拜訪過馬一浮,之後也曾幫助馬一浮解決問題。馬一浮對陳毅也很信任,有些對其他人不便說的話,能對陳毅講,即使陳毅離開上海後,兩人之間的聯繫也沒斷。

在吃飯時,毛主席親自給馬一浮夾菜,粟裕則是爲他擺放餐具,這是表示對馬一浮的尊重。

席間毛主席特意說起了《資本論》,還說馬一浮爲我黨的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馬一浮也很謙虛,並未把功勞往自己身上攬。

等回到杭州後,特意寫了兩幅對聯分贈與毛主席和周總理,感謝他們的幫助。

馬一浮的晚年得到了很多人的照顧,過得還算可以,即使在特殊時期,陳毅也吩咐讓馬一浮的小輩專門照看他,沒有妻子和孩子的馬一浮也得以善終(他的妻子在1902年去世,他發誓終身未娶,最後他也做到了)。

結語

馬一浮在1967年去世,享年84歲。

他從出生後一直在讀書做學問,尤其在古對哲學、文學和佛學方面很有研究。他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所以當初老蔣纔想用他來對抗馬列主義,他和梁漱溟、熊十力一起被稱爲“現代三聖”。

雖然他經歷了很多事情,但始終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不被世俗干擾。他學問很深,人品也很好,受到很多人的尊敬,即使被人針對,他依舊鎮定自若。